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髯公旧居,位于天津市
河北区建国道66号,占地面积2330.16平方米,建筑面积3607.5平方米,建于民国时期。
刘髯公旧居为砖木结构二层楼,带半地下室,清水墙面,坡屋顶,瓦屋面,上设老虎窗,一、二层均设圆柱外廊。占地面积2330.16平方米,建筑面积3607.5平方米。地下室和楼房结构一样,共有12个房间。前楼是住所。当时刘髯公住在建国道这面一楼,里外两大间;二楼,是家眷居住的地方。后楼是《新天津报》报馆所在地,后楼外出檐柱走廊,红瓦坡顶,上设老虎窗。两端与塔楼相连。塔楼,尖塔,靠外面,在建国道上,门中间有一条走道。建筑尺度适宜、大气,具有折中主义建筑特征。旧居曾为近代天津知名报馆,今由天津市木材公司使用。
刘髯公(1893~1938年),字仲儒,天津武清人,回族,爱国报人。民国十三年(1924年),与段松坡、薛月楼合作,创办《新天津报》。此后又陆续发行《新天津晚报》《文艺报》《新天津画报》《新人月刊》等报刊。抗日战争期间,刘髯公因其抗日爱国义举而被日寇杀害。
九一八事变后,《新天津报》仍然保持其为百姓说话的本色,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在群众中树立抗日必胜的信心,深得民心。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天津沦陷。《新天津报》向天津父老告别,宣布停刊,不为日本所利用。日本人大为恼火,刘髯公遭到逮捕并毒打,此时的刘髯公丝毫没有屈服,他甚至用京剧悲壮高亢的唱腔,唱出了他的愤怒,对敌人笑骂不休。最终被日寇杀害。
刘髯公旧居是一座具有民国时期特色的建筑,不仅是刘髯公及其家族的生活场所,也是《新天津报》报馆的所在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旧居成为研究民国时期天津地区社会生活、新闻传播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乘车路线:公交15路、172路、600路、605路、633路、653路、675路、.681路、804路、856路、863路、903路、907路、908路、954路,望海楼站下车;公交901路,昌海公寓站下车,即可到达刘髯公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