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杜楼村
河南省偃师市城关镇下辖村
偃师市前杜楼村位于市区西部,归市工业区管辖,2011年10月由“村”改称社区,村民身份变为城镇居民,全社区居民3100人,15个村民组,总面积4291亩,现有水地1140亩,旱地1325亩,耕地已全部租借出去,位于该村的主要企业有荣泰(洛阳)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洛阳建龙高富氧分子筛项目、泰洲管业公司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杜甫故苑位于该村。2007年度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各村39位。2007年10月被省建设厅评为“康居示范村”。
地理位置
前杜楼村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城关镇(现工业区)310国道旁。南邻洛水北依邙山,与后杜楼,新寨,潘屯,赫田寨接壤。
自然环境
前杜楼村位于洛阳盆地,邙山与洛河之间,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雨水多集中于夏末秋初。北岭山地为风力堆积黄土,村南水地为洛河冲积平原。
自古以来,以农耕经济为主。农业合作化期间,农业发展较快。人民公社化时期,农田基本建设、水利条件、电力机械、耕作技术、农田管理、农业科技都有很大的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全力发展集体企业,以制鞋业为支柱产业,先后上马轧钢、板纸制造等企业,连续创造了年工业产值超亿元的辉煌,成为河南省乡镇企业发展的十面红旗之一,成为“总公司时期”。该时期,以发展集体工业经济为主,土地耕作收入退居次要地位。2005年以后集体企业解体,个体小企业兴起,主要是轧钢、制鞋业和养殖业,引进化工、管材等大型企业,社区经济来源为房屋、场地租赁收入和土地租借收入。
自从改为社区以后,仍然按农村的管理模式运行,基层单位为村民组,社区党总支部和居委会每四年进行民主换届选举。前杜楼是附近农村的中心村,村里有初中和小学、幼儿园各一所,有两个集体卫生室,沿310国道两侧有农村信用社杜楼分部和近200家商铺,浙商租借东耕地建有大型商业中心——上海国际商贸城,村中分布有1家轧钢厂、7家制鞋厂、2家纸箱厂、1家大型管件厂、1家大型化工厂。中青年居民多在各企业打工,亦有到外地打工或出国务工的。
教育卫生
前杜楼村于戊戌维新运动时代以新学学堂替代了旧学私塾,民国时期村小学教育发展良好,是附近几个村子的学生集中地,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进步人士和文化骨干。新中国建立以来,我村一直是临近各村的文化教育中心,升学率和教育质量长期名列乡镇及县市榜首,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民国以前老百姓看病都是找祖传个体中医,四十年代以后才有西医就诊。共和国初期,村农会组建了卫生室,派人到洛阳学习新法接生,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特别是“除四害”运动,使村民医疗卫生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和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农合,为居民提供了有力的健康保障。近年来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使居民晚年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村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居民收入逐年增长,总公司时期的村镇规划从根本上改善了过去农村的居住环境,前杜楼村是偃师市较早实现整体规划建设的农村之一,村内道路全面硬化,供排水系统完善,新区住宅整齐划一,被评为洛阳市首批小康村。2005年以后,随着个体经济发展较好,居民收入提高,自建住房档次提高,面积加大,内部装修设施配套豪华,私人小汽车迅猛增加,摩托车电动车普及很快,电讯器材家用电器全面升级,村居民生活水平已接近城镇居民,人们的精神文明面貌焕然一新。全民重视教育和卫生,健身活动和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小城镇建设全面铺开,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前杜楼正走在一条健康发展的金光大道上。
历史名胜
前杜楼村处于华夏文明之源的河洛地区,是帝喾之亳都、夏都之斟鄩、商都之西亳、周都之成周呈扇形分布的四个古都的辐射源点,村北的覆舟山可能是远古时期王室祭祀祖先和天神的“尸地”。村所在的地域,春秋战国时期是各国封建割据争夺杀伐的战略要地,屡次见于重要古籍《山海经》、《史记》和著名诗人、文学家杜甫、李白、高适、岑参、韩愈等人著作中。特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此居住生活了十几年,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篇,和当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李白和杜甫这两颗诗坛巨星在土娄相会,亲密交往,切磋诗艺达三个月之久,被我国文学史传为佳话,也为两位诗人日后的友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实生杜甫的英名长存,才由“土楼”改名为“杜楼”。
杜甫墓:《偃师县志》“唐杜甫墓,在县西土娄村”。杜甫墓位于前、后杜楼中间,城关三中校园后。公元770年冬,杜甫殁于岳阳,暂厝(cuo)小田村。公元813年,由其孙杜嗣业将其骨骸背回土娄与夫人杨氏合葬于杜家祖冢。清乾隆五年(公元1736年),偃师知县朱续志“迹其(杜甫墓)址北土楼村前”,村民田方禾无偿捐献出他正在耕种的田地(杜甫墓地),朱续志建墓纪念。请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偃师知县汤毓倬重修杜甫墓,砖围,六角。立碑一通,高2.09米,宽0.73米,厚0.17米,碑帽高0.84米,碑额篆书“荩臣诗圣”,碑身系河南知府张松孙楷书“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清乾隆五十六年,偃师知县汤毓倬捐俸购地2.63亩建造杜甫陵园,河南知府张松孙专程拜谒杜甫墓,并赋诗五章,每章二十韵,汤毓倬刻石,11月立于墓前的“杜公祠”。公元1950年,偃师县农工部长张千岭得知杜甫墓在土楼,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平民诗人,改土楼为“杜楼”。1963年,杜甫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2003年春,城关镇投资6万元修建杜甫陵园道路,水电线路。2004年7月,城关镇在杜楼筹建杜甫纪念馆,投资15万元,于年底完成了杜甫墓和墓碑的修缮及陵园内道路、绿化等工程。
成就荣誉
1984年,第一家集体工业企业——化工厂成立。
1986年,村创办牡丹工艺鞋厂,奠定了集体企业发展方向,夏,省委书记李长春到牡丹工艺鞋厂考察,指导工作,洛阳市委书记郭国三等实现领导陪同。
1987年,实现联队制。土地承包后,生产队长事物减少。村两委把15个生产队合并为5个联队。
1992年,成立洛阳市红牡丹实业(集团)总公司。
1994年2月,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授予“亿元村”称号,刻碑记功。
1997年10月18日,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我村“小康村”称号。
1998年5月,省委书记侯宗斌和张副省长、洛阳市委书记刘典立视察村小麦高产丰产方。
2005年,洛阳红牡丹实业(集团)总公司解体。居民区建设规划停止实施,村民开始自建住房。
2006年3月,村划归偃师市工业区管辖。
2011年10月30日,前杜楼由村改为社区,村民委员会改成居委会。
民俗典故
(一)年俗
农村,“过年下”是一等一的节气。这里从腊月二十三儿到正月十六儿搜算是“年下”。
二十三儿,祭灶仙儿。二十四儿,扫房子儿。
二十五儿,磨豆腐。
二十六儿,杀肥猪。二十七儿,剃精细儿(剃头)。
二十八儿,把面发。
二十九儿,炸油货。
年三十儿,贴花门儿。
过大年。
大年初二走娘家。
过破五儿。
送穷。
(二)婚俗
(三)节气
(三) 丧俗
村志
2015年版《前杜楼村志》约40万字,800多幅图片,较全面地记述了从戊戌维新以来该村一百多年来的大小事情,描述了该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百姓站起来、富起来的过程,介绍了近500人的事迹或经历。该书全面介绍了当地的环境资源,展示了杜楼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突出了杜楼作为唐代诗圣杜甫生活了十几年的故里的地位,参阅当代杜甫研究的学术成果,对杜甫出生地、杜甫为什么在土娄定居、杜甫后代的生活点滴等史实做了认真地探索,作出了作为杜甫故里对当代杜甫研究的一点贡献。
自2012年国庆节开始,由村两委班子成员组成编委会,由退下来的老村长田伯钧担任总编,组织几位退休干部着手编撰《前杜楼村志》。村志以1992年版《偃师市志》为范本,根据本村具体情况增减部分章节,首先确定编写骨架。5位编辑人员分工协作,田伯钧、田虎跃负责搜集资料,曾任该村小学、中学教师和校长的赵宪章负责起草文化教育章节,村卫生室负责人赵站周负责起草医疗卫生章节,田志章执笔编写和键盘输入,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初稿于2014年10月草就,经两委会多次审改,编辑人员5稿修订,交印刷厂排版,又经编辑人员5次校稿,《前杜楼村志》2015年版正式面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31 16:04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