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拼音:dào)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由“至”与“人”两部分组成,表示人的到达。后来“人”被讹写为“刀”。到本义是到达。引申为周到、周密。到作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达到了目的,由到达的意义引申而来。“到”在近代,又有去、往的意思,后面常带处所宾语。
字源演变
“到”原为会意字,在金文中,左部是一个“至”字,也就是一只箭射到了地面或者物面,“至”就是“到达”的意思,右边是一个“人”字,是说人像箭一样到达了。小篆的左边未变,仍然是个至字,而右边的人变化为字形接近的“刀”,整个字形成为从至刀声的形声字了。隶书在小篆的基础上将笔画变得平直。楷书是由隶书楷化而成,将“刀”字写作立刀旁“刂”。
“到”的原义是抵达某一地点。延伸也指抵达于某一时间。例如“一天到晚”“从古到今”。后来“到”被运用到双动词结构结构中,如“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当动词“到”进入“动词1+到+名词”句式,由于受到句法位置的影响,且“到”后经常出现表示处所的名词,从而引起词义发生虚化,原有的连动结构发生变化,句子的重心发生转移,动词1成为全句的焦点所在。如“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世说新语·言语》)这时的“到”仍为动词,但动词性已虚化。“临至捉到萧墙外,季布高声殿上闻。”(《敦煌变文集·捉季布变文》)“分明出敕千金诏,赚到朝门却杀臣。”(《敦煌变文集·捉季布变文》)在这两例中,“到”前的动词“捉”与“赚”都是非运行动词,是句意表达的重心,而且与“到”不再共用个主语,“到”的运行义已基本消失,“到+名词”不能独立,如果独立就改变了原有的句意,因此可以认为“到”已经完全虚化为引进处所的介词。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二】【至部】都悼切(dào)
至也。从至刀声。
说文解字注
“至也”注:《大雅》曰:“靡国不到。”《论语》两言民到于今。释诂曰:“到、至也。”
“从至,刀声”注:都悼切。二部。
广韵
都导切,去号端 ‖ 刀声宵1部(dào)
到,至也。又姓,出彭城,本自高阳氏,楚令尹屈到之后。汉有东平太守到质。都导切。六。
康熙字典
《唐韵》《正韵》都导切。《集韵》《韵会》刀号切,并音倒。
《尔雅·释诂》:到,至也。疏:到者,自远而至也。《诗·大雅》:靡国不到。
又姓。《韵会》:出彭城楚令尹屋到之后。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至”的末笔横改提。
【写法】“至”宽“刂”窄,顶部“至”低,底部“刂”低。“至”,首笔横右端抵竖中线;“厶”的折点在横中线,右点抵竖中线;“土”,末笔提的提尖过竖中线。“刂”,两笔中点都在横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