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目相看(拼音:guā mù xiāng kà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出自《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成语出处
“(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成语“刮目相看”即出自于该典故。
成语故事
吕蒙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他从小就胆识过人,学了一身好武艺。他的姐夫邓当是
孙策手下的将领,吕蒙十五六岁时,曾偷偷跟着姐夫去参战。邓当发现后很生气,就告诉了吕蒙的母亲。母亲要惩罚他,吕蒙却说:“我不去参战,又怎么能有机会立功呢?”
当时邓当手下的士官因为吕蒙年纪小而看不起他,说:“这小子能干什么?不过就是来送死的。”后来这个士官遇到吕蒙,又当面嘲笑侮辱他。吕蒙一怒之下杀了这个士官,再去向校尉
袁雄自首。袁雄觉得他很有胆色,就帮他向孙策求情。孙策于是将吕蒙留在身边,几年后又胜任别部司马。
孙策死后,孙权接管政权,并开始整顿军队。吕蒙知道了,就想办法为部下赶制了一批统一的服装,并加紧操练。孙权检阅军队时,吕蒙的兵马果然引起了孙权的注意。孙权认为他治军有方,增加了他的兵力。之后,吕蒙就跟随孙权征战天下,屡建奇功,成为孙权手下一员大将。
可是吕蒙从小家里贫穷,没有读过几年书。所以虽然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他文臣武将仍然觉得他没有什么政治远见,心里还是免不了要轻视他。孙权看在眼里,就对吕蒙说:“你如今身居要职,最好多看点儿书、多学习,这样对你有好处。”吕蒙一听,赶紧推说自己军务繁忙,没有时间看书学习。
孙权又说:“我让你读书,难道是想要你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吗?我只是让你多了解点儿历史,开阔一下眼界而已。你说你忙,难道比我还忙?可我还在坚持读书学习呢,因为我觉得这能给我带来很多好处。”吕蒙听了孙权的话,才开始努力学习。他做什么事都很认真,读书学习也很专心刻苦,日积月累,他读的书竟然比一般的书生都要多。
过了几年,大将鲁肃接替周瑜掌管了兵权。鲁肃是一代儒将,他早就听说过吕蒙的事,认为吕蒙只是一介武将,所以言谈间不是很重视他。有人劝鲁肃说:“吕将军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武夫了,你有空应该去拜访一下他。”鲁肃听了也有些好奇,就前去拜访吕蒙。两人边喝酒边聊天,谈古论今,越聊越投机。后来,吕蒙又详细地分析起天下形势,指明当时的利害关系。鲁肃听了大惊,他赶紧站起来拍着吕蒙的背说:“我真没想到,如今你的才能谋略竟然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武夫了!”吕蒙只是微微一笑,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从此以后,
鲁肃和吕蒙就成了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商讨大事,立下了许多战功。吕蒙也越来越有智谋,后来还设计为孙权夺回了荆州,击败了蜀汉名将关羽,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
成语寓意
有的人看别人时却往往带上某种色彩。别人已经进步,自己却“视而不见”;别人已经成功,自己却“无动于衷”。并不是自己铁石心肠,只是原来的他一直映在眼中。然而,一切事物和人都在变化着,不能用一成不变、凝固的眼光去看待。曾经有过的优点或缺点,辉煌或失败,都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三岁看到老”,往往将人看“死”。人的智慧时刻在提高,所以,不能总以旧眼光看人。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刮目相看”意为用新的眼光看待。多用于被看者的情况有了向好的方面转变以后。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
运用示例
宋·杨万里《送乡僧德璘监寺缘化结夏天归天童山》诗:“一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相看。”
近代·
鲁迅《伪自由书·航空救国三愿》:“只有航空救国较为别致,是应该刮目相看的。”
现代·朱自清《这一天》:“世界也刮目相看,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
现代·茅盾《
蚀·追求》七:“这几天来,仲昭心里很是愉快,因为金博士的论文对于他的新闻编辑方针有了拥护,所以总编辑也刮目相看。”
现代·钱钟书《
围城》五:“在鹰滩这几天里,李梅亭对鸿渐刮目相看,特别殷勒。”
成语辨析
刮目相看—另眼相看(另眼相待)
两者都表示“用不同于过去的眼光来看”的意思。有时可换用。区别在于:“刮目相看”表示擦亮眼睛看,多含因对象变化大而惊讶的意味;“另眼相看”不含这个意味,仅表示“用另一种眼光看”。“另眼相看”可以表示“特别看待”之义,“刮目相看”不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