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陈村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前陈村
前陈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东部。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沿公路向东北10公里,经郑家坞,与浙赣铁路浦江站及杭州至金华公路相接;西南距县城15公里,过黄宅去义乌24公里。
基本简介
居民原以种粮、养猪为主。80年代以来,新发展葡萄、西瓜等经济作物。近年村办工业和个体工业崛起,1992年全村有针织横机近千台,成为名闻远近的横机村。前陈为郑姓聚居地。明朝天顺三年(公元1459)郑义门(郑宅)遭火灾,村舍成为废墟,郑氏子孙被迫散居各地。其中郑洧二子郑栎(1360~1403)、郑柏(1361~1432)的后裔,分迁前陈、前王郑等地;郑氵全继子郑栩(1357~1396)的后裔迁戚家塘。前陈村还有陈、楼、朱、应、金、张、邵等姓共28户。 据传,前陈以该地先为陈姓人居住得名。郑姓人迁入后,其地又称义门前陈,以示不忘其祖。康王殿、戚家塘分别以其村建在康侯殿址和戚家塘边而得名。溪后村则因深溪在附近入江命名。
据浦江县县志办公室1985年姓氏调查,全村总人口2465人中,郑姓人数有1807人,占73.3%。
前陈原是一个自然村。其地在清代属感德乡二十三都,宣统时属孝义乡。1932年属青萝乡,1934年属玄鹿乡,1940年属青萝乡,1946年属玄鹿乡。历为乡人民政府驻地。乡供销社、信用社、粮站、卫生院、中学和中心小学等设此。
1956年,村民办起前陈第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民主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分别简称高一社和民主社),附近3个自然村村民分别加入两社。1958年属浦东人民公社前陈管理区。1961年属前陈人民公社,分别称高一、民主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高一大队与白马人民公社高一大队同名,曾改称前陈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改名前一村,民主大队则改名前二村,均属前陈乡。1992年随前陈乡并入黄宅镇。
现前陈系片村,包括前一、前二两个行政村,康王殿、戚家塘、溪后等4个自然村。1992年,有885户、2582人。是浦江县东部最大的居民点之一。并有外来做工人员1300多人。
经济发展
前陈地处浙江省十大盆地之一--浦江盆地的东部。村东濒临浦阳江。过去每遇大雨,江水暴涨,田舍受其害。50年代起,在村西北兴建大塘水库,可灌田600余亩。1960年浦江县在上游建成通济桥水库,蓄水防洪,水库中干渠之水可达此村。在江岸建设二级电灌机埠2处。又投放23万余元和36700多工,修筑江堤、溪塍、堰坝8处。从而使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大为改善,土地丰美,排灌便利。
村民一向重视农业生产。1992年,全村有耕地1569亩,其中水田1363亩。粮食总产量1140吨,其中大小麦占16%,早中稻占33%,晚稻及迟中稻占36%。每亩平均年产量750公斤,是1949年的3.5倍。有山林758亩,多为马尾松林,森林蓄积量968立方米。自80年代以来,重视发展经济作物,有橘园16亩、园4亩、葡萄园206亩(其中结果90亩),年产葡萄75吨,年收入22.5万元。另年产棉花9吨、糖蔗60吨、西瓜41吨。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年末存栏1090头,年内出栏肥猪625头。村民素有生产豆腐皮的习惯,其产品具有质薄均匀,纯净透明,烹饪后韧而适口与软而不糊等特点,很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改进包装并加防腐处理,更是畅销各地。
80年代以来,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思想得到解放,视野变得更广阔深邃,不断探索新的经济路子。1985年,村里开始出现第一台针织横机。到1992年,发展到960多台,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在全村各业中跃居领先地位。村民还办起33家服装厂,有缝纫工近300人;购置织袜机35台,绣花机75台。与此同时,村里还兴办红砖、建材、农机制造、塑料制品及染色等工厂。为织绣配套服务的店家,如纺织机械商店、针织机修理店、织绣材料店相应开设。运输、食品、副食品、饮食服务等行业亦随之兴起。此地以往没有集市,而今村里已有各类商店42家;每日上午,沿街都有不少临时摊头,交易粮食、食品、蔬菜水果之类,村民称便。
各业的兴起,使前陈村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1982年,农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在90%以上,工业所占尚不足10%。199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673.2万元,其中工业占95%,农业占5%。在农业方面,10年来粮食、棉花、畜牧保持稳步增长,1992年产值依次占农业总产值的61%、3%和22%;以葡萄为主体的瓜果等特产近年有很大发展,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势头甚锐,1992年所占比例已达14%。
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工农业的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改善。1992年,人均纯收入2950元,是1982年的10.3倍。40年代末,共有村民住宅556间,1949年后至1982年新建住宅511间,1983~1992年新建530间,住宅建筑面积、结构、材料,以至装饰、设施等,都为往昔所难以比拟。
古朴民风
村民传统文娱活动主要有龙灯。村中有板龙灯3列,可一起串演,也能单独表演。其中的字灯尤为别致。其内容为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后村中善文者又相继续之,共成16句,计80字。各字用竹篾扎成糊制,分别固定于灯板上,内可点烛。其正面绘以与此字相合的古典戏剧人物(如三字三笔,分别绘上《三请诸葛》《三英战吕布》和《三气周瑜》),反面则绘花鸟、山水等,五彩纷呈,特色独具,备受行家赞誉。前二村一位村民扎制的《麒麟送子》,在金华市工艺美术彩灯大赛中获特等奖。旧时,新娘在元宵夜要摆祭,即用年糕和以颜料,捏制成花鸟、禽畜、鱼虫、果蔬或戏剧人物,争奇斗艳,各展其妙。近村邻里亲朋则来争相观看,暗中品比,新人亦以获得好评为荣。今已不多见。村西公路旁,有清代康熙年间郑尔寿倡造的古建筑群新屋里。它以大厅为纵轴,两厢和厅后有房屋相围拥环抱,大小计108间。其中有天井13处,又配有水井、池塘等附属设施。各部分房屋与大厅之间均有门廊相通,称为雨天过往不湿鞋。大厅曾毁于兵火,清光绪年间重建,其建筑尤为宏伟典雅。有四进:门厅悬有木匾,上书同登天府,边门门墙上有精细砖雕装饰。序厅有州司马木匾。第三进大厅,愈是轩敞。木柱合抱,栋梁均有雕刻。以牛腿雕刻的八仙人物最为精妙,情态逼真,栩栩如生,传为浦江著名木雕艺人吴志仁所作。厅上有匾大书孝义,以示不忘同居祖地。最后一进堂楼,旧为供祭祖先之所。大厅天井与廊边,全用青石板铺砌。厅前原有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石牌坊一座,雕刻玲珑剔透,柱座旁四对石狮,形态各异。牌坊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现仅余石狮一对,移置大厅正门两旁。厅前广场上建有戏台,为村民集会和娱乐的场所。
由村去东南2公里,即是浦江著名风景区官岩山。此山岩色赤褐,南坡绝壁嶙,如雄狮蹲踞,兀立于浦江盆地东部。绝壁下有洞穴,唐代在此始建官岩教寺,后屡圮屡建,几经沧桑。元时,著名文人宋濂曾携友来游,并撰文记其事。农历八月十三日有胡公庙会,祭祀宋代名臣胡则。前陈村亦有此节日,其时亲朋往来,兼游官岩,人车熙攘,热闹非凡。
现今电视机、收录机遍及村民家中。前一村创办的万册图书馆,开馆9个月即出借图书3000余册次。村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31 14:07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