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是基于
人工智能、
机器视觉、
3D传感、
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的新型支付方式,具备更便捷、更安全、体验好等优势。
2019年11 月,
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中国刷脸支付用户将突破7.6亿人。
2020年,为规范人脸识别线下支付(以下简称刷脸支付)应用创新,防范刷脸支付安全风险,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组织制定了《
人脸识别线下支付行业自律公约(试行)》。
数据显示,2018年
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6.59亿人,市场规模已高达277.4万亿元;2019年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将突破7.33亿人,2020年有望增至7.90亿人,且仍在高速增长。
刷脸支付的发展及普及,对于提升用户移动支付体验、改善商户经营效率、带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业内专家认为,刷脸支付的快速兴起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更带动了相关移动支付产业链的腾飞。尤其是
5G、
AI、
IoT等前沿黑科技的加速应用落地,中国刷脸支付产业正加速崛起。
《人脸识别线下支付行业自律公约(试行)》要求,会员单位应建立人脸信息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机制。在采集环节,要坚持“用户授权、最小够用”,明确告知用户信息使用目的、方式和范围,并获得用户授权,避免与需求无关的特征采集。在存储环节,将原始人脸信息加密存储,并与银行账号或支付账号、身份证号等用户个人隐私进行安全隔离。在使用环节,收单机构、商户等中间环节不得归集或截留原始人脸信息,实现端到端的个人隐私保护。
2024年7月,有上海市民反映,当下自动售货机有许多支付选项,经常需要关注公众号、授权验证微信或线上付款账号等各种个人信息,个别自动售货机还存在优先推荐使用人脸识别的支付方式。为何自动售货机一定要获取消费者手机号?刷脸是否就意味着主动上交信息?获取后的信息有没有措施能保障安全?
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的担忧,绝不是杞人忧天。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一些商家暗中对人脸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借此判断顾客的消费意向和消费水平,用于“大数据杀熟”、诱导消费等商业营销行为,更有网络上的不法分子偷“脸”去做虚假注册、公开售卖“人脸数据”、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事情。人脸信息属于个人独有的生物识别信息,一旦泄露,将严重威胁用户的财产安全、隐私安全等。在使用过程中,涉及到数据采集后如何保存、传输,传给谁,怎么用,谁能看得到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关部门重点监督和整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明确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