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北京市公办高校
北京交通大学(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位于中国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日制高等教育的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先后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历史沿革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1909年清政府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
北京铁道学院
1917年改组为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
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60年学校被国家确定为重点高校;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北京交通大学
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2010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同年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2012年4月,教育部、铁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4月,由学校独立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教育部认定,成为国家首批认定的14所中心之一;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建成;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开工建设,2024年5月12日校区综合楼主体封顶。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北京交通大学下设22个学院,共有本科专业69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学科实力雄厚,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智慧交通”一流学科领域建设成效显著,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学校在国内外知名的学科排行榜中稳步提升,15个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交通运输工程学科5次排名世界第一;15个学科入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7个学科进入QS世界顶尖学科排名;23个学科入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交通运输工程、系统科学继续蝉联全国第一;8个学科进入ESI前1%,工程学保持ESI前1‰。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工作站1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在职教职工3233人,其中专任教师2039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47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959人)。学校有全职和双聘两院院士共1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各类国家人才计划入选教师76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4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3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国家土建类专业评估,3个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培养项目。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评“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学校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开放课程33门;获评首届全国优质教材主编4本、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1个。
截至2024年5月,本科教学成果奖评选,获评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评选,获评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获评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23年,学校成为首批入选教育部“101”计划试点高校,计算机科学基地获批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软件学院获批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合作交流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截至2024年5月,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美、英、德、法等51个国家的252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在巴西坎皮纳斯建有孔子学院;发起成立可持续交通全球大学联盟,加入国际铁路联盟、国际铁路合作组织和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UIC高速铁路高校联盟牵头单位,不断提升国际铁路领域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牵头成立中美、中俄、中英和中印尼高铁研究中心。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共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5个,其中包括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移动专用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
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6月,近5年期间,学校承担了原“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有关部委的各类科研课题1万余项,科研经费41亿元。在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0103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2749篇。申请专利3135项,获授权专利1624项。根据《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公告》发布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11月,2022年度北京交通大学8项主持成果荣获二等奖,其中自然科学奖3项、科技进步奖5项。此外,学校4项参加成果获奖,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5月,馆藏总量为1791.2万册,其中纸本图书285.5万余册,电子资源1505.8万册,拥有87个数据库平台,近5.2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拥有包括万方、CNKI、维普、SCI、SSCI、EI、Elsevier、Springer、Wiley等中外文数据库。图书馆全面收藏了本校博硕士论文,2003年起收藏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2004年起全面收藏本科生毕业论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原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75年创办,2004年更名。国内统一刊号CN 11-5258/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0291;国际科技期刊代码CODEN BJDXAO。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1996年版中,《北方交通大学学报》被评定为铁路运输类核心期刊;在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20年版、2023年版中,被评定为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2001年9月10日《北方交通大学学报》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自2004年起,《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议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2011—2012年度,2013—2014年度,2015—2016年度,2017—2018年度,2019—2020年度)中,连续五次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定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自1996年起,《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CSCD) 收录,2023年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评定为CSCD核心期刊。
《高速铁路》英文刊
《高速铁路(英文)》(High-speed Railway, HSPR)是一本由北京交通大学主办的交通运输类国际学术期刊。入选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HSPR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担任主编,北京交通大学校长余祖俊教授任执行主编。HSPR以传播新理论、新技术,探讨高速铁路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方针,努力反映高速铁路规划与设计、运营与管理,高速铁路设备及铁路工程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提升中国高速铁路事业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高速铁路技术的发展服务。
《都市快轨交通》
《都市快轨交通》原名是《地铁与轻轨》,2004年更名。创刊于1988年1月1日,当时正值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的一、二期工程(以战备为主、兼顾交通)进行总结,时任国家建委主任指示:“要办内刊,要送给中央以及各大城市有关交通建设部门的领导参阅。”遵照这一指示精神,《地铁与轻轨》创刊,成为本行业第一家专业刊物。由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和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联合主办,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协办,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施仲衡院士亲自担任主编。
学校文化
学校标志
曾用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铁道学院,2003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
学校校徽图案由中英文校名、铁砧、榔锤、链条、齿轮、书本及数字“1896”组成。校徽中的外圈圆形与齿轮圆形为同心圆。校名为毛体“北京交通大学”。英文采用黑体“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学校校旗是长方形旗帜,中间印有校徽、中文校名以及大写英文校名。
精神文化
学校校训为“知行”。校训最早见于1923年北京交大毕业生的纪念册,短短两个字的校训,简洁明了、内涵丰富。百余年来,作为承载着服务社会、建设国家两项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的北京交通大学也始终坚持“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知行统一,以知促行”“学理、应用并行注重”的办学理念。
“知”要“知民族大义、知国家所需”,“行”要“行远自迩”,既脚踏实地,又坚定不移。从“知”到“行”,就是一部北京交通大学拼搏与奋进的历史,就是北京交通大学人前赴后继、爱路报国的历史。它强调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也要求交大师生既追求精深广博的知识,又要时刻知民族大义,心怀国家,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
学校校歌为《北京交通大学校歌》。校歌是由中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于1999年创作的。2005年,对《校歌》进行了修订,将其中“北方交大”换成“北京交大”。
社团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在学生自身发展建设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突出,随着北京交通大学学生社团日益发展壮大,北京交通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应运而生。自2012年成立以来,学生社团联合会坚持在党委领导,团委指导的机制下,以“引领社团文化,管理社团活动,服务社团发展”为宗旨,合理高效地管理和服务近百余家学生兴趣社团。
校区情况
北京交通大学校本部
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园村3号。截至2024年5月,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7.6亿元;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设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此外,还有自动化与智能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20个直属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
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地址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南海新区现代路69号。威海校区下设校区办公室、党群工作部、学生发展与服务部、教学事务部、人力资源部、国有资产管理部、实验中心、计划与财务部、教师发展于全球事务部、后勤服务与保障部、外联与培训部、信息中心、图书馆13个部门。截至2022年6月,威海校区在职人员141人。
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
2023年11月28日上午,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开工建设,校区西区综合服务楼项目主体结构于2024年5月12日封顶。
校园环境
北京交通大学建设有世纪钟、明湖、迎客松等景致。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友情况
北京交通大学校友遍布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许多校友成长为优秀的科学家、一流的工程师和杰出的企业家。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章程.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简介.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8 07:1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