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
屠格涅夫创作中篇小说
《初恋》是俄国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860年4月的《读者文库》。
内容简介
主人公是一个情窦初开的16岁的花季少年,在他充满着爱情的预感的时候,他们家旁搬来了一户新邻居——一位穷公爵夫人和她的女儿。少年便很自然地与21岁的公爵小姐齐娜伊达相遇和相识。后来,少年发现齐娜伊达与一个中年男人幽会。于是少年跟踪她,最后发现那个中年男人竟是自己的父亲。
创作背景
《初恋》完成于1860年,是一篇自传性的中篇小说。屠格涅夫承认:“《初恋》也许是我最爱的作品,其他作品或多或少有编造的成分,《初恋》却根据真事写成,不加一点修饰,每当我反复阅读时,人物的形象就在我眼前鲜明地现出来了。”
事实上,《初恋》的确是一部自传性小说。屠格涅夫曾不止一次地指出《初恋》的自传性,他在与娜·娅·奥斯卡亚的交谈中直接了当地指出,“这部中篇小说里描写的就是自己的父亲,对于她的问题‘谁是《初恋》青年主人公的原型呢?’他回答道,‘这个男孩子就是鄙人,您最忠实的仆人”,屠格涅夫从小生活在林木茂盛、风景如画的斯巴科耶庄园,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他的父亲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是一位漂亮的军人,他与比他大的妻子结婚,他们的婚姻并不美满,他只管享乐,不问家事,与妻子关系冷淡。他与周围人的交往是严肃而冷淡的,几乎是孤傲、客气和矜持的。孩子们渴望父亲对他们表示哪怕是短暂的温柔,但那样的时间是十分难得的。他曾对儿子说:“你能怎么玩就怎么玩,你是属于自己的—人生在世就是这么回事。”屠格涅夫的母亲专制蛮横,性情暴决。屠格涅夫曾经说:“我的童年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没有一点愉快的回忆。我怕母亲就象怕火一样,为一点小事,我经常受罚,一句话,就象是新兵受训似的。”屠格涅夫的《初恋》就是对过去的一段生活的重现。
人物介绍
“我”
“我”出生于一个贵族地主家庭。“我”的童年也是不幸的,眼见父母关系对立而束手无策,忧愁不安使“我”在心理上过早成熟。十六岁时,“我”变得多愁善感,充满了对异性爱的幻影。有一天“我”偶遇邻居—美丽的公爵小姐齐娜依达,一见钟情。齐娜依达聪明伶俐,活泼大方,面对众多追求者摆出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的姿态。对“我”则宠爱有加,使“我”堕入情网,饱尝初恋激情。但不久“我”发现齐娜依达另有所爱,受人鼓动“我”带刀去花园栅栏边埋伏,万万没料到情敌竟是父亲。
齐娜伊达
女主人公齐娜伊达无疑是一个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当“我”16岁时,齐娜伊达当时21岁,但她却难以进入“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的行列,她具有一种抽象的意义,她是美的化身,爱的幻影,是屠格涅夫把爱情视为一种自然力量的爱情观的体现。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小说的结尾有这样一段动人的抒情插笔:“啊,青春,青春,你什么都不在乎,你仿佛拥有宇宙间的一切宝藏,连忧愁也给你安慰,连悲哀也对你有帮助,你自信而大胆,你说:‘瞧吧,只有我才活着。’可是你的日子也在时时刻刻地飞走了,不留一点痕迹、白白地消失了。……也许你的魅力的全部奥秘,并不在于你能够去做任何事情,而在于你能够想你做得到任何事情—正在于你浪费了你自己不知道怎样用到别处去的精力……”这是对已逝的青春和难忘的初恋的由衷的礼赞和沉重的叹息,齐娜依达受到贵族地主丑恶庸俗的生活环境的窒息和摧残,尽管她对生活满怀热望,对爱情满怀憧憬,却只能把热情、青春、乃至年轻的生命耗费在没有结果的追求中,奉献给了不值得为之献身的人。作品中曾经对齐娜依达怀着初恋之情的“我”得知她的噩耗之后,悲伤地感叹:“原来那年轻的、热情奔放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原来这就是她急切而不安地努力追求的目标吗?”这正是作家对扭曲了齐娜依达美好的天性,扼杀了齐娜依达的青春和生命的农奴制社会所进行的控诉和抗议。普希金笔下的达吉雅娜对于生活感觉到的是淡淡的哀愁,而屠格涅夫笔下的齐娜依达对于生活付出的则是高昂的生命的代价。齐娜依达的爱情悲剧,包含着更浓重的时代的忧郁,她以自己生命的执着的追求,传达了历史必然性的呼声。
《初恋》中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旧的社会习俗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不幸的婚姻家庭就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封建意识下当时理想的贵族婚姻是要求门第出身血统相当、富有财产与高尚的社会地位。但是,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十九世纪中俄国有很普遍的这种‘问题家庭’所必然派生出来的奇异的畸形的婚恋关系和家庭关系。”。小说中父亲和母亲的婚姻就不是奠定在爱情的基础上,金钱才是婚姻的基础。“我”父亲“为了财产的缘故跟母亲结了婚,母亲比父亲大十岁。因为没有感情基础,父母亲之间的关系不和谐,甚至很冷淡。母亲是不幸的,父亲也是不幸福的。“我母亲过着悲惨的生活,她老是激动,嫉妒,生气。”父亲不仅对孩子冷淡,对家庭冷漠,还心有别属。父亲抵抗不了人的感情本能,他爱上了齐娜伊达,正如同齐娜伊达同样深爱着父亲一样,齐娜伊达放弃众多狂热地追求她的男性,作为一位年轻的公爵家的小姐,明知道“我”父亲是一个结过婚的人,但是并不害怕与有妇之夫相恋会毁掉她的整个前途。他们不顾当时的社会道德与舆论,遵从心灵的声音,堕入爱河。就这一点来说,父亲是一个叛逆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齐娜伊达是一个叛逆的贵族女子形象,他们要反抗的是整个贵族阶级不合理的道德与秩序。然而父亲纵然也深爱着齐娜伊达,但还是向社会屈服,狠心地抛弃了齐娜伊达。这又表明了父亲和齐娜伊达对封建社会的抵抗的不彻底性。
艺术特色
这是一部诗一般的作品。然而评论和分析《初恋》这样的诗一般的作品是困难的,因为诗意的东西只能体味而不可言传,诗意的东西一经理性的分析,便破坏了它的感性和完整性,其魅力和韵味将消失殆尽。以往人们在谈到屠格涅夫时很少有人不会注意到《初恋》,然而对它作深入分析和评论的著作却很少出现。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诗意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分析的或难以分析的,对这样的作品大概至多只能进行某些提示或者说“解读”。
如同屠格涅夫不少中篇小说一样,《初恋》的故事也是通过一个中介人来讲述的,采用的也是第一人称的角度。它带有浓重的自传色彩,在某种程度上说,它讲述的是作者自己的故事。
对齐娜伊达而言,与少年的爱情原本只是一场游戏,她根本没有料到少年对她爱到如此痴迷的地步。少年的真诚和勇敢甚至也感动了她,不过在她的心中所唤起的不是爱情,而只是一种怜爱。因为她早已陷入另一爱河。
《初恋》后半部的情节多少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作家通过少年主人公“我”的眼睛,观察了另一场爱情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主角的位置发生了有趣的转换:女子齐娜伊达取代了少年主人公。
就小说所显示的各种信息来看,齐娜伊达似乎也在经历自己的“初恋”,而她所爱恋的这个对象竟是一位英俊的彪悍的中年男子——“我”的父亲。
这样看来,《初恋》中展示出两条“初恋”的线索,一条是明线——“我”的初恋;一条是暗线——齐娜伊达的初恋。前者显示出爱的幸福和欢乐,后者显示出爱的痛苦和不幸。通过这一明一暗的情节线索,屠格涅夫揭示出爱的本质和真谛——这就是在作品结尾处主人公父亲对他所说的话:“当心女人的爱情——当心这种幸福,这种毒素……”而这,在某种意义上又可视为《初恋》的主题。
作品评价
法国作家莫洛亚:《初恋》即使不是屠格涅夫“最伟大的一部作品,可能也称得上一部绝妙佳作”。
作者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1 10:23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