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陶
东汉官员
刘陶(?-185年),字子奇,又名伟,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济北贞王刘勃之后。中国东汉文学家、经学家。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刘陶又名刘伟,字子奇,颍川郡颍阴县人,是西汉济北贞王刘勃的后人。东汉光武帝时徙六郡大族,刘陶曾祖自齐来。世代以儒学安贫乐道,因此仕不过孝廉。
刘陶为人居简,不拘小节,凡与刘陶交往的朋友,必是志趣相投者。喜好相殊,即使富贵,刘陶也不肯与他们交往;志趣相投,即使贫贱,刘陶也不会嫌弃。同宗刘恺,以注重品行修养而闻名,特别器重刘陶。刘陶痛恨恶人太甚,也因此遭到他人憎恨。
当时,大将军梁冀在朝中专权跋扈。汉桓帝刘志一直没有子嗣,国家连续几年遭受灾荒,百姓饥困,灾异频现。刘陶在太学游学,向朝廷上疏,提出谏言:“臣闻人没有天地无以为生,天地没有人无以为灵。是以帝王没有人民无以成为帝王,人民没有帝王无以享受安宁。上天与帝王,帝王与人民,犹如头脑之与手足,相须而行。陛下年轻,圣德隆厚,继承大统,承袭常存的福祚,遵循不易的制度,目不视鸣条之事,耳不闻兵车之声。天灾不会有切肤之痛,地震日食也不会伤及圣体。所以蔑视三光异象,轻视上天之怒。高祖起兵,起初是一介布衣,铲除暴秦之弊政,追逐亡周之鹿,聚合扶伤,最终创立帝业,功绩昭显,勤苦备至。福祚延续,到了陛下这里。陛下既不能增加祖宗之圣德,又忽视高祖之艰辛,将国柄交予他人,使得群丑刑隶,虐害小民,祸乱华夏,虐流远近。所以上天降下灾异,以警示陛下。陛下没有醒悟,反而让虎豹在麋场筑窟,豺狼在春囿哺乳。这样做岂是唐尧重用大禹、后稷,益掌管朕虞,议物赋土蒸民之意呢?如今,牧守、长吏,上下交并,封豕长蛇,蚕食天下。经商者沦为冤愁之魂,贫馁者沦为饥寒之鬼。高门大姓,蒙受东观之辜,家室富裕者,触碰无妄之灾。死者悲于坟冢,生者泣于朝野,愚臣对此不免长吁短叹。且暴秦将要灭亡时,直言谏诤者遭到诛杀,谄谀奉承者得到奖赏,嘉言结于忠舌,国命出于谗口。使阎乐在咸阳骄悍跋扈,授赵高以车府令耀武扬威。权柄丢失而不知,威望离身而不悟。古今一致,可谓成败之势已成。愿陛下远观强秦之颠覆,近察哀帝、平帝之变故,得失昭然,祸福可见。臣又闻危殆非仁者不能扶持;祸乱非智者不能匡救。因此武丁得到傅说,得以消除鼎雉之祸,周宣王任用申、甫,得以挽救夷、厉之乱。窃见故冀州刺史南阳人朱穆、前原乌桓校尉臣的同郡李膺,都是为人正直、处事廉洁、行为高尚、超凡脱俗的士人。朱穆此前在冀州,奉命荡平,摧破奸党,扫清万里。李膺历任牧守,率身垂范,后来掌管军事,威震朔北。二人都是中兴良臣,国家栋梁。应该把他们召回朝廷,辅佐陛下,对上光耀北斗,对下镇抚诸侯。臣再次妄议朝政,不避忌讳,犹如冰霜见日,必遭消灭。臣开始哀叹天下的可悲,如今天下也哀怜臣的愚惑啊。”奏书递上后没有回音。
当时,有上书说人因为货轻钱薄,所以造成穷困,应该改铸大钱,朝廷将奏议交予四府、朝臣及太学儒生讨论。刘陶上疏:“圣王接受天命统领万物,与众人行事的方式依然相同。建立功业则众人欢欣喜悦;兴师用兵则将士跃跃欲试。因此周文王建造灵台有庶人不召自来;周武王兴师有兵士凫藻踊跃。这都是顺乎天意,符合人理之道。臣读了铸钱的诏书,听了对于币值轻重的议论,陛下广泛征求意见,不遗漏卑贱之人,草莽士人也能发表意见。臣以为当今忧患不在于货币,而在于人民饥困。百姓生养之道,先食而后货。因此,先王在观察天象时,敬授民时,抚育万物,使男子不撂荒耕地,女子不闲置机杼。故此君臣之道运行,王化之路畅通。食是国家所宝,生民的大事。窃见最近几年开始,良苗尽毁于蝗螟之口,杼柚不足于公私之需。百姓所焦虑的是朝夕用餐问题,忧患的是徭役问题,岂能说什么钱币的厚薄、铢两的轻重呢?就算将当今的砂石化作黄金,瓦砾变为和玉,使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就算有伏羲氏的美德,唐尧、虞舜的英明,也不能保证萧墙之内没有祸端。百姓可以百年不经商,不可以一天不进食,所以吃饭问题,才是当务之急。议论的人不了解农殖的重要,而多谈铸币的方便,更有些人由于钱币轻重,趁机行诈谋取利益。国利将尽,诈谋欺众者争竞,铸币的祸端就会产生。万人铸币,一人谋利,尚且不能解决问题;何况现在一人铸币,则万人谋利呢?即便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役使饥苦的民众,满足不知餍足的官吏,依然不能使之满足。想让民殷国富,关键在于减省徭役,减省则百姓不会劳苦,得以自足。陛下圣德,怜悯海内的忧愁,伤感天下的艰难,欲铸钱齐货以弥补不足,这犹如养鱼于沸水中,鸟栖息于烈火之上。水、木本是鱼鸟生存的地方,如果不能节用,也会导致焦烂。愿陛下暂且放下铸币的诏命,停止铸币的廷议,倾听民众的呼声,过问路上老叟的忧虑,瞰三光之文耀,视山河之分流。天下民心,国家大事,会一目了然,不再有迷惑的地方了。臣诵读《诗经》时,读到鸿雁于野的篇章,哀思百堵之事,每每长怀感叹。近来听闻征夫饥劳的情况,甚于《诗经》的描述。因此追悟匹妇吟唱鲁国君主之苛政,始于此否?思考白驹的含意,踟蹰徘徊,夜不能寐。念及当今地广而不能耕织,百姓众多却没有足够的粮食。小人相互引荐,操控国位,犹如鹰扬天下、鸟钞求饱,吞肉及骨,贪得无厌。臣实在担忧役夫、穷匠,会在板筑之间揭竿而起,投斤攘臂,登高远呼;使愁怨的民众,响应云集,八方分崩离析,中夏鱼溃。届时即使有好的钱币,又将如何挽救危局!目前的危局,犹如举起函牛那样大的鼎,挂在纤细枯槁的木尖。所以诗人怀念国家,不禁流泪。臣是东野狂生,不达大义,因朝廷广泛征求谏言而出言,对策有失偏颇,知道必定会遭受鼎镬之祸,为天下人所耻笑。”之后朝廷放弃了铸币。
治理顺阳
此后,刘陶被举为孝廉,担任顺阳长。县里有许多奸猾之徒,刘陶到任后,在官吏、百姓中招募有气力、能以死易生的勇壮之士,即使亡命、奸臧之徒都会录用。于是剽轻、剑客之士过晏等十余人都前来应募,刘陶先责备这些人之前的罪过,而后让他们改过自新,以观后效。又让他们去招揽朋友,得到数百人,皆严兵待命。之后刘陶查办奸猾不法分子,捉拿归案,有如神明。后来刘陶因病免职,吏民思念刘陶而作歌:“邑中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刘陶通晓《尚书》《春秋》,为典籍训诂作注。刘陶推崇三家古文《尚书》,审定、校正文字,有七百余处,名叫《中文尚书》。
劝捕张角
后来,刘陶被拜为侍御史。汉灵帝刘宏久闻其名,多次召见。当时,巨鹿人张角,伪托大道,妖言惑众。刘陶与奉车都尉乐松、议郎袁贡联名上疏:“圣王通过天下人的耳目视听,所以无所不见。如今张角的党羽不可胜计。前司徒杨赐奏下诏书,切责州郡,护送流民,恰逢杨赐辞职,奏书没有起到作用。虽然遇到朝廷颁发赦令,他们依然不肯解散。四方传言,说张角等派人流窜于京师,窃听朝政,鸟声兽心,遥相呼应。州郡官员有所顾忌,不敢奏报,只是相互告诫,没有正式的公文传达。陛下应该颁发明诏,悬赏捉拿张角等,以爵位封土为赏赐。有胆敢回避责任者,与案犯同罪。”刘宏仍然没有醒悟。此后,刘宏诏令刘陶,按照顺序,编订《春秋》。
直言进谏
中平元年(184年),刘陶上疏的第二年,张角作乱,海内鼎沸,刘宏才想起刘陶的谏言,封他为中陵乡侯(一作中陵侯)。刘陶三迁为担任尚书令,受他举荐的官员担任尚书,刘陶难以与其共事,乞求从繁杂的政务中脱身,刘宏拜刘陶为侍中、尚书。刘陶多次直言进谏,受到权臣忌惮,后来改任京兆尹。上任后,又要出一千万钱用以资助修建宫殿,刘陶素来清贫,也耻于用钱买官,于是自称患病不处理政事。刘宏向来器重刘陶的才能,便原谅他的罪,又征召他入朝,拜为谏议大夫。
闭气而死
当时,天下纷扰,贼寇肆虐。刘陶忧心如焚,再次上疏:“臣听说,事情紧急时不应该以沉默应对,心中痛苦时不应该凝神屏气。窃见天下前遇张角之乱,后遭边章之寇。每听到羽书告急之声,心中犹如火焚,四肢发抖。现今西羌逆贼,私自设置将帅,这些人多是段颎的故吏,熟悉战阵,了解山川形势,诡诈多端。臣曾担心他们出其不意,出河东、冯翊,袭击西军后方,再向东到函谷,临高据险。如今贼人果然已攻河东郡,恐怕他们会转而豕突上京。如果真的这样,南面的道路将被阻断,车骑将军将会陷入孤立,关东破胆,四方动摇,威之不来,叫之不应。即使有田单、陈平之策,也起不到作用。臣之前通过驿马上书,应该尽快停止征缴赋税,希望可以停止动乱。上书在主管官员处,延宕至今,无人过问。而今河东、冯翊、京兆三郡百姓四处流亡,或是南下出武关,或是北上徙壶关之谷,冰解风散,唯恐落后。还剩下来的仅有十分之三四,军吏士民悲愁相守。百姓有逃走退死的心思,没有上前线战斗求生的计策。西边贼寇逐渐逼近,离营地不过咫尺之远,胡人骑兵分布,已经逼近皇陵。将军张温,天性精勇,而主者旦夕催促,军队缺少后援,倘若一旦失利,后果难以挽救。臣自知所言遭人厌,但言而不止,是认为国家安稳,臣才能蒙受余庆,国家危亡,臣亦先亡。臣奉上奏章,陈述八件当下急需解决的要务,奏请陛下抽出些许时间,垂问省察。”这八事,主要是说天下大乱起自宦官。宦官着急,于是一起谮毁刘陶:“之前张角的事爆发,朝廷颁发诏书宣示恩信,在此之后,贼寇相继悔过。现在四方太平无事,刘陶嫉恨朝政,专言妖孽。州郡并无上报,刘陶缘何而知?臣等怀疑,是刘陶与贼寇暗中勾结。”于是朝廷收捕刘陶,关押在黄门北寺监狱,每日拷打刘陶。刘陶自知必死无疑,对使者说:“朝廷之前封臣是为何?不恒其德,现在反而听从佞邪之人的谮毁。臣恨自己不能与伊尹、吕尚同俦,而与三仁同列。如今上面杀害忠蹇的臣子,下面有憔悴的百姓,事败亦在不久。届时后悔于冤臣,悔之何及?”最终刘陶闭气而死(一作绝食而死),时为中平二年(185年)十月。天下莫不为之痛惜。当时东海人陈耽,也以非罪与刘陶一同遇难。
个人作品
刘陶有集三卷。《后汉书》载刘陶著书,达数十万言,又著《七曜论》《匡老子》《反韩非》《复孟轲》。刘陶上书就政事提出的谏言,以及条陈、赋、奏、书、记、辩疑,还有一百余篇。
《全后汉文》收录其《上疏陈事》、《与乐松袁贡连名上疏言张角》、《陈要急八事疏》、《诣阙上书讼朱穆》、《改铸大钱议》。
人物评价
顺阳吏民:“邑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
范晔:“邓不明辟。梁不损陵。慊慊栾、杜,讽辞以兴。黄寇方炽,子奇有识。武谋允臧,瑜亦协志。弼忤宦情,云犯时忌。成仁丧己,同方殊事。”
《文心雕龙》:“至如崔骃诔赵,刘陶诔黄,并得宪章,贵在简要。”
钟敬伯:“人有死重于泰山者,非以其能死也,以其死而不死也。刘陶、陈耽,忠言逆耳,可对汉先帝于地下而无愧,非所谓重泰山之死哉。”
轶事典故
汉桓帝时,朱穆得罪宦官赵忠,被召到廷尉,输作左校。当时太学书生刘陶等数千人到朝廷上书讼道:“伏见施刑徒朱穆,站在公家立场,忧虑国家大事,拜为州长官之日,志在清除奸恶。中常侍倚仗贵宠,父兄子弟布在州郡,争为虎狼,噬食小人,所以朱穆张理天网,补缀漏目,罗取残害之徒,以塞天意。内官由此痛恨朱穆,毁谤烦兴,谗言仍作,极其刑谪,输作左校。天下有识之士,都认为朱穆勤同禹、稷而被共工、鲧之害,如果死者有知,那么唐帝怒于崇山,舜帝忿于苍墓。当年中官接近皇上,窃持国家权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运用赏赐就使饿隶富比季孙,运用处分就使伊尹、颜回化为夏桀、盗跖。而朱穆独自亢然不顾自身受害,不是他恶荣而好辱,恶生而好死,实是感到王纲不持,担忧天网久失,所以竭心怀忧,替圣上深谋远虑。臣愿受黥首系趾的刑罚,代替朱穆校作。”桓帝看后,选择赦免了朱穆。
杨赐担任司徒时,曾征辟刘陶为掾。当时张角等以旁门左道,自称大贤,欺骗百姓,有许多人追随他。杨赐召见刘陶,商议:“张角等人被赦免仍然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现在如果命令州郡追剿,又担心会节外生枝,更快激起祸患。应该尽快告知各州刺史、二千石官员,甄别流民,将他们护送回本郡,以孤立张角之党。而后诛其渠帅,可以不劳而定。你觉得如何?”刘陶回答:“这是孙子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庙胜之策。”杨赐于是上疏说明平叛的策略。但正好杨赐被免去职务,上疏留在宫中。
史料记载
《后汉书·卷五十七·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后汉孝灵皇帝纪中卷第二十四》
文学形象
刘陶在小说《三国演义》第2回有登场,为谏议大夫。灵帝在后园与十常侍饮宴时,刘陶到灵帝前大恸,并指责十常侍是天下大乱的罪魁,灵帝愤怒,呼武士将刘陶推出处斩。司徒陈耽入宫苦谏,以头撞阶,灵帝下令将陈耽牵出,与刘陶皆下狱。同夜,十常侍于狱中谋杀二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8 13:4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