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动员是随着战时生产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早期的劳动力动员,主要是为满足军队作战所需装备物资生产的需要,基本方式是在军队出征前,将装备物资的生产任务以及所需劳动力,一起摊派到各级行政组织、各家各户。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一家一户的劳动力动员逐渐被国家统一组织的大规模劳动力动员所取代。罗马在
第二次布匿战争的18年间,为补充战损的船只,动员了大量劳动力建造战船,使战船的拥有量始终维持在约200艘的水平上。工业时代后,随着战时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劳动力动员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第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劳动力动员的矛盾十分突出,出现了军品生产与民品生产、后方生产与前方作战争夺劳动力的现象。战争中,各参战国都充分挖掘劳动力动员潜力,使劳动力动员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英联邦国家的总人口为4775万,直接或间接为战争服务的劳动力有2500万人,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1943年,英国18~41岁的单身妇女,91%已在军中服役或服其他公役。1942年2月13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的《战时动员有劳动能力的城市居民参加生产和建设》的法令规定,凡是有劳动能力而未在国家机关或企业中工作的城市居民,年龄在16~55岁的男子和16~45岁的妇女,都在被动员之列。各参战国在进行劳动力动员的过程中,都采取速成的办法组织开展劳动力培训。英国在战争期间组织了30万工人在政府开办的劳动技能训练中心接受培训。苏联在1941~1945年,共培训了248万多青少年。20世纪末21世纪初爆发的局部战争中,劳动力动员仍然是战时动员的内容之一,但动员的规模已经有所缩小。
劳动力动员由各级政府组织实施。主要措施有:①扩大劳动力的来源。包括调整劳动就业标准,安排高级中学和高等学校的学生临时参加工作,大量吸纳社会失业和闲散人员,动员家庭妇女和退休人员参加劳动大军,招募外籍劳工等。②对劳动力资源实施统一调配。包括将一般民用生产企业的劳动力适当向军工企业转移,将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适当向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将非生产部门的人员适当向生产部门转移等。③增加劳动强度。包括延长劳动时间,减少节假日和公休时间,实施战时劳动定额等。④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依托各类教育机构,采取举办速成班的办法,以培养熟练工人为主进行上岗前的劳动技能培训。⑤加强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包括禁止或限制劳动力在地区之间或生产行业之间的自由流动,对劳动力市场实施统一管理,对非生产部门招收和使用劳动力采取限制措施等。⑥保护劳动力资源。包括统一组织劳动力的疏散和隐蔽,对主要生产部门特别是国防工业生产部门的人员实行免服或缓服兵役,提高主要生产部门特别是国防工业生产部门人员的劳动待遇和生活保障等。
和平时期进行劳动力动员准备的主要做法是:①依托政府的劳动人事部门及社会的职业培训和介绍机构,预先建立劳动力动员组织体制。②制定和实行有关战时劳动力动员的法律法规。③搞好劳动力动员潜力的统计调查。④编制劳动力动员计划预案。⑤发展国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
现代战争劳动力动员的主要特点是:①劳动力动员潜力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劳动力动员的质量,由劳动力的体力、智力和精神等决定。②劳动力动员规模与战争的规模和持续时间成正比,与该国的
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③劳动力动员以满足国防工业和主要工业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需要为重点。④劳动力动员以统一调配为主要手段。⑤与兵员动员的矛盾比较突出。
信息化局部战争中,较大规模的劳动力动员将提前到战前进行,战时劳动力动员的规模将进一步缩小,劳动力动员的科技密集程度将有很大提高,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