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
剑阁县龙门山支脉——大剑山中段,为东峰营盘嘴与西峰金城山之间的峡谷隘口,为
古蜀道金牛道(石牛道)要隘。因两崖对峙,其峰如剑,其势如门,故曰“剑门”。
位置境域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县城东南12公里、剑门山脉西南段大剑山中断处,为东峰营盘嘴与西峰金城山之间的峡谷隘口,为古蜀道要隘。因两崖对峙,其峰如剑,其势如门,一线中通,形似大门,故曰“剑门”。两崖平地拔高150多米,顶部间距100多米,底部宽50多米,隘谷长500多米。《水经注·漾水》云:“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
地质地貌
地层演变
剑阁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在侏罗纪时期(距今约2~1.4亿年),四川周围隆起成山,盆地积水成湖。因受强烈风化侵蚀作用,山地为湖盆提供了丰富的沉积物。当时气候炎热,铁质氧化,沉积物多呈砖红色。以后,盆地中部逐渐抬升,原来的大湖一分为二,北面称蜀湖,南面称巴湖。白垩纪时期(距今约1.4~0.65亿年),蜀湖的范围大致在平昌、盐亭、仪陇一线以北,剑阁地区正处在蜀湖北部边缘龙门山前山带。经山上搬流下来的泥、砂、砾石等堆积在湖盆中,山麓堆积以砾石、砂等粗碎屑为主,离山麓渐远,颗粒变细,以砂、泥为主。白垩纪早期,当龙门山强烈上升时,河流侵蚀增强,搬运到湖盆中的沉积物以砾石为主,形成剑门洪积堆与剑门关砾岩。后来,山势渐低,沉积物中砾石减少,泥砂增多。因受地壳运动影响,白垩纪末期完全露出水面。在喜马拉雅运动中,龙门山再次强烈上升,盆地北部边缘的岩层受影响而倾斜,已成岩的剑门关地层被牵引成北陡南缓,渐向水平发展的趋势而出露地表。
岩石性质
在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中,四川盆地北部边缘龙门山麓的剑门洪积堆,形成巨厚砾岩,出露地表,称为城墙岩群剑门关组(即苍溪组),亦称剑门关砾岩。其岩性分上下两段,下段由块状砾岩、含砾砂岩与砖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层,底部砾岩的主要成分为石英岩状砂岩,次为脉石英、灰岩及少量燧石、砂岩等,砾石分选性差,磨圆度好,为砂泥质、铁质、钙质紧密胶结,砖红色泥岩中含灰质结核,分布于汉阳铺以北。上段分布于汉阳铺至县城之间,由浅灰色厚层砂岩与砖红色粉砂岩、泥岩组成,泥岩中含灰质结核。剑门关组岩性组合特征,是由下至上,砾岩层次由多变少,砾径由大变小,砂泥岩逐渐增多。剑门关至小剑、盐店一带分布的砾岩,为这组地层最下层,砾石层既厚且多,其砾石粗大,胶结紧密,为雄险剑门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剑门关及其以南地带岩层的另一特点是,岩层向东南呈不均匀倾斜的单斜构造,北坡陡峭,南坡渐缓。剑门关隘以北岩层倾角达26度,紧接着到关隘一带倾角剧减到10度,往南倾角渐次减缓。
地貌特点
龙门山东南支脉,由江油县官垭子进入剑阁县境,至盐店乡内突起五峰,如五指并立,称五指山,又名五子山。其主干横亘县西北部构成剑门山脉,其他诸山均发脉于此,并向东南延伸。
山脉分布大体为三列:北部一列山脉,为剑门山干脉,由五子山起,自西而北东,大体分前后两排,前排经巾子山、东岭岩、八砍山、美女山、烂包山、摩天岭.三台山、毛家山等,于毛家山进入广元市中区境内;后排经黄洋寺、王家山、蔡家山、天字岩、马耳山、鸡心寨、朱家寨、仙峰观、东山寨、翠屏峰、绝路岩、二龙山,至嘉陵江西岸。
北部单斜中低山窄谷区分布于剑门、小剑、姚家、盐店4乡镇,面积343.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1%。这一带地层,受龙门山断裂的影响,普遍向上抬升,愈北上升愈高,变形愈大,裂隙愈发育,向南逐渐减弱,形成北陡南缓的单斜山,北坡壁立,南坡缓斜。砾岩出露处多成悬崖峭壁,山高峰险,沟深谷狭,山顶海拔高程800米至1330米,相对高差300米至800米。剑门关隘所在的大剑山,石壁绵延,群峰剑列,雄伟壮观,是这个地貌区的典型代表。
地貌成因
剑门关砾岩厚度大,岩层倾角小,多成缓斜的构造台地,台地面与岩层面大体相当。砾岩岩石坚硬,抗风化力强,垂直裂隙发育,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中,垂直裂隙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活动场所,在流水冲刷和钙质被溶蚀下,裂隙不断加深和扩大,首先形成沟谷,渐次扩大变成河谷,随着浸蚀不断进行,谷地不断加深加宽,且加深速度大于加宽速度,因之形成深达数十米、上百米,宽仅数米的“巷谷”,原来的台地面被分割成千姿百态的奇峰峻岭。剑门山北坡多为垂直的岩壁,由于富有垂直节理,在岩壁边缘受地表水渗透,溶蚀增强,垂直层节理不断扩大,导致岩体发生崩裂,成为凹入的岩壁,砾岩面受气候冷热干湿变化引起风化,胀缩交替,片状剥落,往往上方剥落层浅,下方剥落层深,使岩壁始终保持垂直,成为上凸下凹的弧形。加之岩石颗粒之间胶结的砂泥质、铁质、钙质等不断被溶蚀,含灰岩较多的地方,便形成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溶痕、溶洞、穿洞、地下洞穴、漏斗状坑、石笋等岩溶形态。因此,剑门的奇峰异洞,是砾岩在亚热带多雨气候条件下的产物。
剑门关隘的形成,除上述条件外,主要是河流溯源侵蚀的结果。剑门场南五里坡发源的大剑溪,北流经剑门场及孙家岩,切过二处峭壁形成水口,至两河口入下寺河。剑门关以南一段,流缓谷浅,蜿蜒于地面之上,待一出关口,河床陡然深切,降落50余米,成一显著峡谷,至志公寺村,始复原态。故河流的纵剖面,在此几成两截。此种现象,是因剑门关原为一分水岭,南有顺向河,北有逆向河,北流之水基准较低,溯源侵蚀强烈,遂切开分水岭,袭夺一部分南流之水而北流。因水量加增,在袭夺点附近,发生下切,形成剑门关隘口。大剑山向北悬崖上缺口颇多,皆属逆向河溯源侵蚀所致。除大剑溪及大吊岩沟(小剑溪)外,寨岩尚在柏树梁之北,烂泥渠沟尚在碑梁上及庙包坪之北,乃溯源侵蚀仍未越过分水岭的佐证。这带山岭的逆向河及顺向河的溯源侵蚀均在剧烈进行中,剑门关隘两边的“七十二峰”的形成与此有关。因之,剑门关是逆向河溯源侵蚀向南推进,大块高山向后退却形成的地貌景象。
自然环境
气候特征
剑阁县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明显。年均气温14摄氏度,年均降水量1075毫米。全年降雨集中于5~10月,降雪汇聚于1~2月,在海拔800米以上地面积雪较多,形成雪景。秋冬两季云遮雾罩,日光难到地面,致使地面潮湿,相对湿度74%。
春季日平均气温在10至22摄氏度之间为春季。大致从3月25日起到6月24日止,共92天。由于南北冷暖气流交接,境内气温回升快,但不稳定。冷空气活动频繁,降雨日少,风沙日多,时有寒潮(倒春寒),春旱频率大,偶有冰雹出现。夏季日平均气温大于22摄氏度为夏季。从6月25日起到8月28日止,共65天。气温高,较炎热,盛夏时日最高气温30至36摄氏度之间,太阳辐射强,水气蒸发量大,形成高温高湿天气。6月上旬降雨较少,夏旱频率高,7月至8月雨水集中,常有暴雨,造成洪涝,并伴生阵性大风、冰雹,每隔几年,要出现一次酷热不雨,高温连晴的伏旱天气。秋季日平均气温降为22至10摄氏度之间为秋季。从8月29日起到11月11日止,共75天。属冬夏过渡季节,北方冷空气加强南侵,暖空气退却,气温下降快,雨雾日增多,9至10月常有绵雨天气。冬季日平均气温小于10摄氏度为冬季。从11月12日起到次年3月24日止,共133天。这是冷空气最盛时期,冷冻明显,气候干燥,雨雪日甚少,风日较多,最冷为1月,常有气温在零度以下的寒潮天气。霜期短,冰冻少。或有暖冬年出现,冬季时间长,无大的严寒天气,是一年中最干燥的季节。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14.8摄氏度。最高年份1979年为15.4摄氏度,最低的1976年为14.1摄氏度,年际变化幅度不大,高低年相差1.3摄氏度。
水文特征
剑门关隘位于大剑山中断处,为东峰营盘嘴,西峰金城山断崖之间的狭谷隘口。两崖石壁如刀砍斧劈,平地拔高150多米,长500多米,顶部宽100余米,底部宽50多米。“两崖对峙倚霄汉,昂首只见一线天”。大剑溪水绕崖穿石,向北流出隘口,直泻而下,地势异常险峻。
大剑溪,发源于
剑门关镇青树村北(黑山观),南北穿剑门关镇,经雷鸣谷流至下寺镇与小剑溪合,流入
清江河。因溪水流经大剑山而得名,大剑溪长11.5公里,于小剑溪会汇合处落差231米,流量近5.1立方米/秒。
小剑溪,源出汉阳镇北(蒲家沟),经剑门关镇西,在下寺镇与大剑溪合。因溪水流经小剑山而得名。溪长18.5公里。至汇入清江河处总落差223.7米,流量6.8立方米/秒。
植被分布
剑门关地区,风光秀美,景色迷人。生态系统属松栎林亚区,森林以常绿针叶树松、柏和落叶阔叶树桤、栎及少量杨、枫、榆等杂树组成,森林覆盖率78%。有森林树种63科、110属、150余种;有各类野生动物220余种。有原生植被林,集中于大剑山翠屏峰。独特的南向山岩及峡谷地势,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环境,生长着以亚热带常绿树为主的茂密的原生植物,品种极为丰富。樟、楠、栎、山茶、葱木等树种层层密密,林下藤蔓牵挂,碧绿葱郁,遮天蔽日,形成绿色海洋。一年四季野花漫谷,百鸟争鸣。油松林分布于梁山寺周围海拔1000--1240米地区,由油松与马尾松混交以及多种栎类夹混组成。栎类林主要分布于朱家寨,为天然生长麻栎、栓皮栎、槲栎等落叶树种,黄栌、苦竹、盐盆木、荚蓬,呈红橙紫色,与林下乳白色的菌类和林中千姿百态的画眉、锦鸡等野生动物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尖峰林立,横亘县北。
旅游资源
根据对剑门关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普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2003)》,景区旅游资源有8大主类、22种亚类、50种基本类型、268个资源点。地文景观3大亚类、8种基本类型、33个资源点;水域风光1大亚类、1种基本类型、2个资源点;生物景观4大亚类、8种基本类型、59个资源点;天象与气候景观1大亚类、2种基本类型、2个资源点;遗址遗迹1大亚类、3种基本类型、7个资源点;建筑与设施7大亚类、16种基本类型、28个资源点;旅游商品1大亚类、4种基本类型、14个资源点;人文活动4大亚类、8种基本类型、123个资源点。
自然景观
剑门关集雄、险、秀、幽于一体,有剑门关隘、七十二峰、金牛峡、后关门、石笋峰、双穿洞、照壁峰、仙女桥、舍身崖、望云坪、雷霆峡、经皇洞、仙峰观、小剑门关、翠屏峰、兵碉洞、双旗岩、雷鸣谷、大小剑溪等自然景点和“剑门细雨”“梁山松涛”“夕照绝壁”“雪染翠云”等自然景观。
最有特色的是东侧群峰中的营盘嘴、石笋峰、仙女桥、舍身岩、照壁岩,西侧群峰中的金城山、仙峰观。洞穴有大穿洞、小穿洞、经皇洞。关隘有剑门关、小吊岩;峡谷有后关门峡、翠屏峡,东山寨峡、金牛峡、明阳峡、寨沟峡、双旗峡。景区溪涧纵横,后关门、金牛峡、寨沟峡等沟深峡长,水流湍急。翠屏湖、龙王潭和剑雄湖湖阔水深,平静清澈,千峰倒映,景象万千。望云坪观云赏雾,云从足下升起,雾向身边扑来,恍入仙境。剑门细雨是蜀中“四景”之一。宋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出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由陕西人蜀经剑门关遇雨,写下“细雨骑驴人剑门”诗句。隆冬之际,剑门银装霁雪,雪压青松,群山银装素裏,雄关玉宇城廓,极为壮观。
兵碉洞,又名兵洞,位于剑门双旗沟悬崖之上,洞深约60米,阔50米,可容3000人栖息。洞内地面平坦,光线充足,纤尘不染。洞壁之上刻有“兵碉崖”字样。此洞系先朝避兵乱之处,历代踞关者人洞拒敌,能保安全。据传,明末张献忠在剑门攻打朱家寨、鸡心寨时,此洞的瞭望哨上呼下应,使其损兵折将。兵碉洞密林掩映,冬暖夏凉,是纳凉避暑和读书、弈棋的好去处。
双旗岩,又名老爷岩。在朱家寨右侧和龙王潭壁口左侧悬崖之上,相对各有50平方米见方的粉白色崖壁,其状似两面大旗放在两崖之上。相传是三国时蜀后主刘禅降魏,镇守剑门关的蜀汉大将军姜维将两面“帅”字大旗藏于此处岩洞中,待日后举旗重振蜀汉,并派两位武士守候。后晋兴蜀亡,武士自刎殉国,两面帅字大旗,紧贴山崖石壁,自行舒展。此后,其地名双旗岩。
雷鸣谷,在剑门关北。大剑溪迂回盘绕其间,幽谷狭长3公里有余。进谷内,不见寸草,只有砾岩相对,峡底-线,谷壁千仞,如雷鸣时进谷,则响声一路,滚滚而下,当响声消失片刻之后,响声又从谷底翻滚而上,冲出谷口,直上云霄,天鸣地唱之绝,唯此可听。
大剑溪,溪流在剑门关南平缓,流至剑门关北陡落。“飞湍瀑流争喧隧,脉岩转石万壑雷”,轰隆隆的巨响从乱石缝中迸出,极为壮观。
剑门山,古称梁山,由大、小剑山组成,位于剑阁县城东北30公里。其山峻岭横空,积石阻云,北坡陡峭,危崖高耸,南坡渐缓,沟壑交错,从东北向西南蜿蜒伸展,长达百余里,气势磅礴。主峰大剑山,峰如剑插,石壁横亘,森若城郭,峭壁中断,两崖对峙,一线中通,形似大门,故称“剑门”。剑门地势险峻,为秦蜀交通的咽喉。最重要的古蜀道,就从剑门隘谷通过,是沟通中原和西南经济、文化的动脉,亦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大剑山隘束之路架设飞梁阁道,并在隘口倚崖垒石筑门,立剑门,设阁尉,驻兵戍守。从此,剑门以“蜀北屏障”、“两川咽喉”闻名于世。剑门的自然景貌,雄伟壮观,以险著称。“剑门天下险”与“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雄”并称蜀中四大名胜。
剑门山的主要景点有:七十二峰山势巍峨,群峰联缀,人称“七十二峰”。海拔均在公里以上。清人有诗云:“大剑小剑如刀攒,七十二峰成剑关。”在剑门场头,原竖有“剑阁七十二峰”石碑。“七十二峰”是泛指剑门山峰之多。以剑门关隘为界点,东向一列,营盘嘴至嘉陵江岸烂泥渠、石人嘴有38峰。西向一列,金城山至凉水沟、晾衣岩有36峰,再西与五子山群峰相联。共有山峰数百座,形成横锁巴蜀的天然屏障。“七十二峰”姿态各异。从关外仰望,诸峰左右排列,固若金汤。凭高俯瞰,岭翻浪涌,峰跃惊涛。朝霞、晨雾、云海、风涛,把剑门装点得多姿多彩。它既具北国山岳雄浑的壮丽景观,又有南国旖妮的风光情趣。
剑门关隘,位于大剑山中断处,为东峰营盘嘴,西峰金城山断崖之间的狭谷隘口。两崖石壁如刀砍斧劈,平地拔高150多米,长500多米,顶部宽100余米,底部宽50多米。“两崖对峙倚霄汉,昂首只见一线天”。大剑溪水绕崖穿石,向北流出隘口,直泻而下,地势异常险峻。蜀汉诸葛亮在此修筑关楼成为军事要塞。
金牛峡,位于剑门隘口内西侧,峡长3公里。峡底怪石错落,荆棘丛生。峡谷深处,林木茂密。相传战国时秦惠文王伐蜀,因山道险阻,作五石牛置金尾下,言能粪金以欺蜀王。蜀王贪财,命五丁开道迎接金牛。行至此峡,忽有一头牛隐没峭壁间。后有贫苦牧童入峡采樵,突闻石磨声。循声觅去,见峭壁洞开,一老妪驱牛推磨,喷出黄色颗粒。老妪送一把给牧童,嘱勿再来。牧童回家一看,皆是金子。事泄,人们争往峡谷求金,则峭壁依然,因此名金牛峡。
后关门,在剑门关隘外东侧,亦是两崖相对形成的隘口,同剑门关隘口一前一后,有小路相通,称后关门。进入后关门,又是一翻景象,有小桥、凉亭,溪水穿洞,藤花满谷,春夏之际,浓荫蔽日,花气袭人,锦鸡夺路,画眉争鸣,青幽深邃。观音崖边泉水,清澈甘洌。从后关门沿峡谷小径前进,可达梁山寺顶峰。
石笋峰,座落在后关门外东600米处,在剑门关口,向右遥望,可见此峰。是一圆锥形的巨石,如竹笋拔地而起,直刺蓝天,因名。笋峰底部周围长70米,高79米,峰顶部有一颗小树状如冠冕,有“梦笔生花”之说。
双穿洞,在穿洞梁,有大穿洞、小穿洞合称双穿洞,均为砾崖洞。大穿洞长18米,宽6米,洞顶似卷石长桥,洞口对穿。小穿洞极狭窄,进口形似喇叭,匍匐而进,出口似鱼咀,突出石壁外,距崖底170多米。在洞口瞭望,关外景色尽入眼帘。
照壁峰,矗立于梯子崖前。石壁高135米,底长60米,顶长30米,层厚1至6米,拔地挺立,前壁如刀劈,上半部前倾,东西两端后缩,中部凸出,形如巨大照壁。峰顶和后壁布满松柏荆蔓。照壁峰西边有一狭缝,长100余米,口宽仅数十公分,沿狭缝爬,观天不见天,看地不见底。爬出狭缝,后壁底部不似前壁陡峭,坡度七八十度。分东西二峰,东陡西缓,唯西峰可攀,到达峰顶,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感。
舍身崖,在梁山寺北侧,为一垂直崖壁,高100余米,传为紫松和尚飞升化仙处。崖边有古树和灌丛,依树俯瞰,目眩心惊。雷霆峡在梁山寺侧,为崖壁断裂形成的狭缝,下视窅然,阴不见底。峡长150米,宽不足1米,高100余米。峡外空旷,每当山雨前,风入峡中,发声似雷,因名。游人不敢进入。
望云坪,又名望云台。在梁山寺后,到此观云赏雾,似云从脚下起,雾从身边来,恍入仙境。云飞雾散后,巍巍石壁,座座奇峰,尽入眼帘。
翠屏峰,紧接东山寨,由几座山峰组成,苍松翠柏,红枫黄葛,藤蔓山花,遍布山谷,其状如孔雀开屏,终年云雾缭绕,青帘拂峦,故称翠屏峰。经皇洞在翠屏峰下。洞口临涧,外有林丛荫蔽。洞穴宽敞如舍,可容数百人,原有十八罗汉塑象(已毁),相传为梁山寺和尚藏经书之地。
人文景观
剑门关楼,古已有之,昼启夜闭,但不知始建于何代何年,屡毁屡建。明代重建的剑门关楼为三层,甚为雄伟。清代修复,仍为三层。最底层是条石砌成的拱形石门,有铁皮包护大门两扇,每扇突起九九八十一颗乳钉,一闭铁门便无法进入关内。门额正中镶嵌“剑阁”二字。上筑堞垛,居高临下,供嘹望、射击,面北关门两边石墙刻有楹联。第二层阁楼高大宏敞,四周通廊。面北正中悬挂“天下雄关”木匾。顶楼面北的匾额_上书“雄关天堑”,系果亲王所题,金光耀眼。楼阁中塑诸葛亮坐像,四面绘有壁画。关门内置傍壁级道,可登顶阁。关楼四角悬挂金铎,随风琅挡声响。
民国24年(1935年)冬,修筑川陕公路时,将关楼拆毁,改成通道。在关楼遗址右侧,建有三棱形石碑一座,上刻“古剑门关”四字。后毁,另竖长方形石碑,镌刻“剑门关”三字。
1959年,剑阁县人民委员会在古关楼遗址处,新建木结构亭阁一处。1966年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游剑门。郭老题诗:“剑门天失险,如砥坦途通。秦栈已无迹,汉砖土欲融。群峰齿尽黑,万砾色皆红。主席思潮壮,人民天下雄。”于立群手书“雄关漫道真如铁”大字隶书条幅。
1993年,剑阁县人民政府仿古关楼规制倚崖傍溪,重建关楼于道左,主体建筑为两楼一底,高约17米,坐南向北。底层用细青条石砌成四面墙体,其上用仿汉砖砌堞垛,有16根仿古圆柱立于城墙的平面上直通顶层,重楼盖于其上。重檐歇山式,盖青灰色琉璃瓦,屋脊有鸟兽鸱吻,四角悬挂金铎。第二层、第三层面北正中分别悬“天下雄关”“雄关天堑”大匾,层楼飞阁,巍然矗立,蔚为壮观。关楼东北侧,紧临绝壁修有高7.6米的烽火台,有栈道通达关楼。关楼、烽火台、栈道形成了一组仿古建筑群。
2006年2月12日,因香客焚香不慎引发火灾,烧毁剑门关关楼二、三楼,后经修复后重新对游客开放。
2008年5月12日,剑门关关楼在8.0级强震中被夷为平地。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由黑龙江省援建,以1935年因修川陕公路而撤毁的明代风格的关楼为依据在原址重建,宽18.3米、高19.61米、深17.7米,全木结构,气势恢宏。
仙女桥,紧贴玉女峰峭壁,是离地百米的崖腰险道。名为桥,实非桥,是一段斜状岩层,外边生长常青灌木丛,密如桥栏,行人须身贴岩壁,脚踩岩垠,手抓砾石、灌木,缓步前进,如身置半空,有飘仙之感。民间称“仙女指引之路”,故名仙女桥。这是上梁山寺的一条捷径,常有游者步经此桥,以涉险为乐。
梁山寺,在大剑山绝顶。传为梁武帝修真之地,有古刹梁山寺和梁武帝祠。梁山寺始建于唐,历代有修葺,清时扩建为两进四合院,建筑面积947平方米。寺内原有塑象、壁画。院中有紫荆树一株,树龄数百年,形态奇异。寺院内原有一长方形水池名“乌龙池”,水深数尺,冬夏不涸。池中有一椭圆花石(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呈有黑、白、灰等色的鸟、虫、兽花纹,称“镇山宝”(已遗失)。池内有黑背、金腹、四脚,宛如龙状的蝾螈,人称“乌龙”,夏秋洪涝时常有出现。今寺辟为“506”电视转播台用房,已非旧貌。梁山寺周围有成片松林,山风起时,松涛阵阵,景色诱人。
仙峰观,在剑门关隘口西侧的最高峰上。峰顶原有一庙,名“玉皇”观,建于清嘉庆年间。古庙两层,粉墙青瓦,三面临悬崖,地势险绝。登上观楼,如置身云端,岷山雪照,剑门云海,尽收眼底。“文化大革命”中,庙宇被毁。1985年,剑门人民在仙峰观南坡开垦八百亩梯形茶园,种植茶树。1989年,地方政府和群众筹资重修观楼,给仙峰观增添了新的景观。
小剑门关,位于剑门关隘以西10余公里的双旗村,奇峰、峭壁、悬崖、山势酷似剑门关,也是峭壁中断,两崖倚天,如刀劈斧砍,两崖间溪水在乱石中飞湍瀑流,实为险峻。人称“小剑门关”。小剑关之险,比之剑门关更具特色,山势更险峻,山峰更奇峭。大吊崖、小吊崖、寨隘口、苦竹寨、双旗崖、晾衣崖、佛爷崖、关刀崖、兵碉洞等景致引人入胜。而每一处景致,都有优美、悲壮动人的传说。晾衣崖传说是,一樵夫早出砍柴,隐隐听见歌声,他循声来到崖前,见云端有一美女在崖边边唱歌、边晾衣裙。樵夫情不自禁地也唱起情歌,美女闻之,羞而飘逝,留下的仙衣化成崖壁上的图案。在大吊岩峭壁间有一崖洞,可容数百人,称兵碉崖。为反清义军战败避居于此,被清兵烧熏,窒死洞内。解放前洞内白骨累累。尚存残碑记载:“是碉也,名兵碉崖,系先朝避兵之处⋯⋯大清嘉庆五年春,贼兵战死。”附近有宋末隆庆府守将段元鉴为抗元修筑的苦竹寨,寨门口石卷洞遗刻尚存,并刻有明代李壁、高任重二刺史的题诗和词。此寨处绝险之地,景色奇险。
姜维墓,位于剑门关以南1公里处的钵盂寺旁。姜维墓系一土冢,墓长2.8米,宽2米,高1.5米。墓前有一停堂,堂之正中有墓碑,上刻“汉大将军姜维之墓”。亭堂两侧有对联一副,文日:“志在中原费尽平生胆智;神栖剑阁永昭千代英灵”。姜维(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本为魏人,迫降蜀汉后得诸葛亮赏识,为蜀汉后期的名将。历任蜀汉征西将军、辅汉将军、镇西将军、凉州刺史、大将军等。魏军攻蜀,他坚守剑阁,刘禅出降,始被迫降于魏将钟会。“咸熙元年(264年)钟会叛魏,维伪与结盟,拟乘机恢复蜀汉,不幸事败被杀。”为了纪念他对蜀国的功绩,后人在剑门关的关口为姜维修建了一座墓,表示姜维仍然在镇守着剑门关。1935年修川陕公路时,将这座古墓迁到了钵盂寺旁。墓茔年久荒芜,1989年剑阁县文化馆进行修复,砌以条石,新竖墓碑,今封土比原墓大数倍。
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1935年3月31日至4月2日,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的直接指挥下,分三路进攻剑门关,在剑门关隘消灭川军守备部队,最后在关隘东侧险峰营盘嘴激战,歼守军3个团,取得全胜,红军亦损失惨重。营盘嘴现存有残缺的战壕工事。1982年剑阁县人民政府在营盘嘴修建了红军纪念碑,镌刻徐向前元帅亲笔题书“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2004年,剑阁县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广元市境内纪念地还有位于旺苍县老城区的红军城、术门会议会址,位于广元城郊27公里柳桥乡的红军石刻标语牌坊,位于广元城南71公里的太公红军山(含红军树)以及位于剑阁县普安镇东门口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石刻标语等。
翠云廊,以剑阁旧县城为中心,东至阆中,西接梓潼,北达昭化,长达180余公里的古驿道两旁遍布苍翠若云、夹道成廊的近十万棵古柏树,人称“三百里程十万树”。古柏又称“皇柏”“张飞柏”,始植于秦汉,经历代植造而成今日之规模,其路名也有“皇柏大道”之称谓。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剑州知州乔钵所作诗中有“翠云廊,苍烟护....”.句,后定名为“翠云廊”。1997年普查,翠云廊(广元境内)古柏总数为8930株。较知名的古柏有松柏长青树、阿斗柏、鸳鸯柏、帅大柏等。近年来又陆续在公路旁、古道边补植柏树数十万株。
姜维城,是剑门关隘口东的一座山,也叫“营盘嘴”,为历代兵家扼守剑门关口的军事要地。顶端地势较开阔,长满了茂密的荆棘灌木,是天然的掩蔽工事。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退守剑阁,抵御魏将钟会大军,曾在这里安营扎寨,姜维城北临剑门峭壁,西绝剑门关隘口,东止后关门隘,三面踞险,唯南连剑门场,能容下数万兵马。姜维在此扎营后,“姜维城”的名字便流传下来。
平襄侯祠,又称姜维祠、伯约庙、姜公祠、钵盂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分前后两院,前院塑刘关张坐像,名武圣宫,后院正殿塑姜维坐像,名忠勤祠。现在看到的姜维祠是2009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重建的姜维祠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包括姜维殿、孔明授书殿和姜维墓,属于墓祠。
社会经济
军事建置
剑阁驿道,是以剑阁为中心,南至阆中,西临梓潼,北去昭化,蜿蜒三百余里的石板路与绿荫道。《读史方舆纪要》:“自沔县而西南,至四川剑州大剑关口,皆谓之金牛道,即秦惠文王入蜀之路。”蜀汉时,诸葛亮于大、小剑山峭壁上凿孔架木,上铺木板,建成供人马通行的栈道,始称剑阁道。剑阁驿道系通向南北交通重要干线,历代极为重视。
隋唐时,于剑门关设军事建置,设立剑门关令。唐圣历二年(699年),新置剑门县,属始州(后改剑州),“取剑阁为名也”,剑阁关隶属剑门县境。
宋代,在剑门关设兵马都监,管理剑门县;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剑门县改隶于剑门关都监。景德三年(1006年),剑门关直隶京师,以东京兵出戍。熙宁五年(1072年),剑门关、剑门县析而为二,皆复归剑州。元符中,剑门关下隶于剑门县,“敕县令通管关事”。
明正德间,剑州知州李壁对驿道进行整修,以石板铺路,路宽丈余,两旁置柏树十万株。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废剑门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立剑门关,置百户戍守。后因明末农民起义争夺驿道,致交通中断40年之久。
清康熙中叶,驿道经过再次整治,较前更为畅通。1936年修筑川陕公路,至建国后公路交通网的形成,虽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昔日古驿道,但在当地,驿道仍是人们习惯行走的捷径。
军事价值
剑门地势险峻,为秦蜀交通的咽喉。最重要的古蜀道,就从剑门隘谷通过,是沟通中原和西南经济、文化的动脉,亦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大剑山隘束之路架设飞梁阁道,并在隘口倚崖垒石筑门,立剑门,设阁尉,驻兵戍守。从此,剑门以“蜀北屏障”、“两川咽喉”闻名于世。
诸葛亮死后,他在剑门关垒石防御的功效凸显。姜维按遗训,秘不发丧,从容撤退。当魏军打上门来,姜维在剑门关守关,威震三国。把剑门关的军事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事实证明,诸葛亮立剑门关,确给蜀地换来了平安。后世,包括杨坚防乱改关道、倚天险玄宗颁诏等都体现了剑门关的军事价值。唐朝李白写下《蜀道难》,特别指出“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一经设关,剑门关从此便成了蜀道上一个绕不过的存在,剑门关立关,让蜀道又变“难”了。
自秦汉以来,这里经过上百次战争,无一战例是从正面强攻奏效的。三国蜀汉末年,大将军姜维以三万人马拒魏将钟会十万大军于关外,其古战场遗址犹存。现代战争中,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王树声指挥下,从剑门关后奇袭,浴血奋战,攻破天险,取得重大胜利。
历代战事
剑门关历为军事要地。自秦开金牛道以后,中原政权入蜀攻伐,多经剑门关入蜀。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和大将姜维,先后出兵蜀道发动了10多次进攻魏国的战争。三国末年,魏将钟会率10余万大军,数路进兵,攻取汉中,顺利沿金牛道而下,直迫剑阁,配合邓艾的军队,灭了蜀汉。
南北朝时,南朝梁侯景叛梁称帝,镇守益州的武陵王萧纪借口东讨侯景,率兵出三峡,迫江陵。镇守江陵的梁元帝萧绎求援于西魏。西魏宇文泰命大将尉迟回于废帝二年(553)率步骑3万征蜀。《周书·尉迟回传》记载:魏军“自散关,由固道(魏固道郡治今甘肃省两当县)出白马,取晋寿。开平林旧道,前军临剑阁”。北周大象二年(580),益州总管王谦发动叛乱,北攻汉州、利州,宰相杨坚派行军元帅梁浚入剑阁,取成都。
唐天宝末年,为避“安史之乱”,玄宗逃奔四川成都。据《旧唐书·玄宗纪》,玄宗出长安后向西至扶风郡,折南行经大散关、河池郡、益昌县,渡吉(桔)柏津,经普安郡、巴西郡至成都。唐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僖宗一行先逃至兴元府,中和元年(881)正月,又循
金牛道南经绵州、东川逃奔成都。
唐末、五代、宋初,汉中、巴蜀先后建立王建的前蜀和孟知祥的后蜀两个割据政权,而统治中原地区的五代王朝和割据关中西部的岐王李茂贞,也都企图攻占汉中。其间利用金牛道征战的主要有:唐光启三年至大顺二年(887~891),西川发生战乱,唐昭宗命宰相韦昭度统诸道兵出蜀道伐西川;唐景福元年至乾宁元年(892~894)岐王李茂贞取凤州、兴州,拔兴元,兴元节度使杨守亮奔阆州(四川阆中),李茂贞又出金牛道攻利州、阆州,得汉中与东川部分之地;天复二年(902),朱全忠入关中攻李茂贞,前蜀王建声言援李茂贞抗击朱全忠,出兵取利州,战三泉,克金牛、西县、黑水、褒城4寨,攻克兴元,尽取汉中地;后唐同光四年(926),郭宗韬等伐蜀,战于三泉,蜀后主自利州遁还成都;后唐军又出金牛道克利州,抵汉州,蜀后主王衍出降,前蜀亡。
北宋乾德二年(964)遣王全斌出金牛道攻后蜀,占三泉,克剑州,擒蜀将王昭远等,孟昶出降,后蜀灭亡,完成了宋的统一大业。南宋末年,蒙古军两次由金牛道南下,夹击南宋。
《读史方舆记要》记:“金牛道今之南栈……所谓蜀之喉嗌也……历南北战争以迄金、元角逐,蜀中有难,则金牛数百里间皆为战场。”
元、明、清三朝均建都于今北京,蜀道是京师连接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一直保持着官驿大道的地位,主要肩负着传递政令、经济流通的作用,军事上的争夺相对减少。在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统一与割据势力在金牛道上的争夺战曾有两次。一次是元末明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割据四川、汉中的明氏夏国的战争,以明军胜利夏国灭亡而告终;另一次是清朝初年吴三桂叛变,由云南、贵州北取四川,与清军在金牛道上进行了反复争夺。清康熙、乾隆年间,为平定川、藏一带地方封建主的叛乱,也曾数度由蜀道出兵。
在近代历史上,也发生了多次剑门关之战。主要有民国九年发生的靖国军、靖川军争夺剑门关之战、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发生的第一次剑门关战斗(红军攻占剑门关)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第二次剑门关战斗(解放军攻克剑门关)。
民国时军阀割据,在靖国军与靖川军争夺剑阁县期间,民国九年(1920年)7月,靖川军总司令刘存厚率兵由汉中攻下广元,进逼剑阁。靖国军第5师吕超得知广元失守后,即令由甘肃入川援吕的卢占魁部守剑门关。刘存厚军以一部正面佯攻剑门关,兵分一部由张王庙(今剑阁张王镇)、青树子迂回直逼剑门关背面。守关卢军腹背受击,夺路退往剑阁县城(今剑阁普安镇)。
红军激战剑门关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邓锡侯部第28军第8混成旅司令刁文俊率4个团的兵力防守剑门关,并有多股军队配合部署。至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3月31日,奉命北上与中央红军汇合的红四方面军在王树声的指挥下,已构成多路合攻剑门关的阵势。4月1日拂晓,红军兵分二路迂回进攻剑门关背部,快速占领关楼,并于下午4时许结束战斗,此役为川陕革命根据地著名战斗之一。
解放军攻克剑门关
1949年12月,败退四川的国民革命军胡宗南部第7兵团驻守剑阁县,司令裴昌会派38军55师杨占培部据守剑门关一带,164团3营守剑门关口,第177师炮兵驻扎剑门关隘口两侧高地。12月17日,解放军180师一部直抵剑门关外志公寺,准备进攻。同时,另遣小分队沿山崖小道爬上关隘西侧的金城山,于半夜开始进攻。解放军集中火炮掩护战士从志公寺冲击关隘,小分队居高临下攻敌。此时,中共地下党员、关口守军营长乘势策应,守军溃退。解放军遂攻克剑门关。
经济价值
作为驿道,剑阁驿道属金牛道南段,为古时重要的交通大道。原由利州(今广元)至益昌县(今白田坝)进入剑阁道经剑门关至剑州城。隋杨坚毁剑阁栈道,另辟石碥道,经昭化县上天雄关,过白卫岭、达摩戍、高庙铺,至剑门关再经汉阳、抄手至剑州城,西去凉山,经凉山、柳沟、垂泉、武连至梓潼县送险亭,剑阁境内驿道长240里。唐代,剑阁驿道上设有驿站4处及管理机构。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剑州知州李璧主持整修境内驿道三百余里,以石砌路,幅宽丈余,两旁广植柏树。明末驿路遭到战争破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9年),四川巡抚葛尔图查得并利用农隙督导整修剑阁驿道,从剑门关至成都共620里,比清初入蜀路程少200余里,省驿马68匹,省岁银2056两。剑阁驿道恢复后,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剑州境内驿道置五驿五铺。民国24年修筑川陕公路,剑阁驿道部分路段改建成公路,为古驿道的重要变化。未改之驿道,仍为行旅大路。
国道108线剑阁段,国道108线起点为北京复兴门,终点为云南昆明。按国家公路编序编号为G108线。在剑阁境内即为民国26年(1937年)建成的原川陕公路。G108线剑阁段北起下寺镇境内的1924公里桩,南至武连镇境内2022公里桩处,与梓潼段相接,全长97.6公里。途经下寺、剑门关、汉阳、普安、城北、凉山、柳沟、垂泉、武连、马灯10乡镇。在下寺镇与绵广高速公路相通;在普安镇与剑苍、剑南、剑青路相接;在武连镇与小开路(江油市小溪坝至剑阁开封)、剑盐路相交。1990年至2002年,G108线是剑阁的运输大动脉,最高车流量1万车次/日。2002年绵广高速公路通车后,G108线车流量降低,但仍是县境内重要的民用和战备交通干线。
历史文化
晋张载《剑阁铭》,称剑门为“穷地之险,极路之竣”。唐李白《蜀道难》称剑门“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杜甫《剑门》诗称:“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这些著名诗文是剑门雄姿的真实写照。剑门的险势,站在关外回望,一道砾岩石壁,如一堵坚固城墙横排,拔地凌空,壁垒森严;从关侧面瞭望,群峰阵列,似威武卫士,岿然屹立;在关后远眺,群峰又似骏马奔驰,腾空而起,若战场上的千军万马。
古往今来,吸引许多名家、诗人、墨客来此观光览胜。张载、王勃、李隆基、李白、杜甫、岑参、王维、李商隐、王安石、陆游、方孝孺等,途经剑门,均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郭沫若、张爱萍和艺术家王朝闻、邵宇等亦在剑门留下足迹和墨迹。外国游客、港澳同胞不远万里,慕名来剑门考察游览。电影、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巴山儿女》、《李冰》、《镖王》、《药王张仲景》和一批专题片、纪录片都在剑门关、翠云廊拍摄。剑门自然风景和人文资源,是祖国和蜀中风物独特的宝库。1982年国务院确定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时,以“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为名向中外公布后,剑门的盛誉倍增,成为人们向往的游览胜地。
旅游开发
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11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一。它是以剑门关为中心、金牛道为主线的带状风景名胜区,跨越秦岭、巴山和岷山。其主道北起陕西汉中,经勉县、宁强县,入四川广元,经朝天区、市中区、元坝区、剑阁县至绵阳市,全长400余公里。沿线地势险要,风光峻丽,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诗中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描述。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内分布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令人心驰神往的旅游景观。1982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财政投人6800万元进行修复、重建,1985年对外开放,2005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
1992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批准设立
四川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
2006年,经原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批准设立剑阁
剑门关省级地质公园,由剑门关景片木口金子山景片两部分组成,总面积220平方公里。
2015年7月13日,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排发质量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剑门蜀道剑门关旅游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7月27日,剑门蜀道剑门关旅游区正式挂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交通线路
剑门蜀道剑阁道,位于剑阁县东北小剑山、大剑山之间的两河口至剑门关,是古
金牛道(石牛道)南段的险峻路段,长30里。三国时,蜀相诸葛亮以小剑至大剑连山绝险,有隘束之路,于此“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故称剑阁道,隋开皇初剑阁道被毁。民国24年沿剑阁道修筑川陕公路,至此,古剑阁道遗迹无存。
剑阁驿道属金牛道南段,为古时重要的交通大道。原由利州(今广元)至益昌县(今白田坝)进入剑阁道经剑门关至剑州城。隋杨坚毁剑阁栈道,另辟石碥道,经昭化县上天雄关,过白卫岭、达摩戍、高庙铺,至剑门关再经汉阳、抄手至剑州城,西去凉山,经凉山、柳沟、垂泉、武连至梓潼县送险亭,境内驿道长240里。唐代,剑阁驿道上设有驿站4处及管理机构。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剑州知州李璧主持整修境内驿道三百余里,以石砌路,幅宽丈余,两旁广植柏树。明末驿路遭到战争破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9年),四川巡抚葛尔图查得并利用农隙督导整修剑阁驿道,从剑门关至成都共620里,比清初入蜀路程少200余里,省驿马68匹,省岁银2056两。剑阁驿道恢复后,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剑州境内驿道置五驿五铺。民国24年修筑川陕公路,剑阁驿道部分路段改建成公路,为古驿道的重要变化。未改之驿道,仍为行旅大路。
国道108线剑阁段,国道108线起点为北京复兴门,终点为云南昆明。按国家公路编序编号为G108线。在剑阁境内即为民国26年(1937年)建成的原川陕公路。G108线剑阁段北起下寺镇境内的1924公里桩,南至武连镇境内2022公里桩处,与梓潼段相接,全长97.6公里。途经下寺、剑门关、汉阳、普安、城北、凉山、柳沟、垂泉、武连、马灯10乡镇。在下寺镇与绵广高速公路相通;在普安镇与剑苍、剑南、剑青路相接;在武连镇与小开路(江油市小溪坝至剑阁开封)、剑盐路相交。1990年至2002年,G108线是剑阁的运输大动脉,最高车流量1万车次/日。2002年绵广高速公路通车后,G108线车流量降低,但仍是县境内重要的民用和战备交通干线。
国道108线剑门关口隧道工程,位于剑门关核心景区段,通道全长1350米,其中隧道长1145米。2007年3月正式动工,2008年10月1日前,剑门关隧道将正式通车,在剑门关中穿行了78年的108国道将由地上改从地下潜行1145米。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