鲷鱼,是鲈形目鲷科真鲷属的鱼类动物。其头大口小,外观呈红色,带有蓝色斑点;上下颌牙前部圆锥形,后部臼卤状;体披栉鳞,背鳍和臀鳍有硬刺。鲷鱼骨架精美细密宛如用刻刀雕出来似的,故称。
生物历史
海鱼。又称红加吉、红立、赤板、赤鲫鱼等。鲷鱼骨架精美细密宛如用刻刀雕出来似的,故称。鲷鱼以其全身红色而十分艳丽,肉质细嫩而味道鲜美,居海鱼之冠。
垂钓鲷鱼的诱饵大多是
糠虾、
鳞虾、
毛虾类等体型很小的虾类,或脱壳肌蛤、日本
鸭嘴蛤、
蛤仔等数量多并取之方便的双壳类。撒诱饵应当注意,每次撒饵不宜多,否则鲷饮餐一顿就不再光顾钓饵。鲷鱼的钓饵用活饵或生肉饵均可,活虾、活鱼、活
沙蚕、虾肉、头足类肉等都是良好的钓饵。鲷鱼为深水底层海鱼,非乘船垂钓不可。鲷鱼生性谨慎,除在潮流较湍急的钓点,挂活饵可露钩尖外,其它生肉味钓饵装钩时不可露钩尖。钓取鲷的钓技特点是:鱼咬钩后,提竿宜迟不宜早,待竿梢较大幅度被拉弯后,抬腕收线而上鱼。
据
《史记》、
《汉书》记载,
汉武帝即帝位后,曾经八次巡幸
东莱郡,历时二十三年。有一次,从
长岛返回陆地时,汉武帝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大海的美丽景色,忽然一条金红色的大鱼蹦到了船上。鱼为吉祥之物,汉武帝非常高兴,立刻让随员拣来观赏,并询问此为何鱼?大家面面相觑,无人能说出此鱼的名称来历。当时正好太中大夫
东方朔亦在船上,汉武帝下令急招东方朔。东方朔急急忙忙来到跟前,仔细一瞧,这鱼他也不认识。这一下全船的人可傻眼了,汉武帝也面露不悦之色。东方朔不愧为见多识广、机智过人的大学问家,眼睛一眨,高声说道:“此鱼谓之加吉鱼!”众人非常诧异,齐声高喊:“愿闻其详!”东方朔笑迷迷地说:“今天是皇上的生日,此为一吉;此鱼自动现身,寓意丰年有余,又为一吉;两吉相加谓之加吉,那么此鱼就该叫加吉鱼。”大家听后齐声叫好,汉武帝也捻须称是。从此以后,
真鲷鱼又叫“加吉鱼”。
形态特征
鲷鱼,是鲈形目鲷科真鲷属的鱼类动物。鲷鱼体椭圆形,头大口小,外观呈红色,带有蓝色斑点;上下颌牙前部圆锥形,后部臼卤状;体披栉鳞,背鳍和臀鳍有硬刺。
背鳍连续,中间无缺刻,
臀鳍与背鳍条条相对,
尾鳍叉形,体淡红色,背部散布一些蓝色小斑点,尾鳍边缘为黑色,腹部银白色。
栖息环境
鲷鱼栖息栖息于水质清澈、藻类丛生的岩礁海地,在沙砾海底,每年3—4月生殖期作生殖
回游,从黄海长途跋涉来到渤海的
莱州湾三山岛、西山沙旺一带海区产卵,繁殖下一代。
鲷鱼喜欢在水深30—200米的岩礁地带生活,食性很广。鲷鱼摄取食物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常先围着饵食转几圈,察看动静,然后用头碰碰饵食,再试探咬吃。如果稍感不适,立即吐出,从吃饵谨慎狡猾这一点来说,可以胜过淡水鱼中的鲤鱼。
生活习性
鲷鱼结群性强,游泳迅速。鲷鱼食性很广,诱饵大多是糠虾、鳞虾、毛虾类等体型很小的虾类,或脱壳肌蛤、日本鸭嘴蛤、蛤仔等双壳类。
加吉鱼分红加吉和黑加吉两种,红加吉的学名叫
真鲷,黑加吉即
黑鲷。有关加吉鱼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相传,
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来到登州(山东蓬莱)。一天,他择吉日渡海游览海上仙山(现今的
长山岛),在海岛上品尝了长相漂亮味道鲜美的鱼之后,便问随行的文武官员,此鱼何名?群臣不敢胡说,于是作揖答道:“皇上赐名才是。”太宗大喜,想到是择吉日渡海,品尝鲜鱼又为吉日增添光彩,为此赐名“加吉鱼”。
一夫多妻
鲷鱼实行了“
一夫多妻制”。它们一般以一二十条组成一个大家庭,由一个雄鱼为“一家之主”,其余的都是它的妻子。如果雄鱼死了,雌鱼就会显得六神无主,慌乱不堪。但没过多久,便有一条最强壮的雌鱼会变成雄鱼,充当新“丈夫”,带领众“妻子”开始新的生活。
由雌变雄
为什么鲷鱼会由雌变雄呢?原来,雄鲷鱼身上长着鲜艳的色彩,这种色彩在水下发出特殊的信号。雌鱼对这种色彩十分敏感,一旦雄鱼的光色消失,身体最强壮的雌鱼神经系统首先受到影响,随即在它的体内分泌出大量的
雄性激素,使卵巢消失,精巢长成,鳍也跟着变大了,就变成了一条雄鱼。
寄生虫
贝蒂是一种寄生虫,雌雄异体,大者为雌,身内寄存雄体,其外形与科幻电影中的外星人无异。曾有被食用的记录,据悉“味美过鲷鱼”。对海产养殖业有巨大影响。贝蒂首先通过腮进入
真鲷幼仔口内,而后占据舌头位置,靠吸食血液生长。2012年3月媒体报道,
贝蒂寄生虫在地中海被发现,它们寄生在
海鲷口内,吞噬掉
宿主的舌头,而后取而代之。
2012年3月12日上海市民购买鲷鱼,在鲷鱼口中发现疑似
外星寄生虫贝蒂的虫子。这条鲷鱼比巴掌大不了多少,口中含着的这个异物跟大拇指一般大。这个昆虫通体白色,已经死亡。仔细查看鱼嘴,发现鱼的舌头已被咬掉大半,而虫子正好取代了舌头的位置。有关专家表示,虽然外表类似外星寄生虫,但是毕竟没有详细数据资料,不能确定是否外星寄生虫。外星寄生虫本身煮熟后可以食用,此鲷鱼去掉虫子以后煮熟食用不影响健康。
分布范围
鲷鱼在中国沿海区均有产出,台湾省东部、苏澳、基隆、淡水、高雄、东港、澎湖等地,日本北海道以东,朝鲜部分海域也均产。
鲷鱼属近海底层鱼类,分布于中国各海区,
黄海、
渤海产量较大。但是近年来因忽视自然环境保护,海水污染,加之滥捕幼鱼,鲷鱼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近岸已很难钓到。
青铜鲷:由
爱尔兰东到大部分的北、中、南欧,再到
乌拉尔山区,并进入中亚部分地区。
银鲷:由英格兰东部到
里海,斯堪的纳维亚北部、西班牙、葡萄牙及意大利除外。
文鳊:由波罗的海到北欧、中欧及东欧。
繁殖方式
鲷鱼每年3~4月生殖期作生殖回游,4~6月为产期。
下级分类
这些欧洲的鲷科鱼类主要都是底食泥鱼。鲷鱼广泛地分布于止水、运河及流速缓慢的深河中,软口鱼偏好流速较快的
河川中游,文鳊则栖息于大而流速缓慢的河川中下游。其中分布最广泛且最受钓鱼者欢迎的是青铜鲷。
青铜鲷
青铜鲷或一般鲷是非常受欢迎的钓猎鱼种,它的头无鳞,身体扁平,色深,并覆盖有细鳞,身上通常有一层黏液。身体的主色为金褐色,胸鳍及
腹鳍有红边。一般成鱼重量在1.8—3.2千克之间,罕见的鱼最大可达9千克。
多瑙河鲷
多瑙河鲷又称白眼鲷,为体型小的银色
白鱼,重量仅约800克,有钝的吻及长
臀鳍,出产于
多瑙河流域,及注入
黑海、
里海及
咸海的河流中。
爱尔兰鲷
爱尔兰善浓河系出产的鲷鱼体积一般较大,许多产于此处的青铜鲷身体有罕见的两条纹,重量可超过4.54千克。
软口鱼
身体细长的银色软
口鱼有淡红色的鳍、稍小的头及相当突出的吻,以藻类及硅藻类为食,这些藻类是软口鱼用它硬如角的下唇由岩石及石头上刮下来的。它最重约可达1.8千克。
文鳊
一年之中大部分的时间,文鳊身体两侧为银色,背为蓝灰色,但在繁殖期(初夏)雄鱼背部颜色变得非常深,腹部则呈橘红色。文鳊的主食包括
蚯蚓、软体动物及
甲壳动物,体重在910—3000克之间。
银鲷
银鲷又名白鲷,身体细长,两侧为灿烂的银白色,这些特征有助于将它与青铜鲷区别出来,其习性及食性与青铜鲷相同,但体型小得多,通常最重仅约454克。银鲷,属于
鲈形目,
丽鱼科,
罗非鱼,是一种广温
广盐性鱼类。具有适应性强、易繁殖、生长快、产量高的特点。该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没有泥味,好养、好吃、好看、好钓、好捕、集观赏、游钓、食用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
形态特征:与
奥尼罗非鱼相似,体表白色,略带粉红,胸鳍、
臀鳍、尾鳍均为粉红色,苗种阶段体表为粉红色,随着鱼体长大,体表逐渐变白,鱼体重增到0.2千克后,体色全部变白。
生活习性:银鲷为
中上层鱼类,适应生长水温在18—36℃之间,最佳的生长水温为24—32℃,最低的生存水温为12—15℃,当水温降到15℃时,鱼类开始停止摄食且少动或不动,潜入水体中下层,当水温降至12℃时,鱼类开始死亡。银鲷能耐低氧,不怕肥水,适宜pH值为7—8。银鲷喜集群,
杂食性,
鱼苗阶段以
浮游生物为食,鱼种及成鱼阶段以各种
麸皮、糠饼、青草和人工配合饲料为食,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求为25%—33%。该鱼
性成熟早,
繁殖季节在每年的4—10月份,生长速度快,一般当年繁殖的鱼苗,经过4—5个月的养殖,每尾体重可长至0.5千克。该鱼抗病能力强,尚未发现有任何病害,另外,该鱼容易捕捞,起捕率达90%以上。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鲷鱼性味甘、平,具有清热消炎、补气活血、养脾祛风之功效。
经济价值
鲷鱼可用于提取并加工鱼油或鱼粉。
营养价值
鲷鱼中的胶原蛋白不但能延缓皮肤衰老,减少皱纹、色斑等岁月问题,还能改善人体新陈代谢,让人具有更年轻的身体状态。
食用价值
鲷鱼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钙、钾、硒等营养元素,可为人体补充丰富蛋白质及矿物质。
适用人群
一般人群都可食用,尤适于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产后气血虚弱者食用。
用法用量
加吉鱼是一种上等
食用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
红烧、
干烧、炖、烧、清蒸、
酱汁等;
食物营养成分
捕捞技巧
软口鱼及文鳊为底食鱼类,故可使用浮标钓组以使饵恰好离底。钓鲷鱼时,无论为浮标钓或投底直感钓,应经常撒大量
诱饵,因为它们若不能立即得到食物,便不会长时间停在这个水域中,诱饵可使用含有
大麻种子、
蛆及蛆蛹或蚯蚓的大块面包。
钓软口鱼及文鳊时,可用3.7—4米有软高竿先的浮钓竿、定轴式卷线器、910克母线,及16—20号钓钩。用浮标钓钓鲷鱼时,使用4—4.3米的软调浮标竿、定轴式卷线器、3.2—4.1千克母线,及10—14号钓钩。用投底直感钓钓鲷鱼时,试用有插入式颤动竿先的钓竿、定轴式卷线器、1.8—2.7千克母线,及6—12号钓钩。
钓饵可试用小片的面包屑钓软口鱼;用煮过的大麦、蛆、蚯蚓碎片及面包屑钓文鳊。钓鲷鱼时,面包屑、
蛆、蛆蛹、
蚯蚓及谷类都是有效的浮标钓饵,裹在面糊中的蛆或蚯蚓则是优良的投底直感钓钓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