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拼音:chū)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衣从刀,指用刀裁剪衣物。用刀裁布是制衣之始,故而“初”字引申指开端。由开始义可引申为第一个,表次序。又可引申表最低的(等级),如初等、初级。古文献中,“初”亦可假作副词,或用表时间频率,相当于“才”“刚刚”。
会意字。甲骨文(图1)的“初”字,其左边为“
衣”字。右边是一把裁衣服的刀,其作用相当于现代的剪刀。可见“初”是衣服和剪刀的结合,它反映出古人做衣服与今天一样,同样需要先用刀裁剪,然后缝。“
刀”和“衣”的结合,反映了古人制衣服最开始的一道工序,即量体裁衣。金文(图2、3)的“初”与甲骨文的“初”结构大致相同,同样是一把刀、一件衣服,只是“刀”的位置不同,有时“刀”在“衣”的左侧或下方(见扩展图册)。这种形体结构不固定是古文字的一大特征。古文字的这一特点正好说明了古人裁衣时还没有固定的方式,哪里不合适,就在哪里下刀裁。小篆字形基本沿袭金文,“刀”统一在“衣”的右侧。到了
隶书和楷书,“刀”基本沿袭小篆;“衣”字变化较大,写作“衤”。
就字义论,从西周金文以来,初字的意义变化也不大,几种用法同样都继承下来了。金文除常见的“初吉”为特殊的历法用语外,初字的含义是“开始”和“当初”。如匽侯鼎:“匽侯旨初见事于宗周(匽侯旨开始在宗周任职)。”这种情况与传世文献相合。如《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初”是记叙后事时为追溯前事而用于句首的时间副词。而“楚汉初起”(《汉书·蒯通传》)、“诸侯初破”(《史记·秦始皇本纪》)、“初生之犊”等例,“初”又可解释为“刚刚”“新”,这是由始初义引申而来的。现代汉语中初字很少单独使用,大都与其他字结合为双音词。作为语素的初,其含义也仍然是“当初”“首(始)”,以及“新”。如初战、初夏、初步、初学……。不过,和举刀裁衣的“初”意距离越来越远了。
【写法】“衤”略窄,“刀”稍宽,顶部“衤”高,底部“刀”高。“衤”,フ(横撇)与竖笔相接于横中线。“刀”,㇆(横折钩)的横段与左旁フ(横撇)的横段持平;竖钩段左斜;撇从右上格撇向“衤”下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