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拼音:dò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秦汉篆书。动的本义是行动、为实现一定意图而活动。引申为凡动之称,如移动、振动、运动、发动、感动等。作副词用,指往往、常常。
文字源流
甲骨文和金文还没发现“动”字。西周时期以“
童”为之(毛公鼎),楚帛书“毋童群民”,“童”读为“动”,与毛公鼎同。“童”本意为奴仆,以“童”作“动”大概是因为僮仆是要整天奔波劳碌为主人服役,无时不在动中。后分四路发展:一路加意符“
辵(chuò)”,以“童”为声,如字形6,或以“重”为声,如字形7。从辵者表示动作之进行,与动义亦切合,与从力无别。一路加“攵”,以“重”为声,如字形5,或以“童”为声,如字形11。从攵与从力相通。一路加“力”为意符,以“童”为声,如字形4、10。一路也加“力”为意符,以“重”为声,如字形3、8、9。最后一系发展成为现代汉字。简化字作“动”,左边的“云”只是一个记号,用于代替声符“重”。
《说文解字》:“动,作也。”作就是行动,操作,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活动。如“按兵不动”是让军队暂时不行动,以等待时机。“动”又指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状态,即运动。如变动、调动、挪动、移动、流动、蠢蠢欲动、风吹草动,其中的“动”都是这个意思。这一意义的“动”与“静、静止”是相对的。
“动”是一个过程,由静到动的交界处就是动的起点,这使“动”有了起始、开始的意义。如动工就是开工,动身就是启程、出发。又如动土、发动、萌动等。
“动”可施于人的外部世界,亦可由人的内心世界产生,这就是感应、感动。如动人是引人注意,打动人心;动心指思想、感情引起波动;激动是感情冲动。又如动怒、动火、动容、动情、动听、惊心动魄,其“动”都由心灵产生。
“动”施于工具、人体器官或某些抽象事物,则有了“使用”的意义。如动笔、动手、动脑、动武、动刑等。
动的异体字“働”是日本造的汉字,用于“劳働者”“劳働同盟”等词语中,后传入中国。《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働”作为“动”的异体字。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力部】徒总切(dòng)
作也。从力重声。
𨔝,古文动从辵。
说文解字注
“作也”注:作者,起也。
“从力,重声”注:徒緫切。九部。
广韵
徒揔切,上董定 ‖重声东部(dòng)
躁也。出也。作也。摇也。徒揔切。九。
康熙字典
【子集下】【力字部】动;部外笔画:9
古文:㣫、𨔝
《唐韵》《正韵》徒摠切。《集韵》《韵会》杜孔切,并同上声。《说文》:作也。《增韵》:动,静之对。《易·坤卦》: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书·说命》: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又《广韵》:出也。《礼·月令》:仲春,蛰虫咸动。
又摇也。庾信《梦入内堂》诗:日光钗焰动,窗影镜花摇。
又《韵会》《正韵》竝徒弄切,同去声。《易·系辞》: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韵会》:凡物自动,则上声。彼不动而我动之,则去声。
又《集韵》覩孔切,音董。振动,拜也,以两手相击而拜。今倭人拜以两手相击,盖古之遗法。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云”“力”宽窄相当,顶部“云”低,底部“力”低。❷“云”,上横短下横长,右端都抵竖中线;“厶”,㇜从横中线起笔,点笔收在竖中线。❸“力”,㇆从竖中线起笔,与“云”第二横持平,竖钩段左斜,末笔撇起笔高收笔低,伸向“云”下。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