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蕨
鳞毛蕨科实蕨属植物
刺蕨(Bolbitis appendiculata (Willd.) K. Iwats.)是实蕨科、刺蕨属土生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40厘米。根状茎短而横走,密被鳞片;鳞片小,披针形,暗褐色,长渐尖,边缘有不整齐的小齿。叶近生;叶显为二型:不育叶披针形一回羽状;羽片下部的近对生,有短柄或无柄,椭圆状线形,先端钝,基部不对称,叶脉两面均可见,小脉羽状,分叉;叶草质,干后深绿色,两面光滑;叶片披针形,先端渐尖,一回羽状;羽片狭缩,卵状椭圆形。
形态特征
土生植物。植株高20-40厘米。根状茎短而横走,粗约3毫米,密被鳞片;鳞片小,披针形,长2-3毫米,暗褐色,长渐尖,边缘有不整齐的小齿。叶近生;叶柄长5-15厘米,粗约1毫米,基部疏被鳞片,上部通常有翅,上面有浅沟;叶显为二型:不育叶披针形,长12-22厘米,宽3.5-6厘米,顶端渐尖而延长,通常有芽胞能萌芽生根,一回羽状;羽片15-30对,下部的近对生,中部以上的互生而平展,上部的略斜展而渐缩小,有短柄或无柄,椭圆状线形,长2-3.5厘米,宽5-8毫米,先端钝,基部不对称,上侧截形而具耳,下侧斜楔形,边缘波状并有由小脉延伸而成的锐齿;叶脉两面均可见,小脉10-12对,羽状,分叉;叶草质,干后深绿色,两面光滑;叶轴疏被鳞片,两侧有狭翅;能育叶叶柄长20-25厘米,叶片披针形,长8-12厘米,宽 1.2-2厘米,先端渐尖,一回羽状;羽片狭缩,卵状椭圆形,长8-10毫米,宽2-3毫米,先端钝。孢子囊群满布于能育羽片下面。
刺蕨的孢子为单裂缝,近球形,极面观为长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孢子极轴长度为25.4-30.5微米。赤道轴长度为33.1-40.2微米。裂缝不具边缘,长度为孢子全长的1/3-2/3。外壁厚度约为1微米,表面光滑,层次不明显。刺蕨孢子的周壁表面具细网和颗粒状纹饰。
生长环境
刺蕨生长在海拔400-1500米的山谷溪边林下岩石旁。喜温暖、阴湿的生境。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台湾(台北、宜兰、台中、南投、嘉义、高雄、平东、台东)、广东 (怀集、信宜、翁源、茂名、宝安)、海南(琼中、陵水、保亭、崖县、乐东、白沙)、广西(平南、大苗山、十万大山)、云南(河口);日本、印度、不丹、斯里兰卡、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主要价值
刺蕨适宜栽植于园林阴湿处供观赏。
参考资料
刺蕨.中国自然标本馆.
刺蕨属.中国自然标本馆.
刺蕨.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1 21:0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