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刻,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kè,最早见于《说文》小篆。本义指用刀子等在竹子、玉石或者金属上雕出文字、图案或痕迹;用作名词时,泛指在各种材料上雕刻;由雕刻义引申,也可指雕刻的物品、削减、深入、刻薄等;还可用为计时单位,一昼夜共一百刻。
字源演变
刻,形声字。小篆从刀,亥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刻”。本义指用刀子等在竹子、玉石或者金属上雕出文字、图案或痕迹。《说文》:“刻,镂也。”云梦龙岗秦简《效律》 40:“公器不久刻者,官啬夫眥盾。”《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刻桓宫桷。”杜预注:“刻,镂也。”孔颖达疏:“《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刻”用作名词时,泛指在各种材料上雕刻。由雕刻义引申,“刻”也可指雕刻的物品、削减、深入、刻薄等意义。“刻”又可用为计时单位。中国古代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汉书·宣帝纪》:“烛燿(耀)齐宫,十有余刻。”颜师古注:“刻者,以漏言时也。”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刻,镂也。从刀,亥声。
说文解字注
刻,镂也。金部曰。镂、刚铁可以刻镂也。释器曰。金谓之镂。木谓之刻。此析言之。统言则刻亦镂也。引伸为刻覈、刻薄之刻。从刀。亥声。苦得切。一部。
𠞫,古文刻。各本无。此依玉篇増。各本则下有古文作?。篇、韵皆不载。汗简载之。云说文续添。则古本所无可知矣。葢古文刻之譌而误系也。
康熙字典
〔古文〕𠞫
《唐韵》苦得切。《集韵》《韵会》乞得切。𠀤音克。《说文》:镂也。从刀,亥声。一曰痛也。《玉篇》:割也。
又《广韵》:剥也。
又《韵会》:刻薄,惨覈也。
又《尔雅·释器》:木谓之刻。
又《韵会》:刻,漏也。锲漏箭,以𠋫日晷为刻,故因谓晷度曰刻。
又害也。《书·微子》:我旧云刻子。注:我前日所言,适以害子。
又《尔雅·释兽》豕,其迹刻。疏:其迹名刻。
方言集汇
◎ 赣语:krək4 刻墙;kek5 一刻子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iet7 [陆丰腔] ket7 [客英字典] kat7 ket7 kwat7 kiet7 [东莞腔] ket7 [梅县腔] kat7 ket7 [海陆腔] kat7 kiet7 [客语拼音字汇] kad5 kiad5 [宝安腔] ket7 | kat7 [台湾四县腔] kat7 kiet7
◎ 粤语:haak1 hak1
◎ 潮州话:kêg4 (khek)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写提示:左部撇的长短有变化;右部竖钩长。)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3 11:12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