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景器(或
动景盘)(stroboscope),是演示在一定速度条件下运动物体产生视觉效果,说明似动现象的仪器。
普拉托(Platean,1833)制造了第一个动景器。直到现今,动景器还是
心理学演示似动现象的常用
仪器。演示时,先将实验用的卡通片放入景盘,使之紧贴内壁,同时用手慢慢转动手轮,随着景盘的旋转,观察者从窗口向内能看到
卡通片上的静止的图形随之活动起来,当景盘的转速在每秒16格左右时,动景效果最佳。重复观察几次,即可体会似动现象的基本原理。
动景器亦称“动景盘”。用于演示
似动现象的仪器。最早由普拉托在1833年设计制造。演示时,先把卡通片放入动景盘中,使其紧贴内壁,观察者通过动景盘上的窗口进行观察,而后转动手轮,待动景盘旋转,便可看到卡通片上的静止图形在动。实验表明,当盘转速度为每秒16帧画面时,动景效果最明显。
电影银幕上人物的运动是一系列不连续的静止图像的刺激在人脑里画出的轨迹。物理学家Faraday(1831)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发明了“动景器”,一系列静止图形连续快速呈现可以引起目视运动。这种效应普遍地被视为一种错觉。即动景错,并且围绕着它的发生机制有过热烈的争论。S.Exner(1875)认为,运动知觉的神经基础学说必须包括各种错觉性运动。这个观点为Wertheimer所发展,他关于目视运动的著名研究导致
完形心理学[亦译为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的诞生。
在黑暗中,如果注视一个细小的光点,人们会看到它来回飘动,这叫自主运动;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只觉得月亮在“静止”的云朵后徐徐移动。这种运动是由实际飘动的云朵诱发产生的,因而叫诱发运动;在注视倾泻而下的瀑布以后,如果将目光转向周围的田野,人们会觉得田野上的景物都在向上飞升,这叫运动后效;在所有这些场合,看到的运动都不是物体的真正位移,所以也是似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