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正处于
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繁荣阶段。大资产阶级过着豪华靡烂的生活,资产阶级为了装点门面,愚弄人民,在社会上滥发各种政府勋章。这样致使法国社会虚伪、浮华的风尚一时高居欧洲各资产阶级社会之冠。小资产阶级一心想攀上上层社会的台阶,拼命追求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和那虚伪浮华的荣誉,最后,往往以失败而告终。针对这种情况,莫泊桑在1883年到1884年间创作发表《勋章到手了!》。
萨克尔芒是全文描写的中心。他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含糊地读了几年书”,却连中等教育的资格都没有取得,可见是个不学无术的平庸之辈。然而,他并非没有欲望和追求,在资产阶级恶劣风气的影响下,在向上爬的虚荣心的支配下,“萨克尔芒先生自从孩童时代起,装在脑子里的只有一个想得勋章的念头”。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取勋章的欲望愈来愈强烈,始终因为“没有权利”在礼服上佩戴勋章而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萨克尔芒生活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从小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要获得一枚勋章。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挂着镀锌的勋章,挺着胸脯炫耀。得到一枚勋章是他所矢志追求的,后来他简直成了一个勋章狂。为什么他从小就有这样的怪癖呢?因为当时的法国正处在畸形繁荣时期,政府为了装点门面,滥发勋章,以至于萨克尔芒走在路上,为看到的勋章的数目而惊讶:“八个军官级,十七个骑士级”,在人行通中间停留着一些获得军官级荣誉勋章的老先生,以至于妨碍交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也难怪萨克尔芒先生产生那样的怪癖。然而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带上了勋章的,是那些道德品质恶劣的人,罗塞兰先生获得了勋章。“但谁也不知道他是凭了什么能够得到这个荣誉的,”而萨克尔芒这个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从小就渴望得到勋章的人,却久久不能如愿。因此,他对那些佩戴勋章的人,从羡慕而嫉妒,从嫉妒而憎恨。他一回到家里便高声嚷道:“到什么时候,咱们才能摆脱这个肮脏的政府:“我们到处都看到不公正的行为,那些公社分子做得对!”作者写萨克尔芒先生咒骂政府,并不是在描写萨克尔芒的革命觉悟,这是显而易见,他是在如实地描写萨克尔芒因得不到勋章,虚荣心得不到满足的牢骚和变态心理。最后当他的妻子以其色相换来勋章时,他便立即不顾一切地全身心地陷入狂喜之中,也不顾自己的人格了。从萨克尔芒的性格形成来看,他渴望得到勋章不是一时的思想冲动,而是由来已久的,根深带固的生活主旨,是“臆像相似三角形”聚点(资本主义社会风尚)从小对他的毒害熏陶。以至最终将他凝成一个悲惨的臆像。
《勋章到手了!》的主人公,痴心地追求一枚勋章,以至于向议员罗塞兰求助,罗塞兰给他“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好主意”,最后给他“弄到了一个很大的优待”,到法国各地图书馆进行一个调查研究。在萨克尔芒出发一个星期以后,萨克尔芒突然半夜回家,在他正准备揭穿罗塞兰与他老婆的奸情时,勋章突然“到手了”。当萨克尔芒半夜回家时,发现妻子惊慌失措,倚背上又放着一件挂有勋章的别人的外套。按说,他应当先追问外套是谁的才合情理,可是他最先关注的是那枚勋章“这……这……这件外套上挂着勋章!”然后才“抓住一只袖子”,带着发痴的神情追问:“这是谁的?”可是,当他妻子镇定下来,硬把罗塞兰的外套说成是他的外套,并说“你已经获得勋章了”时,他便立即“放掉了那件外套”,“倒在一把扶椅上”,因高兴而衰弱得没有气力了。后来,当他看见从那件外套口袋里掉下一张印有“众议员罗塞兰”的名片时,他对妻子的荒谬解释——“你看见了吧?”(即这是罗塞兰给你搞到了勋章的证明)竟信以为真,并“高兴得哭起来了”。这些细节描写,正是巧妙布局的有力支撑。莫泊桑善于“在充满偶然锁碎的事件的生活里,撷取对他主题有用的具有特征的细节。”以完成他巧妙的布局,达到其讽刺效果。
在1883年11月13日,莫泊桑使用了墨菲涅斯(Maufrigneuse)的笔名将《勋章到手了》出版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随后于1884年被收录在《隆多丽姊妹》小说集中。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
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
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8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