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科蓟属的一种植物
蓟(学名:Cirsium japonicum Fisch. ex DC.),别名地萝卜、大蓟、山萝卜等,为菊科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纺锤状或萝卜状。茎直立,茎枝有条棱,被绒毛。基生叶卵形或长倒卵形,羽状深裂或几全裂,基部渐狭成翼柄,边缘有针刺,茎叶两面有稀疏节毛。头状花序直立。总苞钟状,总苞片覆瓦状排列,顶端渐尖呈针刺状。瘦果压扁,偏斜楔状倒披针状。小花红色或紫色。冠毛浅褐色,刚毛长羽毛状。花果期4-11月。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蓟,由髻字演化而来。髻,为妇女头上盘成圆形的发结。本植物花序形似髻状而较大,故名大蓟。
别名虎蓟、马蓟、猫蓟、刺蓟、山牛蒡、鸡项草、千针草、野红花。李时珍释名曰:“蓟犹髻也,其花如髻也。曰虎、曰猫,因其苗状狰狞也。曰马者,大也。牛蒡,因其根似牛蒡根也。鸡项,因其茎似鸡之项也。千针、红花,皆其花状也……”
本草考证
大蓟的始载本草为《名医别录》,与小蓟同条,名“大小蓟根”。《本草图经》云:“大蓟根,《本经》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俗名青刺蓟。苗高尺余,叶多刺,心中出花头,如红蓝花而青紫色。北人呼为千针草。当二月苗初生二三寸时,并根作茹,食之甚美。······大蓟根,苗与此相似,但肥大耳。”《本草衍义》载:“大、小蓟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蓟高三四尺,叶皱;小蓟高一尺许,叶不皱,以此为异。”根据以上本草所述大蓟考证,与现代药用的大蓟相符。
形态特征
蓟为多年生草本。
根和茎
块根纺锤状或萝卜状,直径达7毫米;茎直立,高30-80cm,具棱,被长毛,茎端头状花序下部灰白色,被绒毛及长毛;
基生叶卵形、长倒卵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8-20厘米,羽状深裂或几全裂,基部渐窄成翼柄,柄翼边缘有针刺及刺齿,侧裂片6-12对,卵状披针形、半椭圆形、斜三角形、长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有小锯齿,或二回状分裂;基部向上的茎生叶渐小,与基生叶同形并等样分裂,两面绿色,基部半抱茎;
头状花序直立,生于枝端集成圆锥状;总苞钟状,径3厘米,总苞片约6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背面有微糖毛,沿中肋有黑色粘腺,外层与中层卵状三角形或长三角形,内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小花红或紫色;
果实
瘦果压扁,偏斜楔状倒披针状,长4毫米,宽2.5毫米,顶端斜截形。冠毛浅褐色,多层,基部联合成环,整体脱落;冠毛刚毛长羽毛状,长达2厘米,内层向顶端纺锤状扩大或渐细。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越南、韩国等地,波兰有引种栽培。
中国分布
中国广布于河北、山东、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份。
生长环境
蓟生于海拔400-2100m的山坡林中、林缘、灌丛中、草地、荒地、田间、路旁或溪旁;
生长习性
蓟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忌高温多湿,生长适温15-25摄氏度。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良好。花果期4-11月。
繁殖方式
可用种子繁殖和分根、分株繁殖。
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要选用当年的种子,在7-8月种子成熟时采收,种子过熟易分散。种子采收后当年9月或次年3-4月播种。播种前催芽,70%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在清明前后进行,将老株挖出,根据株丛大小可分成三至五个单株,穴栽,每穴一株,株行距10x8寸。
分根繁殖
生产上用根芽繁殖,3、4月利用长势强壮带芽的根进行栽种。行距30-35cm,株距20-25cm,种后压实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栽培技术
整地
选土质肥沃、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或疏松壤土种植。土地经翻后平整作畦,畦宽4尺,然后条播,条播行距1尺,覆土1寸左右,苗齐后间苗,株距8寸左右,头年9月份播种的植株,第二年就能开花。
栽培管理
栽植前穴内施肥,栽后覆土压实,然后追肥1-2次,注意中耕除草,首次中耕要浅耕。施肥一般可与中耕除草同时进行。大蓟抽苔开花影响根部生长,降低产量和药材质量,故生产上要及时摘头,防止开花,增加产量。
采收
种植后1~2年可收获,将全株挖出,除去泥土,切下根条,晒干切片,即可入药。
病虫防治
蓟一般无病害,虫害主要为蚜虫,4月中旬至5月下旬是蚜虫大量发生期。遇到蚜虫为害,可用乐果乳剂除虫,也可用吡虫啉或抗蚜威喷雾防治。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药材名大蓟,传统中药,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甘,微苦,性凉。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行瘀消肿的功效。主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崩漏,外伤出血,疮疡肿痛,瘰疬,湿疹,肝炎,肾炎。
观赏价值
蓟花姿奇特,花期在春夏两季,适合花坛、盆栽或切花。
食用价值
春季发新叶时采摘作菜食用。
参考资料
Cirsium japonicum.国际植物名称索引.
Cirsium japonicum.中国物种2000.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1 19:55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