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级驱逐舰(日语:はつゆきがたごえいかん,英语:Hatsuyuki Class Destroyer)是
日本海上自卫队隶下的第三代驱逐舰,本级舰是日本1977年的第4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4次防)将防空
驱逐舰(DDA)、指挥驱逐舰(DDC)和反潜驱逐舰(DDK)进行整合的产物,以结束舰种繁多各行其乱的现象。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的初雪级是日本海自将DDC(指挥驱逐舰,北约将DD划分为驱逐舰,日文汉字写作护卫舰)、DDK(反潜驱逐舰)及DDA(防空驱逐舰)统一为DD(称为通用驱逐舰)后建造的第一种通用驱逐舰,也是日本海自为组建'
八八舰队研制历程
因此而诞生的初雪级就拥有更加先进的装备以及完整而全面的作战能力,舰上的武装除了ASROC反潜火箭、鱼雷发射器、五英寸舰炮之外,还包括
海麻雀短程防空导弹以及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鱼叉反舰导弹,能有效地执行长距离反舰与点防空自卫等任务;至于其前辈高月级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追加上述新型防空与反舰武器。初雪级另一个相当重要的改进是设置大型机库与直升机甲板,能操作大型
反潜直升机。
设计特点
舰体设计
初雪级外型上最大的特色在于舰桥较烟囱与直升机库低矮,而且直升机甲板较舰尾甲板高出一级,看起来不太自然,而且在舰尾舰体上方加盖一层飞行甲板的强度较低;而舰尾最末端还继续下降一层来装设拖曳阵列声纳,以避免挡到舰尾
海麻雀导弹发射器。此外,一些武装的布置不尽理想:两组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分别安置于烟囱左右侧各一、高出船舷的平台上(平台底下就是安装鱼雷发射管的地方),发射口指向斜前方,这种勉强的布置是没有预留适当的空间,只好在鱼雷管上方搭个台子来硬塞。
初雪级的MK-29海麻雀防空导弹发射器位于舰尾末端的最低位置,紧邻于前的则是高出舰尾的直升机甲板,使其射界不尽理想;两座MK-15 CIWS分别位于舰桥后方的左右两侧,使其在舰首与舰尾方向出现射击死角(舰尾方向的死角较大)。上述问题或多或少都出现在同时期的日本海自舰艇上,一直到90年代出现的
金刚级驱逐舰、
村雨级驱逐舰等新一代海自舰艇才获得全面的改善。
动力系统
初雪级拥有许多当时一流的先进科技,是日本海自第一种采用全
燃气涡轮动力系统的主力作战舰艇。
燃气涡轮机的优点是反应灵敏、加速快且出力大,能在数十秒内由完全静止直接加速至最大功率输出,不需要暖机就能即开即走。相较于燃气涡轮,蒸汽涡轮机就显得庞大笨重、危险、维护困难、浪费人力, 而且从点炉到能够航行需要很长的暖机时间,因此不能随时任意启动或熄火;而柴油机的出力、加速性能与肃静性也明显不如燃气涡轮。
初雪级的动力系统为复合燃气涡轮或燃气涡轮(COGOG),采用英制主机,包括两具功率较小的罗尔斯·罗伊斯(RollsRoyce)Tyne RM-1C巡航用燃气涡轮与两具功率较大的罗·罗奥林巴斯TM3B高速用燃气涡轮(两型主机皆由罗·罗授权
川崎重工生产),分为两组,每组各一具RM-1C与一具TM-3B,分别带动一个推进器,巡航时仅使用RM-1C,高速时则使用TM-3B。为了降低轮机产生的噪音与震动,本级舰的动力系统安装于弹性基座上,轮机舱的舱壁上则敷设隔音用的橡胶层。初雪级仅设有一个轮机舱,四具燃气涡轮与相关的机械、减速齿轮都集中于此,战损时动力系统全部瘫痪的可能性很高。相较于日本以往的舰艇,初雪级无论是操作上或武装运作的自动化程度都大幅提升。
船电系统
初雪级的战斗系统为OYQ-5(又名TDS-3)战术情报处理系统(Tactical Data Processing System,TPDS),与OYQ-4都是日本海自第二代舰载战斗系统,其中OYQ-4配备于导弹驱逐舰上,而OYQ-5则是通用驱逐舰版本;除了初雪级外,OYQ-5也用于经过1984至1986年FRAM改良后的高月号与菊月号等两艘高月级通用驱逐舰上。OYQ-5以一部UYK-20中型电脑为核心,配备四至五具UYA-4月OJ-194B显控台以及一具WCP-1A武器控制台,此外还有用于反潜与武器火控的显控台;
通讯部分,OYQ-5仅整合美制Link-14单向
数据链(而且只能接收,不能发送),不包括具备自动双向传输能力的Link-11。OYQ-5能同时处理64个由本舰感测器传来的空中、水下目标,以及另外64个由友军透过数据链传来的目标资料。而舰上用来制导防空导弹与火炮接战的则是FCS-2火控系统(又称为Type-81),包括一具负责制导海麻雀防空导弹的FCS-2-12A火控雷达,以及两具FCS-2-2.5 1A火控雷达。从初雪级开始,日本海自新造舰艇的战情中心(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CIC)移至舰体内部(先前舰艇的CIC位于舰桥),以降低CIC被击毁的机率。
服役之初,初雪级采用美国授权日本生产的HSS-2B(即SH-3)
海王反潜直升机,后来则换装为SH-60J。初雪级的直升机甲板配备加拿大研发的RAST辅助降落系统,使得本级舰在较恶劣的海况中仍能让直升机起降。此外,初雪级的电子战能力较其前辈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初雪级的声纳系统包括OQS-4A主月被动舰首声纳,以及OQR-被动拖曳阵列声纳(美制SQR-18的日本版)。
武装设计
初雪级在后甲板配备有一部Mk.29八联装RIM-7 海麻雀
防空导弹发射器,舰艏装备一门奥托76mm单管速射炮,舰桥两侧各布置一套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由此组成3层对空防御火力。使得该舰具有超过日本海自以往任何一种多功能驱逐舰(DDK)或者反潜驱逐舰(DDA)的单舰防空力量。结合当时新型的OYQ-5作战指挥系统,构建了一套半自动化的作战系统。1979年度计划的3号舰峰雪号开始安装两部新型20mm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IWS,Mk.15 mod.2),1~2号舰在以后的改装中也安装了该系统。应当指出,由于密集阵CIWS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可以独立于OYQ-5系统运作,实际上可以看做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初雪级的一大特点是装备有
鱼叉反舰导弹。该型导弹之前也装备在石狩号驱逐舰上进行过检验。这也使得初雪级成为海自中第一款同时装备海麻雀和鱼叉系统的进行防空与反舰作战的作战舰艇。这个组合几乎出现在以后每一款海自的主力舰艇上。两部Mk.141型四联装反舰导弹发射器被分别布置在烟囱两侧,通过SWG-1 HSCLCS射击指挥系统与OYQ-5连接,通过OPS-18水面目标雷达获得水面目标数据,并手动输入目标参数完成发火控制。此外,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通过NOLR-6C 电子对抗系统(14号数据链)获取目标信息并进行打击。
在反潜方面,初雪级基本上延续了前期多功能驱逐舰(DDK)和反潜驱逐舰(DDA)的设计特点,并在多个方面的性能上改善显著。对潜主要探测设备包括:OQS-4舰壳声呐设备,OQR-1拖曳声纳(后期换装了
拖曳阵列声纳),反潜直升机机载吊放声纳和声纳浮标。其中,声纳浮标采集到的信息被输入到舰上的OYQ-5系统,其他三种设备的信息被直接输入到SFCS-6A对潜攻击指挥系统用以指挥对潜攻击。此外,OQR-1拖曳声纳被认为是日版的美国AN月SQR-18 TACTASS,用以在远距离探测敌方潜艇。此外,源自DDA和DDK的OQS-4舰艏声纳,安装在靠近舰艏的舰底,尽量减少了对于舰艏设计的干扰。
服役现状
最后一艘本级舰岛雪号于1998年3月18日从
海自战备阵容中除名,转为训练舰,编号也从原来的DD-133改为TV-3513。由于新型
高波级驱逐舰的陆续服役,初雪级也陆续淡出第一线的四个护卫队群,全数转入地方队所属的护卫队 ;2010年6月25日,首舰初雪号成为最早除役的本级舰;然而,由于日本防卫经费紧张,无法即时推出新舰全面替换初雪级,因此海自在整个2000年代只因规模缩减调整而将两艘初雪级除役。在2004至2005年,日本海自将两艘
朝雾级驱逐舰转作训练舰,然而由于大部分初雪级都继续服役,因此随后日本决定以这型相对较老旧的舰艇充当训练舰,让较新的朝雾级全数留在作战序列。
海自从90年代以后就不需要再为地方队推出新设计的DE护航驱逐舰,以节省经费。初雪号(DD-122)、白雪号(DD-123)与泽雪号(DD-125)转入横须贺地方队,峰雪(DD-124)与滨雪(DD-126)进入舞鹤地方队,矶雪号(DD-127)、春雪号(DD-128)、朝雪号(DD-132)转入
佐世保地方队,而山雪(DD-129)、松雪(DD-130)、濑户雪( DD-131)则转入吴地方队。2011年3月16日,海自将本级舰的白雪号(DD-123 )转为训练舰,舷号改为TV-3517。
基本数据
总体评价
2010年后,初雪级的舰龄陆续届满30年,但此时日本并没有发展替代的舰艇; 从90年代后期服役的村雨级开始,海自通用驱逐舰就走上大型、高价化的路线,日本没有经费以这一类的舰艇全面取代初雪级。在2000年代防卫预算日益紧缩的情况下,海自甚至没办法在2010年之前全面替换四个第一线护卫队群剩下的80年代型通用驱逐舰。由于短时间没有适当的新舰全面替换,而来自中国的海上挑战却逐渐升温,因此初雪级与朝雾级势必要在海自作战序列服役更久的时间,故需要执行一些延寿工程。从平成23年度(2011年)开始,海自开始陆续为现役的初雪级进行延寿维修工程,以延长役期。
本级各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