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意为“房屋之家”,是德国
魏玛市的 “公立
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
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在两德统一后位于魏玛的设计学院更名为
魏玛包豪斯大学(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包豪斯的
成立标志着
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学校概况
包豪斯原为成立于1919年的“国立魏玛包豪斯学院”的简称,后指以该学院为基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筑、设计学派。首任校长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以及其他成员从建筑必须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观点出发,提出建筑师、艺术家和画家要“面向工艺”,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现代派建筑、设计观点,鼓励形式创新,第一次建立了现代设计教学方法。其教育口号是“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将艺术与手工艺的重点置于各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设计上。包豪斯的设计观点对现代工业设计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由
理想主义走向
现实主义。1933年学院停办,但其设计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20世纪欧、美各国,被誉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包豪斯设计风格
格罗皮乌斯指出,包豪斯不是传播任何艺术风格、体系或教条,而是把现实生活因素引入到设计造型中,努力去探索一种新的理念,一种能发展创新意识的态度。它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艺术、技术、经济与社会的统一:艺术设计师与建筑企业家的统一和设计典型系列化和标准。
包豪斯学派的产生
1919年包豪斯发表第一个宣言,认为所有的艺术应统一在建筑的周围,建立起新型的建筑。它一反传统绘画、雕塑为大教堂服务的做法,主张使绘画、雕塑、建筑各自独立,并趋于小型化和世俗化。同时又主张把建筑、雕塑和绘画结合成一个整体,互相促进。
包豪斯所吸引的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如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等,在任教期间都有创造性的成就。包豪斯建立了手工业、陶器、印刷、织物、装帧、石雕、木雕、玻璃、壁画、金工、舞台美术等各种门类的工作室,由教授和工匠担任教师,招收学员,还第一次开设了基本设计课,参与工业文明的机器生产,使
抽象艺术原则与大量生产设计结合起来。
包豪斯于1925年从
魏玛迁到
德绍市,又转到
柏林。代表作有德绍的包豪斯学院校舍与教师住宅等。1933年4月因纳粹政权的镇压而关闭,格罗皮乌斯等人去美国,莫霍里-纳基在芝加哥创立了“新包豪斯”。包豪斯对现代艺术与建筑、工业技术的结合起了很大作用,并对现代设计产生很大的影响。1955年,在瑞士设计师比尔主持下,在联邦德国
乌尔姆成立“新包豪斯工艺学校”,按
功能主义方式设计现代用品。
历史中的包豪斯
包豪斯的萌芽
包豪斯是20世纪初在德国创办的建筑及产品设计学校。
1914年,格罗皮乌斯接替范·德·维尔德(Henry van de Velde)担任魏玛工艺美术学校校长。1919年3月20日,在
格罗皮乌斯的积极组织和筹划下,魏玛艺术学院和魏玛工艺美术学校合并成一所设计学院,取名“国立魏玛包豪斯”,简称包豪斯。格罗皮乌斯任第一任校长,并亲自设计了校舍。这是一所以建筑为主,包括纺织、陶瓷、金工、玻璃、印刷、舞台美术及壁画等众多专业的设计学校,目的是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使他们成为有能力的手工艺人和具备独立创造性的艺术家,形成一个带动时代潮流的艺术家和手工艺家的合作集体。这些人团结合作,知道怎样设计一座包括结构、装修、装饰和家具等在内的整体上和谐的建筑物。
《包豪斯宣言》是包豪斯成立当天发表的由格罗佩斯亲自拟定的宣言,这一宣言倡导一切艺术家转向实用美术,雕刻和绘画的实用化在于建筑的装饰,建筑是各门艺术的综合,它统一于艺术。它的宗旨是创造一个艺术与技术接轨的教育环境,培养出适合于机械时代理想的现代设计人才,创立一种全新的设计教育模式。
包豪斯在魏玛1919-1925
包豪斯所在的德国魏玛是一个工业非常不发达的小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曾经是
魏玛公国的首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
魏玛共和国的首都。
格罗皮乌斯针对
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峙”的状况,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时期包豪斯在教育上处于摸索时期,学院聘请了一大批欧洲的前卫艺术家任教。每一门课程最初由一位造型导师与一位技术导师共同教授,既传授美术与设计,又传授技艺与方法。其中,造型导师对学生进行形式训练,担任形式内容、绘画、色彩与创造部分的教学;技术导师担任技术、手工艺、材料部分的教学。双轨制教学体系成功地培养了既具备现代艺术造型基础,又掌握机械生产、加工技术的新一代设计师。另外,为贯彻教学体系,学院内设置了供各门课程实习所用的相关工厂,既是课堂,也是车间。这反映出包豪斯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创造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养。
这个时期第一批的三个教员分别是:雕塑家杰哈特·马科斯(
Gerhard Marcks)、画家里昂·费宁格(
Lyonel Feininger)和画家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其中伊顿对包豪斯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设计了一系列新的以训练平面视觉敏感度为中心的“基础课”,成为世界设计教育领域第一个开设基础课程的人。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开设了现代色彩学的课程。1922年的复活节,伊顿被格罗皮乌斯劝说辞职而离开了包豪斯,其位置由
莫霍利-纳吉接替。纳吉从各个方面入手,在包豪斯推进
俄国构成主义的精神,把设计当作是一种社会活动、一个劳动的过程,否定过分的个人表现,强调解决问题、创造能为社会所接受的设计。他从平面设计、绘画、实验电影、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等各个方面宣扬自己的观点,并且身体力行地从事设计和创作,对包豪斯发展方向的改变起到了几乎是决定性的作用。
就在包豪斯的发展呈蒸蒸日上之势时,魏玛地方
右翼势力上台,包豪斯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1925年3月底,包豪斯被迫关闭魏玛的校园,应迪索市政府的邀请,全部迁到德绍,开始了包豪斯的德绍时期。格罗皮乌斯早期的以个人的、
行会式的
浪漫主义色彩为核心的思想也逐渐开始被
理性主义、比较接近科学方式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强调以大
工业生产的设计为主导的中期包豪斯思想所取代。
包豪斯在德绍1925-1932
包豪斯迁到
德绍之后的1926年,在学院的名称后面加上一个副标题——包豪斯设计学院,这是包豪斯第一次明确地把“设计学院”与学院的名称联系在一起,因而其形象和目的性非常鲜明。正是在这个时期,包豪斯总结了过去几年的设计教育实践,进一步充实了师资,教师不再称“导师”,而改称为“教授”,魏玛时代的造型导师与技术导师的双轨体制被完全摒弃,并调整了教学体系,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把课程明确划分为必修基础课、辅助基础课、工艺技术基础课、专门课题、理论课和与建筑专业有关的专门工程课程。当代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影响,所以说包豪斯对世界现代设计教育有着重大的贡献。
包豪斯在
德绍时期进入了成熟阶段,格罗佩斯在此时期设计了新的包豪斯校舍——一个集教室、工作室、工厂、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礼堂、体育馆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建筑群。在设计中,格罗佩斯采用了非常单纯的形式和现代化的材料加工方法,高度强调功能化原则。建筑群高低错落,采用非对称结构,全部采用预制件拼装,玻璃幕墙结构,各功能部分以天桥联系,整个建筑无任何装饰。因此,该建筑堪称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设计的杰作。
此时的包豪斯在平面设计上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面貌和形象。包豪斯具有强烈的
国际主义特点,它综合了当时欧洲现代主义的设计研究成果。其中,
俄国构成主义的影响是明显的,荷兰的
风格派也对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其具有高度理性化、功能化、简单化、减少主义化和几何形式化的特点。在包豪斯整个发展时期,其教员中德绍时期的赫伯特·拜耶(
Herbert Bayer)和魏玛时期的莫霍利-纳吉对其面貌和形象的形成影响最大。
1928年,格罗佩斯离开学院去从事自己的设计事务,拜耶和纳吉也在这个时候离开学院到柏林,包豪斯元气大伤。汉斯·迈耶(Hans Meyer)接替了格罗佩斯的职务成为包豪斯第二任校长。由于他受泛政治化立场的影响,在1930年学院不得不强迫迈耶辞职。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从1930年8月份接任第三任校长,开始包豪斯最困难的阶段,惨淡经营。
1932年9月,德绍政府通知包豪斯关闭。9月30日,
纳粹党人冲进学校,强行关闭了包豪斯。作为包豪斯历史上最重要阶段的德绍时期至此结束。
包豪斯在柏林1932-1933
米斯·凡德洛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于1933年正式上台的纳粹政府,米斯终于回天无力,不得不于该年8月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柏林时期仅有6个月的时间。
在米斯担任校长的最后几年中,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几乎缩小成为一个单纯的建筑设计教育中心。 20世纪30年代末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包豪斯的主要领导人物和大批学生、教员从战火纷飞的欧洲移居到美国,从而把他们在欧洲进行的设计探索及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带到了美国。二战结束后,通过他们的教育和设计实践,以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他们终于把包豪斯的影响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设计风格——
国际主义风格,从而影响到全世界。因此,包豪斯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包豪斯设计探索的延续
1923年,包豪斯第一批学生毕业,其中有6名优秀毕业生成为新型的现代设计教育的青年教师,分别担任基础课和设计课的教学。1937年包豪斯的教师莫霍利-纳吉在
芝加哥筹建了“新包豪斯”,继续弘扬德国时期的包豪斯精神。 “新包豪斯”后来更名为“
芝加哥设计学院”(Institute of Design in Chicago),以后又与
伊利诺理工学院合并,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学院。从此,欧洲设计运动便在美国蓬勃开展,形成高潮。
包豪斯的建校历史虽仅1 4年零3个月,毕业学生不过520余人,但它却奠定了机械设计文化和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坚实基础。格罗皮乌斯和包豪斯的理想“把人作为尺度”、 “平衡的全面发展”在其教育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艺术与技术相统一”、 “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原则来进行”等观点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
理想主义走向
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
浪漫主义。
代表设计师与作品
格罗皮乌斯
格罗皮乌斯于1903年在柏林技术学院学习,1908年担任贝伦斯设计所助手,1911年加入德国工业同盟,1919年任包豪斯校长,并于1928年创办柏林建筑设计事务所,后于1938年任美国
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1948年任
CIAM主席。他的设计贡献在于对早期
功能主义的确立,现代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确立以及现代设计理念的确立。
赫柏特·拜耶
赫柏特·拜耶期从包豪斯毕业并留校任教,在平面设计、摄影、展览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都有非凡的才能。拜耶一直坚持着
功能主义和
构成主义的道路,并发明了一种隐含网格的新构图方式。他在作品中经常运用红、黑色的字体,构图上经常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色块,并采用纵横线的构图方式,画面精细,富于活力。其商业设计工作主要集中在字体设计上,在版面设计上采用非对称方式,习惯采用非常简单的字体,创造了简练的无装饰线字体“拜耶体”,形成了当时在字体设计、平面设计上最为先进的局面。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了著名的“少即是多”的立场和原则,通过教学影响了好几代的现代设计家,奠定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从而改变了世界建筑的面貌。“米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都会的三分之二的天际线”,这句话显示出米斯对现代设计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争议
不可否认,包豪斯所处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历史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由于它过于重视构成主义理论,强调形式的简约,突出功能与材料的表现,忽视了人对产品的心理需求,影响了人与产品之间的情感和谐,机械、呆板、缺乏人情味和历史感,因此受到“
后现代主义”的批评。
二是包豪斯在抨击旧的艺术形式、追求抽象几何形式的同时,也排斥了各民族和地域的历史及文化传统,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风格。
三是包豪斯作为一个设计组织,其人员构成很复杂,是“先锋派”艺术家占了主导地位,“工艺”因素超过“技术”因素,产品设计往往停留在传统产品设计与研究上,而对现代的汽车、家电等相关产品却少有探讨。对工业和传统工艺之间的关系,仍然带有一些乌托邦色彩,对时代技术条件、机械化批量生产的方式和经济概念趋向一种抽象的美学追求,而很少对实际生活需要进行考察。这种状况,使包豪斯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力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在它存在的十几年中,它的许多思想、主张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里,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的发展相传播,才完成其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