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菖蒲科菖蒲属植物
菖蒲(Acorus calamus L.),菖蒲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横走,稍扁,分枝,黄褐色,芳香;叶基生,向上渐窄,脱落;叶片剑状线形,基部对褶,中部以上渐窄,草质,绿色,光亮;花序梗二棱形,叶状佛焰苞剑状线形,肉穗花序斜上或近直立,圆柱形;浆果长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菖蒲”之名始载于由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又名“昌阳”。《本草纲目》记载,“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
本草考证
南北朝时期的陶景弘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有“菖蒲,在下湿地大根者,名昌阳。真菖蒲叶有脊,一如剑刃”。 根据作者的性状描述特征,文中的“真菖蒲”指的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菖蒲(Acorus calamus L.)。
形态特征
菖蒲,菖蒲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横走,稍扁,分枝,直径5-10毫米,外皮黄褐色,芳香,肉质根多数,长5-6厘米,具毛发状须根。叶基生,基部两侧膜质叶鞘宽4-5毫米,向上渐窄,脱落;叶片剑状线形,长0.9-1(-1.5)米,基部对褶,中部以上渐窄,草质,绿色,光亮,两面中肋隆起,侧脉3-5对,平行,纤弱,伸至叶尖;花序梗二棱形,长(15-)40-50厘米;花黄绿色,花被片长约2.5毫米,宽约1毫米:花丝长2.5毫米;叶状佛焰苞剑状线形,长30-40厘米;肉穗花序斜上或近直立,圆柱形,长4.5-6.5(-8)厘米;浆果长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2-)6-9月,果期8~10月。
分布范围
南北两半球的温带、亚热带都有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但多产于长江以南各省。
相关物种
繁殖方法
菖蒲可利用种子进行繁殖。
播种
将收集到成熟红色的浆果清洗干净,在室内进行秋播,保持潮湿的土壤或浅水,在20℃左右的条件下,早春会陆续发芽,后进行分离培养,待苗生长健壮时,可移栽定植。
分株
在早春或生长期内进行用铁锨将地下茎挖出,洗干净,去除老根、茎及枯叶、茎,再用快刀将地下茎切成若干块状,每块保留3-4个新芽,进行繁殖。在生长期进行分栽,将植株连根挖起,洗净,去掉2/3的根,再分成块状,在分株时要保持好嫩叶及芽、新生根。
栽培技术
合理密植
选择低洼潮湿地栽植,株行距 30 cm × 30 cm。不可栽种太深,保持主芽接近泥面,并保持 1 ~ 3 cm水层。
盆栽时,选择不漏水的盆,内茎在40-50厘米,盆底施足基肥,中间挖穴植入根茎,生长点露出泥土面,加水1-3厘米。
水肥管理
菖蒲适应能力强,可粗放管理。在生长期内保持一定水位,追肥2~3次,前期以施氮为主,抽穗开花前适当补施磷钾肥,注意除草。菖蒲耐寒,冬季不需要特殊管理,只要将枯死茎叶清理即可。
主要价值
水污染处理
菖蒲属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P、TN、NH3-N等指标具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生长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同时,对Cu、Pb、Cr、Zn等多种重金属的吸收富集效果明显,对萘、芴、蒽、芘等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收效果。此外,菖蒲与茭白、酸模、鸢尾等组合使用可提高污水净化效率。
观赏
菖蒲是园林绿化中,常用的水生植物,其丰富的品种,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园林绿化中,得以充分应用。菖蒲叶丛翠绿,端庄秀丽,具有香气,适宜水景岸边及水体绿化,也可盆栽观赏或作布景用。叶、花序还可以作插花材料。园林上丛植于湖,塘岸边,或点缀于庭园水景和临水假山一隅,有良好的观赏价值。
驱虫
菖蒲还是极好的“绿色农药”。将菖蒲根茎500克捣烂后,加水1-1.5千克熬煮两小时,经过滤所得的原液,兑水3-6千克,可有效防治稻飞虱、稻叶蝉、稻螟蛉、蚜虫、红蜘蛛等虫害。
药用价值
根茎中含挥发油、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甾类及皂苷等化学成分。具有平喘、解痉、抗菌、抗性腺、镇咳和祛痰等药理作用。本品呈扁圆柱形,略弯曲,长4-20cm,直径0.8-2cm,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节明显,节间长0.5-1.5cm,具纵皱纹,一面具密集圆点状根痕;叶痕呈斜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侧面茎基痕周围常残留有鳞片状叶基和毛发状须根。质硬,断面淡棕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众多棕色油细胞小点。气浓烈而特异,味辛。
植物文化
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先秦时便与端午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吕氏春秋》的叙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菖蒲,水草也。冬至后五十七日而挺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了端午时节“以艾为虎,菖蒲为剑”,悬于门户辟邪祛毒的习俗。古人认为菖蒲的生长集中体现了一年中由阴蔽到阳发的起承转合,且菖蒲叶片形态有脊似剑,因而被视为斩旧迎新、祛邪辟晦的象征。
菖蒲不仅是端午时节的必备之材,更与插花艺术结合,比艾草多了审美、装饰、甚至言志的功能,渐渐催生出了端午插花文化的雏形。古人从菖蒲、艾草、石榴、萱草、蜀葵、栀子等时节植物中任选五种作为端午清供,并称“午时花”,成为端午节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元代的高压政策下,文人发展出以花遗兴、借花抒怀明志的插花文化,此时的菖蒲表现出作者或有出世之志的心绪。
唐代及以前的菖蒲文学意象研究较少,张宇《端午节与“蒲剑”》曾谈到屈原作品中的“荃”“荪”即菖蒲,屈原借“荃”“荪”来比喻君王和神灵;马丽《端午节与中国菖蒲文化》(2005)说菖蒲代表了崇高不屈的品质;冯晓雯《李贺<帝子歌>主旨析探》说李贺以菖蒲代指女子;朱良志《论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的“无名艺术观”》讲到“石上菖蒲,所透出的‘无名’思想,成为唐宋以来文人艺术“无名”追求的缩影。”
参考资料
Acorus calamus L..The Plant List.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46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