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生,河南滑县人。1956考入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退休前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历任北师大中文系写作、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系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顾问,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北京作家协会理事、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
鲁迅文学奖散文奖评委,
老舍文学奖评委,“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2005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1月15日13点40分,刘锡庆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珠海与世长辞,享年79岁。
人物简介
刘锡庆,男,1938年10月生,河南滑县人。1956年由西安市四中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留校。先后任写作、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系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导。中国写作学会前副会长、顾问,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北京作家协会理事、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
鲁迅文学奖散文奖评委、“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
在“写作学”研究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979年的《写作基础知识》,成为新时期第一本教育部颁定的“文科统编教材”。1982年电大成立后,即任“写作”主讲教师,《写作通论》《诸体述要》等影响广远。1985年率先推出第一本称“学”的写作著作《基础写作学》,被认为是当代写作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主编的著述还有《中国写作理论辑评》(全五册)、《中国写作理论史》《写作学辞典》《作文辞海》等。
1987年后转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参编统编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负责散文、报告文学部分);《中华文学通史》(10卷本,8-10为当代卷,编委,负责散文、报告文学部分);《新中国文学五十年》(负责散文),并选编《鲁迅散文精粹》《氛围小说(萧红)》等,主编《新中国文学史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散文卷)、《精读文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大学语文》等。他力主净化散文文体,提升散文艺术品味,在当代汉语散文的理论建设上有较大影响。
个人著作
刘锡庆教授以“写作学”研究及散文、报告文学研究蜚声国内学界。《写作基础知识》《写作通论》《诸体述要》等著作影响广远。1985年出版的《基础写作学》,被认为是当代写作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被多所高校列为写作学教材,多次重印仍供不应求。后转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多年来致力于散文文体问题研究,力主规范、辨析和净化散文文体,令散文真正“弃类成体”。其博大严密的理论体系和“艺术散文”等相关理论对写作学和散文的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主编有《中国写作理论辑评》(全五册)、《中国写作理论史》《写作学辞典》《作文辞海》《
新中国文学史略》等,参编《新中国文学五十年》等,另有《刘锡庆自选集(励耘文库)》《
散文新思维》等著作行世,此外尚有多篇论文被各大学术刊物和媒体刊载。退休后应北师大校方邀请,与李正荣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创建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文系,任系主任;后中文系撤系改院,任文学院教授、名誉院长,执教“基础写作学”、“20世纪中国散文名家名篇赏析”等多门课程,均获好评。刘先生学养深厚,师德高尚,年过古稀仍诲人不倦,杏坛执鞭50载,深得北师大及北师大珠海分校师生敬爱,于2007年被评为北师大珠海分校“教学名师”。2010年正式退休。
出版图书
观点
如何才能写就一手打动人心、“形散神不散”的优秀散文?刘锡庆教授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口号,他说:散文的主角就是你自己,好的散文必须要“以我为主”,是个性和心灵的赤裸,是自我心灵生命和人格魅力的艺术外现。两个小时的讲座,刘教授紧紧围绕着一个“我”字,一再强调着散文必须袒露自我真性情,尽情表现自己。
说到散文的特征,刘教授认为可以用自我性、向内性、表现性三点来概括。与其他文体相比,散文的自我性更为突出。英国的散文名家兰姆就曾提出:我写的就是我自己。郁达夫曾说,五四以前的散文大多强调文以载道,可以是文章里面没有一个活着的“我”,五四运动的最大好处就是向内发现了自我,每一个作家在其写就的每一篇文章里面表现的个性都要比以前的散文来得强。至于向内性即万物内化,散文的特长在于表现内心,关注的是人类的“内宇宙”,一切事物都要经过心灵的过滤、沉淀,再吐出来,即所谓“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最后一个特征表现性与前两点相通,散文永远都不可能是反映现实的再现。
自我性、向内性、表现性始终是紧扣一个“我”字,与此相应,评判一篇散文的优劣也要从“我”入手,看这篇散文是不是运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书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要写好一篇散文,须得有魂作核、以真情为骨、一气呵成,不拘泥于外在的语言形式。
刘锡庆还提出了散文写作的五层面说,其中前四个层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分别为实生活层面、情感层面、性灵层面、心灵层面、生命体验层面。生命体验层面是作者将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带入散文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即此类佳作,但中国当前的散文颇少这一类作品。如何看待鲁迅、80后、余秋雨
如果说刘教授之前的娓娓讲述给人以儒雅和善的感觉,在之后的互动环节中,面对观众的提问,他观点鲜明而又妙语连珠的解答又尽显其机智幽默。
一个男读者询问说如何才能读懂鲁迅散文,刘教授首先就鲁迅文章为何难懂讲起,他认为,史实和文字是我们读鲁迅文章的两大障碍。鲁迅创作后期以杂文为主,大多针砭时弊,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境而写,现在的读者对当时的史实比较陌生,是难懂。此外,鲁迅的文字尚未完全白话,还处于文白相杂的阶段,这也造成了阅读障碍。所以,要读懂鲁迅的作品,须借助于注释和讲解来读。刘教授笑着说倘若把鲁迅全集通读了一番,恐怕也就不会觉得他的作品难懂了。
对于如何评价80后作家的文学造诣这个问题,刘锡庆说,他很少读80后的作品,因为没意思。他一针见血地指出,80后作家是无根的一代,没有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他们在文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太远。五四时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弊病,早有有识之士指出,文言是有生命的,中国文明的伟大复兴可能就出现在21世纪。80后缺乏传统文化这一课,应该好好补课。
至于对公众心目中的散文大家余秋雨的评价,刘锡庆的观点更让人耳目一新。他明确地指出,余秋雨根本就不是什么散文标兵,他不属于散文家这个行当,余秋雨写出的那些作品,根本就不是散文,而是文化随笔。散文和文化随笔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无以“我”为中心,余秋雨在作品中并未好好地解剖自己的心灵,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古人。余秋雨将学术的下角料塞入文中,使他的文章就像一部小百科全书,而中国人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知识饥渴,所以会追捧他的书。刘锡庆提醒,大家不要迷信余秋雨,他的书不妨一看,因为可以增长知识,了解许多古人古事。他笑言,余秋雨就是一个高级导游,看他的书还是可以长点见识的。
刘锡庆甚至认为,连冰心的《小桔灯》、何为的《第二次考试》都属于“伪散文”,因为违反了一个基本原则:散文必须真实,绝不容许虚构。
当有读者就散文必须真实和“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悖论提出质疑时,刘教授尖锐地说这是典型的本本主义,他笑着说即使你搬出再大的理论我也要坚持这一点:散文必须写真人真事,违背了这个原则的就不是散文。
掌声再次响起,人们向这位固执而又可亲可敬的“七十老翁”表示了最真挚的尊敬和感谢。□见习记者禹媚□本报记者赵伟
人生七十古来稀,5月24日晚,70岁的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刘锡庆向市民展示了一个古稀学者特有的风采。他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引领人们在散文世界中遨游,以精辟独到的回答,应对着听众的一个个提问。雷鸣般的掌声不时响起,传递着人们对这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学者的倾慕和钦佩。
先进事迹
刘锡庆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海分校教授。1960年参加工作,高校教龄47年。2002年被本部派到珠海分校工作,是分校第一批创业者之一。当时任中文系主任,现为文学院名誉院长,分校教授委员会委员,为分校和中文系的创办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分校建校五周年之际获学校“突出贡献”奖。
刘锡庆老师政治立场坚定,关心国家、人民的事业;关心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成长;教风端正,诚信育人,师德高尚,为人师表,深受学生爱戴;事业心强,在教学、科研方面不断创新、开拓,硕果累累;协作精神强,关心他人,关心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成长,具有知名学者的人格魅力和风范,深受老师们的尊敬。
刘锡庆老师长期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自2002年至分校任课以来,先后开设了汉语写作、中国现当代散文专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0世纪中国散文名家名篇赏析等多门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刘老师业绩突出,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显著。
刘老师教育思想先进,与时俱进,课程内容安排合理、条理性强,符合认知规律;作为写作学界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界的知名专家,能够及时把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与信息引入教学,教学水平高,信息量大。刘老师十分注重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学生写作与阅读能力等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在教学中刘老师因材施教,方法灵活有效,尤其注重创新思维的熏陶与培养,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刘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常采取学生讨论、学生上讲台讲课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认领专题、准备课件、登台讲授;给学生有针对性地布置写小论文和作品评论提纲的写作任务,并对学生大量的作业、作文进行一丝不苟地批改、写评语和详细记录每个人的写作能力情况乃至错别字情况,从而很好实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的教育学原则。刘老师积极开展教学法的研究;授课的普通话十分规范。
刘老师自编、主编过多部高水平、有特色、版本新的教材。写作课教材《写作通论》80年代曾作为中央电大教材全国通用,7次再版,印数达320万册,获得普遍赞誉。之后撰写的《基础写作学》在全国率先打出“写作学”的旗号,影响巨大,是写作学的奠基之作,印行达上百万册,著名诗人、中国写作学会会长臧克家称赞这部书为“在社会上普及写作立了头功”,被评为北京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论著奖、中国写作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教材一等奖。90年代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新中国文学史略》在全国当代文学界受到好评,被一些高校使用十余年。目前总主编的“新世纪实用写作丛书”即将作为高校实用写作课的教材由北师大出版社准备陆续出版,包括《公文写作》《事务文书写作》《常用经济文书写作》《常用法律文书写作》《日常实用文体写作》等分册。作为中国20世纪散文专题、写作学等课程的配套教材,刘老师还主编了《20世纪中国散文经典》《精读文萃》《当代艺术散文精选》等多部散文作品选,同样是多次再版,获得好评。此外刘老师还参编过教育部统编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下册)等的编写。
作为写作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20世纪散文研究的全国知名专家,刘老师主讲的汉语写作、中国现当代散文专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0世纪中国散文名家名篇赏析等课程在全国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在国内起到了示范作用,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优秀。为此,刘老师常常被邀请去各地授课、讲学。例如80年代刘老师曾作为中央电大写作课的主讲教师被邀请到上海进行过一次讲学,地点设在一个体育场内,听众达万人以上。
刘锡庆老师多年来自觉主动地指导和帮助文学院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重视教学队伍的建设。文学院汉语写作课、实用写作课等教学队伍的形成,与刘老师的努力与贡献是分不开的。
刘锡庆老师的学术造诣很高,是写作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的全国知名专家,曾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目前是中国写作学会顾问、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刘老师还数次担任过全国鲁迅文学奖的评委和教育部中小学有关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委员。
刘老师主持和承担过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如作为惟一的“外邀编委”曾参加了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的“国家‘十五’社科重点项目”《中华文学通史·当代卷》的撰写;参加了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新中国文学50年·散文卷》的撰写等。目前,刘老师正承担教育部“211工程”重点项目《中国古今散文通史·当代卷》主编的任务。
刘老师的学术成就丰硕突出,出版过多部高质量的关于写作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散文研究的学术专著和科研论文,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了上述的写作学、中国当代散文方面的学术成就外,刘老师的论文集《散文新思维》一书在散文理论建设上很有创意与开拓,成一家之言。其中提出的“艺术散文”的新概念,为全国学术界所采用。其中发表在《文学评论》上的一篇论文还曾获《文学评论》四十周年优秀论文奖。
刘老师从2002年至今的5年中,先后给文学院多届学生上过课,众多学子也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感激、尊敬与爱戴之情。这里摘引几段:
2002级考上本部硕士研究生的王韡同学于2002年12月30日在贺年卡上写道:敬爱的刘锡庆教授:文学如人生,我们会在您的教诲之下,学会写作,也学会做人。我们会扎扎实实地习作,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路。谢谢您的谆谆教诲!
2003级2班全体同学于2004年新年来临之际在贺年卡上用诗句写道:亲爱的刘老师:当您在课堂上纵意驰骋的时候/您不会注意到/讲台下,多少双眼睛正闪着/渴慕的光芒望着您。/您是我们心灵的雕塑师/您是独一无二的引路人。
2005级2班全体同学以纪念册留言的方式,在2006年岁末刘老师的课程即将结束时,每人给刘老师写有一段感言。其中黄钰鹏同学这样写道:刘老师:很荣幸在短暂而珍贵的四年大学道路中,有您教导过的一段足迹。真的喜欢和尊敬您。我觉得在两个学期的学习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是认真、质朴地做人,谨慎、踏实地为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