刘述周(1911年~1985年),原名刘其镐,
靖江靖城人,是靖江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历任任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协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刘述周(1911年~1985年),原名刘其镐,
靖江靖城人,是靖江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曾在南京、上海读过中学、大学。民国20年(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担任上海市闸北区反帝大同盟支部负责人。是年秋,中共江苏省委决定重建靖江党的组织,11月,刘和省委巡视员田平默、南京市委互济会书记周任初奉命来靖江开辟工作;12月,建立了中共靖江县临时支部。民国21年1月28日淞沪战争后,刘和田、周两人,在小学教员和知识青年中,就“一·二八“事件,组织抗日救亡讨论会,使他们深受教育和启发,涌向街头,参与写标语、演讲、游行等活动。同年,建立共产党的外围组织靖江反帝大同盟,参加该组织的有工人、农民、小学教员、知识青年、店员等五六百人。同年2月,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指示,靖江与江阴联合建立中共澄靖特别支部;3月,因靖江党员增加,开展活动不便,经江苏省委同意,单独建立中共靖江县特别支部,刘任宣传委员。随着党组织的不断发展,是年5月,成立了中共靖江县委,刘仍任宣传委员;6月,县委进行改选,刘任县委书记兼组织委员。在此期间,刘和田、周等人积极开展党员的工作,至民国21年10月底,在反帝大同盟会员中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同时,他们还发动了靖西农民对地主的抗租斗争和全县初级小学教师对国民党当局的索薪、加薪斗争,组织靖城至八圩公路沿线的三轮车、黄包车工人对私营汽车商人的谈判斗争,均取得了胜利。还利用国民党上层人物之间的矛盾,以国民党靖江县党部的名义,创办《民锋日报》,宣传革命思想。民国21年10月,由于共产党员仲佩良被捕叛变,致使靖江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刘转移至上海,在沪西区负责党的秘密交通和出版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在上海郊区和苏皖交界地带,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不久,被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派至国民党石友三部任旅政治部主任。民国28年调任重庆《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民国29年奉周恩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之命,随英国代表团去云南采访。
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他调至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城,任华中局党报《江淮日报》副总编辑。继而先后任中共淮海区党委敌工部部长、苏浙区党委秘书长、民运部部长和一地委书记。抗日胜利后不久,郝鹏举部队向新四军投降,中共派刘去郝部任政治部主任。为制止郝部叛变,他身负重伤。解放战争期间,任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南京解放后,任南京市委和市政府秘书长兼统战部部长。
1953年,刘调任中共华东局工业部部长。华东局撤销,先后任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上海市副市长、市委书记处书记,并兼任市科委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1965年,刘调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关押长达8年之久。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刘担任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协副主席,并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此时他虽年事已高,身体多病,但仍深入群众搞调研工作,提倡科协的体制改革应走社会化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并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做了不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