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是由
克劳德·夏布洛尔执导,
伊莎贝尔·于佩尔领衔主演的剧情片,于1991年4月3日在法国上映。
剧情简介
法国诺曼蒂地区的乡村,富裕农家姑娘艾玛深受父亲疼爱,曾被送去修道院接受过良好教育。包法利先生是当地的乡村医生,他为人谨慎,受人爱戴。在医治艾玛父亲的腿伤时,爱上了这位清秀有教养的姑娘。当他欲言又止地向艾玛父亲提出婚姻要求时,艾玛的父亲连连赞同,并答应马上去询问女儿的意见。在一片欢歌燕舞中,艾玛成了包法利夫人。婚后,艾玛对平乏的生活渐渐产生了反感。一天,包法利医生接受到了一位贵族的晚会邀请,在衣着华丽的贵族男女的舞会上,一位举止优雅的贵族绅士邀艾玛共舞。这一晚她所看到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情景使她对另一种生活有了更清楚、更强烈的向往。
包法利先生为了能让艾玛的生活多一点愉快,决定搬家到小城雍维尔去生活。两人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里生活,艾玛非常兴奋,在那里生下了一个小女孩。此时,年轻的公证人雷翁出现在她的生活里。他们在朋友相聚的沙龙里一起阅读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交流着朦胧的温情。一日,雷翁决定去巴黎寻求发展,艾玛在深深的失意中与他告别。 平静的生活到了令艾玛窒息的程度,她常常独自饮泣,难以发泄内心的不满。此时,雍维尔小城里发生了一场令人兴奋的事:省长对优秀公民的颁奖仪式将在雍城举行。大大小小的头面人物和贵族都来到这里,邻近的庄园主鲁道夫被艾玛的美貌所吸引,决定要将她追到手。在颁奖仪式举行的同时,鲁道夫对艾玛吐露了他心中无人知晓的孤独,并将绚丽的词藻堆积成长长的语句,向艾玛倾诉满心的爱恋。艾玛的心理防线已完全崩溃,不可自拔的陷入了鲁道夫早已设计好了的爱情泥潭里。
与此同时,雍城的一个商人看准了艾玛的心理,他不断的向艾玛推荐从大城市卢昂购来的优质衣料,并慢慢的教她签字赊账购物。艾玛穿着华丽的衣裙,与鲁道夫频频幽会。最后竟要求鲁道夫带她私奔,鲁道夫答应了她。艾玛于是大把花钱,私底下悄悄准备行装。可在约定要走的这一天早晨她收到鲁道夫的信,贵族绅士用优雅的文笔表示了自己的歉意,他不愿将艾玛带到不安定的生活状态里去,他独自远走了。面对如此冷酷的抛弃,巨大的刺激,艾玛病倒了。包法利放弃了医治他人的工作,天天守在太太身边照料,直到她病愈。为了太太的身心痊愈,包法利先生还听从了友人的建议,带艾玛去大城市卢昂听音乐会。谁料在那里他们与雷翁重逢,在雷翁的邀请下,艾玛独自留下准备多听两场音乐会,而雷翁借机向艾玛表达了多年来积存在内心的恋情。
艾玛从此借口学琴,奔走在雍城和鲁昂之间。同时商人向她建议从丈夫那里征得签字权,全权处理帐务。包法利先生为了赢得妻子的欢心,不顾母亲的反对,同意了妻子的要求。 艾玛毫无意识的挥霍着,日积月累的背上了8000埃居的债。债主事先并不通知她,但把她告上了法庭。执达员上门来登记财产,此时她才真正认识到商人让她赊账花钱的险恶用心。为了对丈夫隐瞒真相,她四处奔走借钱。首先逼雷翁借钱帮忙,雷翁轻许诺言而无行动。失望之际想起鲁道夫,便满怀希望地来到他住的城堡。看着鲁道夫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却表示没有钱借她暂渡危机,艾玛又恨又怨。在无力挽回危机的时刻,她选择了死亡。艾玛首先去邻家药店的储藏室里偷吃了砒霜,然后回到家中等待灵魂的归去。包法利先生悲痛欲绝,他不明灾难降临的缘故,只能痛苦的抱怨命运对他的不公。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制作发行
主创公司
上映信息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正面评价
《包法利夫人》以主人公的思想情绪为镜头中心,以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为线索,尤其简化了原著中的环境描写。编导克劳德·夏布洛尔在影片中把市容的描写作为爱玛和雷翁的散步背景来处理,显得既自然简练又与影片节奏协调,突出了叙事性效果,避免了自然主义式的单纯景物描写的无味。影片在叙事节奏和镜头剪辑方面充分体现出编导的深厚功力,画面流畅,结构缜密,丝毫不露改编斧凿的痕迹。包容了原著的全部重点,把一部故事松散的反戏剧化小说拍成了一部舒卷自如、主线突出的上乘艺术片。编导把小说丰富的意蕴纳入一部具有封闭式叙事结构的常规影片中,加强了原著的叙事性和节奏感,同时又保留了原作的现实主义风貌,在运用电影语言进行人物心理描绘方面颇具匠心。
影片忠实于原著,把全部在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情节,用丰富饱满的电影语言予以再现,对爱玛微妙的内心世界作了精微的透视,在影片中掀起若干高潮。例如爱玛第一次参加舞会,观众看到她进入金碧辉煌的贵族府邸,编导把镜头频频集中在爱玛的脸上,展示出一个爱慕荣华富贵的外省乡村女人置身上流社会时内心的极度躁动和沸腾。再如农展会那场戏,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了与原著一致的同步交切镜头:一边是礼炮轰鸣,另一边是鲁道夫正在对爱玛甜言蜜语。画面逐渐推成两人面部的特写,背景慢慢隐退,形成一股洪流。这一连串的组接镜头和背景音响安排极佳,对观众的心理同样产生了难以言状的冲击力,也反映了编导对爱玛沉沦的理解与同情。这组镜头控制全片节奏,对包法利夫人的整个故事转折具有高度的概括力,那些富于象征和隐喻的画面,令人过目难忘。
影片叙述爱玛短暂的悲剧人生之各个阶段,层次清晰、错落有致、环环相扣、顺理成章。编导忠实地表达出主人公爱玛两次偷情的截然不同态度:第一次她是被动接受的,第二次是主动争取的。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准确地把握住爱玛对待人生的前后变化,成功地塑造了这一蜚声环宇的角色。影片前期,爱玛充满着少女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和渴望,她的服饰自然大方,完全符合当时的礼仪和价值观。而后期中,爱玛的眼中燃起了肉欲之火,面部的每个表情都流露出纵欲和放荡,她的服饰也越来越大胆,花样层出不穷。当然服饰的变化也反映出主人公在宣泄着偷情的欢乐和对人生的失意,也为她的自我毁灭埋下伏笔。
编导还在影片中虽然裁剪了许多景物风俗的场面,但他十分注意保持原作血肉丰满的现实主义风貌,力求增强画面的丰富现实感。影片画面的油画风格十分突出,画面的色彩、明暗度处理、线条勾勒和无处不在的透视感,使听众明显感到油画创作的风格。在绘画中,画家必须剔除某些会造成分散注意力的平庸细节,才能突出中心形象,而使作品所表达的世界充满活力与生机,这样才能使中心形象在空间和人们的视觉中变得更加光彩夺目,这同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如出一辙。编导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使影片具有某种超越原著的魅力。整部影片的音乐是古典主义风格,随情节的发展或轻快、或奔放、或激越、或悲凉,无不与画面融为一体,达到了意在画外的效果(《世界电影鉴赏辞典》评)。
负面评价
《包法利夫人》结出的唯一硕果似乎就是捧出了女主角的扮演者伊莎贝尔·于佩尔。可以说,正是小说本身的完美,让改编成了一个难以成功的挑战,即使掌镜者是克劳德·夏布洛尔,也一样无法超越。克劳德·夏布洛尔在影片中采用了大量的旁白,来弥补影像在表现爱玛灵魂深处挣扎方面的不足,但似乎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虽然电影仍有不少可取之处,比如对爱玛之死的场景刻画非常具有表现力,但令人不无遗憾的是,原著笔下的爱玛作为挣扎在浪漫理想与平庸现实间的悲剧女性形象,没有被电影表现出来。原著对爱玛并不以道德标准进行批判,而是在字里行间隐现着对爱玛自由意志与反叛精神的肯定。但影片对爱玛及其丈夫包法利的塑造,让她的婚外情顿失应有的行为动机。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演技也无法拯救《包法利夫人》被拍成了一个难耐婚姻生活无聊而不断出轨的小妇人形象,从而使这个人物丧失了原作中对平庸生活的高度感受。
另外,影片将包法利塑造为一个标准的模范丈夫形象,在外任劳任怨,在家对妻子体贴备至,让原著中对其人格平庸入木三分的刻画丧失殆尽。因此,爱玛的出轨在原著小说中可以理解为她对抗平庸生活的行为,而在电影里仅仅成为了她咎由自取并自食其果的道德污点,这点是电影二度创作失败的地方(《文汇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