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灌木,高1-1.5 (2) 米;老枝较平滑,灰黑色或灰褐色,小枝灰棕色,幼时具柔毛,在叶下部的节上着生3-7枚长达1厘米的粗刺,节间密生长短不等的细针刺;芽长圆形,先端急尖,具数枚干膜质鳞片。叶宽卵圆形,长1.5-4厘米,宽1.5-5厘米,不育枝上的叶较大,基部截形至心脏形,幼时两面被短柔毛,老时渐脱落,下面沿叶脉有时具少数腺毛,掌状3-5深裂,裂片先端稍钝或急尖,边缘有粗钝锯齿;叶柄长1.5-3厘米,具柔毛,老时脱落近无毛,常有稀疏腺毛。花两性,单生于叶腋或2-3朵组成短
总状花序;花序轴长约4-7毫米,具疏柔毛或几无毛,或具疏腺毛;花梗长5-10毫米,疏生柔毛或近无毛,有时疏生腺毛;苞片宽卵圆形,长3-4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急尖或稍钝,被柔毛,具3脉;花萼浅褐色至红褐色,疏生柔毛或近无毛;萼筒宽钟形,长3-4毫米,宽稍大于长,萼片长圆形或匙形,长6-7毫米,宽1.5-3毫米,先端圆钝,在花期开展或反折,果期常直立;花瓣匙形或长圆形,长4-5毫米,宽1.5-3毫米,先端圆钝,浅红色或白色;雄蕊较花瓣长或几等长,花药卵状椭圆形,先端常无密腺;子房梨形,无柔毛,具黄褐色小刺;花柱无毛,几与雄蕊等长,先端2浅裂。果实圆球形,直径约1厘米,未熟时浅绿色至浅黄绿色,熟后转变为暗红黑色,具多数黄褐色小刺。花期5-6月,果期7-8月。
产黑龙江(小兴安岭、铁力、带岭、哈尔滨、尚志、老爷岭)、吉林(抚松、漫江、松江、长白山)、辽宁(沈阳)、内蒙古(察哈尔、化德)、河北(西北部、西部、东北部)、山西(北部、西部、南部)、陕西(商县)、甘肃、河南(西部)。生于
山地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及林缘,也见于山坡灌丛及溪流旁,海拔900-2300米。蒙古、朝鲜、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剌梨属于蔷薇科蔷薇属多年生的落叶小灌木品种。是蔷薇科植物缫丝花的果实,剌梨一般都生长在海拔 500 米至 2500 米的路旁、沟谷及灌木丛中。是贵州、云南山区的天然野果。
苗木繁殖分为种子繁殖和
营养繁殖两种方式。种子繁殖分为春播和秋播。剌梨种子无明显的休眠期,秋季种子成熟后立即播种,其发芽率及出苗率可达 90%以上。秋播,9 月上、中旬果实成熟后采种,立即在苗床上播,10 月中、下旬出苗。第二年 3 月移植苗圃,年底可出圃。春播以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为宜,4 月上旬出苗,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移栽到苗圃。营养繁殖,可采用扦插、分株和
压条繁殖育苗。剌梨扦插可在春、夏、秋季进行。压条主要是采取水平压条,因水平压条成苗率高,除所压枝条的先端数芽之外,压入土中的每一节发根生枝成苗。
定植时期,剌梨定植应该在落叶以后,适宜期为 10-12 月下旬至次年 1 月上旬,盘州市以 11-12 月栽植最为适宜。土壤准备,定植前土壤要进行深翻熟化、改良和挖好定植沟或穴。如山地建园,定植前一般要挖 40×40×30cm或 60×60×40cm的沟或穴。定植密度一般为 2 米×3 米的株行距,111 株/亩。定植时期贵州地区一般是 11 月下旬至翌年 1 月上旬剌梨落叶后休眠期内定植。定植技术,苗木要求苗高 30 厘米以上,地径 0.3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