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席分坐(拼音:gē xí fēn zuò)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成语出处
南朝·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割席分坐”。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有个隐士叫管宁,他曾和三国名士华歆是好朋友。管宁和华歆自小一起长大,关系非常好,二人经常在一起读书、做事。
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院子里锄草。锄着锄着,二人忽然在土里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从来不在意金钱、物质,所以完全没有反应,继续挥动锄头锄草;可是华歆见到金子却非常高兴,赶紧去捡了起来,看到管宁的脸色有异才把金子扔了。
又过了不久,管宁和华歆两个人坐在一张席子上一起读书。就在这时,外面响起一阵锣鼓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管宁对外面的喧闹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而华歆听到以后,放下手里的书,起身走到窗前去看个究竟。只见外面有一大队人马,敲锣打鼓的,再往后面瞧,就见众多人抬着一顶轿子,那轿子的两边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上面蒙着的布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轿子的顶部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身穿统一服装的随从拥在两边,好不威风!
华歆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对管宁说:“外面有那么多的人,还有豪华的轿子,一定是有朝廷高官经过这里。我们出去看看吧!”管宁对华歆的话不以为然,仍旧在原处专心致志地读书。华歆见状,只好一个人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看热闹去了。
过了一会儿,华歆回来了,兴高采烈地对管宁说:“你知道吗?那个坐在轿子里的人还真的是个大官!我以后也要努力当大官!”
这时,管宁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惋惜和失望。他从里屋拿出了一把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然地对华歆说:“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成语寓意
管宁和华歆两个人不同的处世哲学和做人风格,正应了我们常说的那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古语。这说明交朋友一定要志同道合,这样的朋友才能长期共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这样才能一起追求、共同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而且这种友情也不会久远。既然“道”不同,那就只好各谋前程了。
成语运用
“割席分坐”意思是用刀把坐席割开,不再同坐一席。表示朋友绝交或与他人划清界限。连动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六六回:“宁自此鄙歆之为人,遂割席分坐,不复与之为友。”
清·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行状三》:“与人交推心置腹,洞见肺腑,尉荐贤士大夫,如恐不及;小人在侧,割席分坐,必远去之乃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