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水鹱属
鹱形目鹱科的一属鸟类
剪水鹱属(学名:Puffinus)是鹱形目、鹱科的一属海洋鸟类,共有19种。体长35-65厘米,该属物种为长翅鸟类,上体为深褐色或黑色,下体为白色至深褐色。所有物种的喙基部都有管状鼻孔。它们的双翼通常又长又窄,采用流线型设计。有蹼的脚让它们可以在水面上游泳和潜水。
动物学史
分类
剪水鹱属(Puffinus)是由法国动物学家马蒂兰·雅克·布里松于1760年引入的,以大西洋鹱(Puffinus puffinus)为模式种
传统上,剪水鹱属被归类为鹱科(Procellaria)和猛鹱属(Calonectris)。然而,研究的结果已确定该属显然是并系的,虽然部分非常接近猛鹱属,但与圆尾鹱属和猛鹱属形成一个进化枝,并且可以根据显著物种分为所谓的“剪水鹱属”和“Neonectris”组;“Neonectris”组已被分离为一个名为“水薙鸟属”(Ardenna)的独立属。物种经过若干年,已经分裂和重新合并。
命名
大西洋海雀”。剪水鹱属的英文名称“Shearwater”最早记录于1835年,指的是该物种以前在马恩岛筑巢的地方。
形态特征
剪水鹱属共有19种。体长35-65厘米。黑鹱体长约50厘米,翼展约85厘米。大西洋鹱体长30-37厘米,是一种大型物种,夏威夷鹱体长约33厘米。汤氏鹱和巴利阿里鹱体长均为33厘米。该属物种为长翅鸟类,上体为深褐色或黑色,下体为白色至深褐色。这些管鼻鸟用僵硬的翅膀飞行,并使用剪切飞行技术以最少的主动飞行越过波前。一些小型物种,例如马恩岛海鸥,在飞行中呈十字形,长长的翅膀直接伸出身体。
该属所有物种的喙基部都有管状鼻孔。它们的羽翼通常又长又窄,具有流线型设计。有蹼的脚让它们可以在水面上游泳和潜水。
生活习性
剪水鹱属在繁殖季节之外是远洋的鸟类。它们在温带和冷水中最常见。许多是长途迁徙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灰鹱短尾鹱,它们每年迁徙距离达14,000千米或更多。来到岛屿和沿海悬崖只是为了繁殖。它们在繁殖地夜间活动,更喜欢没有月亮的夜晚以尽量减少被捕食的危险。该物种在洞穴中筑巢,并经常在夜间互访时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联系叫声。它们只在夜间上岸筑巢,繁殖地可能有数十万对,而且在晚上,当成鸟在进出洞穴时呼唤,喧闹声震耳欲聋。
以海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以鱼、鱿鱼和类似的海洋食物为食。有些物种会跟着渔船去取残羹剩饭,特别是灰鹱;这些物种通常也跟随鲸鱼以受它们干扰的鱼为食。
分布范围
在北大西洋、南大西洋东部和地中海以及整个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的近海岛屿和沿海山丘的洞穴中筑巢。在全球海洋分布,但最常见于温带和寒冷水域。
繁殖方式
模式种大西洋鹱的繁殖期于3月开始,在沿海或近海岛屿上形成群落,在选择的洞穴中筑巢。雌鸟产下1枚白色的卵,单个白卵平均为61毫米×42毫米,重57克,其中7%是壳。产卵后离开巢穴去觅食,而雄鸟开始孵化。雌雄每隔6天轮流孵卵,直到雏鸟孵化,孵化期在产卵开始后47-55天。雏鸟几天大时,白天会被父母单独自留在洞穴中。为了安全起见,成鸟在晚上回窝,并通过反刍半消化的鱼来喂雏鸟。2个月后,幼鸟被喂得很好,比成鸟体型还大。当皮下脂肪储备到一定程度,幼鸟终于准备好下海了。三周后,它们就可能已经到达了南大西洋。从2岁开始,鹱鸟就会回到它们的原产地。然而,它们直到五六岁才开始筑巢繁殖。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
极危(CR)5种;濒危(EN)2种;易危(VU)2种;近危(NT)1种;无危(LC)9种。
种群现状
该属物种是海洋鸟类,其雏鸟被商业收获以获取肉和油。其中包括大西洋鹱被大量捕捞以获取肉和油。夏威夷鹱尽管在整个夏威夷群岛都有几个繁殖地,但1992年飓风伊尼基(Iniki)经考艾岛的主要繁殖地后,夏威夷鹱的数量减少了大约五分之三,野猪和山羊造成的栖息地丧失进一步导致该物种数量逐年下降。汤氏鹱面临着所有海鸥灭绝的最大威胁,因为它们在一个单一的地点繁殖,即索科罗岛,那里有许多个体被野猫捕食。2008年进行的一项数量统计研究记录了岛上不到100对的繁殖对。虽然巴利阿里鹱的夏季活动范围包括欧洲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地中海,但繁殖只发生在巴利阿里群岛中的五个岛屿上,所有年龄段的个体都经常成为野猫、大鼠和游隼的猎物。在水中,寻找食物的巴利阿里鹱在跟随商业渔船时经常被钓鱼线钩住。这些因素都是导致该属物种数量减少和濒危的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
Puffinus - Genus.The IUCN Red List.2022-01-01
Puffinus.allbirdsoftheworld.fandom.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6 20:01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