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地理异常是指在一定地区,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使地表一些化学元素流失或浓集、缺乏或过剩的现象。以环境背景值为标准,化学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此值为元素浓集,明显低于此值为元素流失。以生物最适营养含量为标准,化学元素含量高于生物最适营养含量的上限(最大允许含量)而引起
生物中毒为元素过剩,低于生物最适营养含量的下限而引起生物患缺乏病为元素缺乏。化学地理异常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特别是
地理环境污染引起的化学地理异常。化学地理异常通常用数理统计和生物反应加以判断。
化学地理异常是在地质、
地貌、
气候、
水文、土壤、
植物、
动物和人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按主导因素可以划分如下化学地理异常的成因类型:
①
蒸发浓缩成因类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蒸发浓缩作用,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与生命有关的一些元素浓集于水土之中,形成元素过剩的化学地理异常。
⑤ 湿润山岳成因类型。降水丰沛、
岩石峋嶙的山岳丘陵,有利于水迁移能力强的元素(如I、F等)的淋溶流失,形成元素缺乏的化学地理异常。
⑥ 沼泽泥炭成因类型。沼泽泥炭发育的地区,水土还原性强,有机物的矿质化作用弱,一些生命元素(I、Cu、Co、F、B、Se)的迁移能力下降,生物有效态含量降低,形成元素缺乏的化学地理异常。
⑧ 高海拔成因类型。高海拔地区(大于3000米)空气稀薄,
氧气含量低。从低海拔地区来的人以及引进的家畜会发生空气缺氧所致的高山不适症和高山病。
发现和评价化学地理异常是
化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化学地理异常对生物生存、人类健康产生有害影响,是农牧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化学地理异常常是表生矿床的重要标志。研究化学地理异常规律,对于寻找表生矿床、保护生态平衡和拟定环境保护决策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