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螫伊蚊(Ochlerotatus punctor Kirby,1837)是蚊科伊蚊属的一种动物。
形态特征
鉴别特征 中胸盾片正中有宽的铜色鳞纵条。有前足基节后鳞簇。腹节背板基带中部略凹人。雄蚊抱肢端叶有鳞状毛,小抱器干柄短,粗壮。幼虫头毛5, 6-C单枝或分2枝;尾鞍全包肛节,仅在腹面留有一条窄缝。
形态描述
雌蚊大型蚊虫。头:头顶鳞和后头竖鳞黄色或浅黄色。触角梗节暗棕色,内侧有小白鳞和黑色小毛。喙一致暗褐色。触须为喙的1/6-1/7长,暗褐色,偶杂有几片淡鳞。胸:中胸盾片正中有宽的铜色或浅铜色鳞纵条,有的纵条被一棕黄鳞纵纹分开,成为2条,其余部位鳞棕黄或浅黄色。中胸腹侧板鳞簇伸达前角,后侧片鳞簇伸达下缘,具下后侧鬃1-4根。有前足基节后鳞簇,翅:翅长4.5-5.4mm,翅鳞一致暗色。足:前股前面暗褐色,基部有较多的淡鳞分布;中股前面基本暗褐色,有少量淡鳞分布;后股除端部背侧1/2-1/3暗褐色外,全部淡色。各足胫节和跗节全部暗色。腹:背板鳞暗褐,有基带,带的中部凹人或深或浅,带的两端形成三角形侧斑。
雄蚊尾器:腹节Ⅸ背板侧叶各有5-8根刺,个别的有12根。抱肢基节长为宽的2.5-3.7倍,背基内叶较大,有大刺一根;端叶明显,具鳞状毛。小抱器干柄短,粗壮,刀叶比干柄略短。阳茎筒状,中部稍窄。
幼虫头:触角为头长的0.39-0.48, 1-A位于干中部,分3-7枝。头毛5-C不分或分2枝,极少数的分3枝,芒状;6-C单枝或分2枝,芒状;7-C分4-7枝,极少数的分3枝。颏每侧有齿12-13个。胸:前胸毛1-P分2枝,偶为单枝,芒状;2-6-P均单枝;7-P分2-3枝。腹:栉齿12-16个,极少为18个,排列成不规则的1-2行,中刺发达。腹毛1-Ⅷ分3-5枝;3-Ⅷ分5-8枝;3-Ⅷ分3-7枝;2, 4-Ⅷ均单枝。呼吸管指数为2.7-3.4,为尾鞍的2.2-2.8倍长;梳齿18-26个,各有侧牙1-4个;1-S位于管中部,分3-5枝。尾鞍几乎完全包围肛节,仅在肛节腹面留有一条缝隙。腹毛1-X单枝;2-X分4-8枝;3-X单枝;4-X 15-22株,其中2-3株位于栅前。肛鳃为尾鞍长的1.3-2.0倍,末端尖。
生长环境
林区蚊种, 幼虫孳生在森林路旁的各种积水坑及林间空地、草地、石穴、河床等处的积水内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黑龙江,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国外分布:前苏联, 日本, 美国, 加拿大, 西欧, 北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