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苞斑鸠菊
菊科班鸠菊属植物
刺苞斑鸠菊(学名:Vernonia squarrosa (D. Don) Less.)是桔梗目菊科班鸠菊属植物,茎坚硬,直立,圆柱形,总苞倒锥状,长15-16毫米,宽约15毫米,生长于海拔1200-1800米的山坡,分布于云南中部至东南部等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35厘米,或更高。茎坚硬,直立,圆柱形,通常不分枝,具细条纹,多少粗糙,被淡褐色贴生短柔毛和腺;叶密集,硬质,近无柄或具短柄,倒卵形,椭圆状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短尖或钝,基部稍狭或有时近圆形,边缘具细锯齿,侧脉6对,细脉明显网状,叶脉在下面凸起,上面及边缘被粗乳头状突起或短糙毛,下面被贴疏短柔毛和腺点;
头状花序大,径2-2.5厘米,单生于茎顶端和上部叶腋,近无或具短花序梗,具缩小的小叶;总苞倒锥状,长15-16毫米,宽约15毫米;总苞片极多数,6层,覆瓦状,上端红紫色,外层短,钻形或钻状披针形,中层长圆状披针形,顶端具硬刺尖,背面及边缘被白色蛛丝状绒毛,具腺,内层近线形,长14-15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长渐尖,具狭干膜质边缘,无毛;花托平,具窝孔;花30-50个,红紫色或紫色;花冠管状,长13-14毫米,外面具腺,向上部稍扩大,裂片线形,长约4毫米,外面顶端具腺;
瘦果长圆状圆柱形,长3-4毫米,具10条肋,被密绢毛和腺点;冠毛污白色或淡黄色,外层少数、短,内层糙毛状,长8-9毫米。花期9-11月。
近种区别
此种外形与折苞斑鸠菊相似,但头状花序较大,近无柄;总苞倒锥状,总苞片顶端常具硬刺尖,且不反折;瘦果密被绢状毛,与后者容易区别。Kitamura(1969)曾以总苞片外层缩短,长圆形或披针形,顶端钝或急尖(非刺尖)为特征发表另一变种 var. orientalis Kitam.,但我们检查了云南的植物,总苞片除最内层外顶端均具硬刺尖,外层钻形或钻状披针形。故以合并较为适宜。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200-1800米的山坡。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云南中部至东南部(蒙自、屏边等)。也分布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
主要价值
根药用,治风湿痛、疮疖、消化不良、偏头痛等。
【佤药】日东茶:根治疟疾,感冒咳嗽,头痛《滇药录》。
【彝药】牙么格娄爬:根治无名肿毒虚火牙痛,疮疽痈疡,食道癌,胃癌《滇药录》。茎及根中的幼虫虫体主疮疡溃烂,湿疹干疮,胃气疼痛,饮食积滞《彝动药》。
根(紫威灵):苦、辛,凉。健脾消食,止痛,除湿,消肿。用于消化不良,脘腹胀闷,风湿关节痛,偏头痛,疮疖。
参考资料
刺苞斑鸠菊.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7:5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