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
经北京市宗教局批准、隶属于北京市佛教协会的一个研究机构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是经北京市宗教局批准、隶属于北京市佛教协会的一个研究机构。该所的成立旨在培养研究佛教义理与现代弘法僧才,挖掘北京特有的京城佛教文化资源,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工作,推动海内外文化交流,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促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
概况
本所创办于2002年,由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传印老和尚担任所长。在所长的领导下,自办所伊始就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办佛教研究生班教育,来自北京佛教寺院和全国各大寺院的有30多位法师和10多位善信在此接受研究生的学习,目前北京佛教协会的工作人员和各大寺院的管理人才、骨干弘法人才基本上是来自研究生班。
后来,研究所又致力在家信众的培养与教育,居士教育分为初阶和中阶两种,现已成功举办有64届,初级46届,中级18届,在此接受系统学习的学员达6000多人,学员遍布社会的各个层面,为社会输送和谐稳定的源泉。在近十年的工作过程中不论是在僧伽教育、信众教育,还是在管理以及办学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同时完善了教室、图书馆、什刹海书院、网络等硬件设施,在教界与学界得到一致的认同、支持与好评。
宗旨
北京佛教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都有着百世不替的辉煌和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对这一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已成为政府与宗教界的共识,北京市佛教协会将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功能,调动整合一切积极因素投入佛教文化的研究和弘扬之中,铸造“北京佛教”这一品牌。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成立旨在挖掘北京特有的京城佛教文化资源,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工作,推动海内外文化交流,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促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
研究
本所直属北京市佛教协会,依托北京广化寺,采取开门办所的方针,充分利用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从事佛教文化的弘扬事业和平共处研究工作,初步拟议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调查:全面摸清北京市现有佛教文化资源,对重点寺院进行个案研究,写出较为详实的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写出北京佛教文化资源总报告,绘制北京佛教文化资源图。
2、专题: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对北京佛教文化除宏观整体的考察外,还要实施分门别类的具体研究,如寺院、人物、佛塔、壁画、音乐、书法等,此外有“历史名人与北京佛教”、“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北京佛教”等专题研究,要突出北京佛教的特色。
3、著述:研究所要突出研究功能,展示研究成果,拟出版《北京佛教》系列研究丛书,建立编委会,聘请知名学者、政府主管官员、热心佛教文化的海内外企业家为编委,有序推出系列成果。
资料库
多方收集北京佛教的新老资料、图片、书信、实物,分类建档,使研究所逐渐成为北京佛教的资料数据库和信息中心,在条件成熟时,将设立“北京佛教网站”。
出版
1、提升研究品味,扩大“北京佛教”知名度,编辑出版一份学术年刊。
2、为广结善缘,向信众弘扬佛教文化,在《广化文库》的基础上,设计印行赠送各类导人向上的书籍。
培训
为提高佛教四众弟子的文化素质,研究所将开设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班,招收北京及各地佛教爱好者,聘请首都学术界和佛教界的知名者、大德法师担任教职。正式学员将颁发国家认可的证书,普通旁听学员颁发北京市佛教协会或广化寺佛学培训班结业证书。
培训部创办缘起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与偏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世俗教育不同,佛陀的一切教法皆为大众服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导大众通过系统地修学,将自身的人格提升到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的境地,用以服务社会,净化社会。
纵观佛教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建立僧团以来,非常重视对社会民众的教化,大众化的佛教修学体系是佛教发展的根本。然而社会大众在修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源,亦是在修学上未能与义理相应所致,有一些是随皈依师或某位老师修学,但因根基不同又缺乏系统引导,切实得到受用者甚少,从而渐失信心,抑或虽因信心坚定而精进不辍,但由于对佛法认识不足,难免产生片面、偏执的现象,学至一定程度便无法提高;还有一些则因无缘得遇善知识或自视甚高而选择自学、自修。但佛法浩瀚,自学而能入其堂奥者极其罕见,或因缺乏方向知难而退,或是大海捞针般盲目摸索,更有甚者,一知半解便狂妄自大,自误误人,反成佛法修学的极大障碍。多数人的修学都处于这两个极端,要么不得要领,要么偏执一端。此外,学教者易落入玄谈,实修者又易流于盲修。好不容易得遇人身,得闻佛法,却因得不到正确引导而蹉跎此生,岂不可惜!
因此,建设一套可供大众依循的佛法修学教育体系,不仅是当今佛教界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也是社会民众亲近佛陀教育的愿望。在我国改革开放后,适逢政治昌明,几代国家领导人皆以团结一切宗教和谐因素来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建设和谐社会。依靠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北京广化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现任住持上怡下学大和尚带领全体僧众的努力下,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以促进和谐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正信的佛教为宗旨,筹备并创办了“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向社会公众义务开设“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培训班”,为在家信众和对佛教感兴趣的人士提供一个系统化的闻思修的生命教育平台,并希望以此带动社会大众为建设和谐北京、实现和谐中国之美好未来贡献广化寺的一份力量。
目前“居士佛学培训班”采用初级班和中级班二级教学制。初级班学制3个月集中在周六分两个班级上课,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以突出佛教的基本思想为教学重点,帮助学员树立基本的佛学理念和佛教信仰;中级班学制4个月集中在周日分两个班级上课,从佛教原教经典入手,以奠定稳固的佛法修学基础为教学目的,帮助学员树立坚定的信心和正念,真实感受佛法带给生命的安详和快乐。每周有近300人次的社会大众,能够在正常开设的四个班次的培训班中修学。
义务公益地举办“居士佛学培训班”即是随顺党和政府号召及社会民众的需求,也是佛教事业和广化寺自身发展所致。欣逢盛世,“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必将顺应新的时节因缘,积极实现上求下化的弘愿。通过居士佛学培训班,推行以人间佛教为载体,使社会大众能够运用佛法的智慧来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兑现自我生命的圆满价值与意义,为创建和谐完美的社会而努力!
培训宗旨
佛学培训班依托于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以促进和谐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正信的佛教为宗旨,为在家学佛信众和对佛教感兴趣的人士提供一个闻思修的平台,传播正知正见的佛法,并对学佛人在修行方法上给予指导。
这里进行的是生命教育——有教无类。不论你的学历高低、年龄大小、贫富贵贱,只要有一颗提升生命品质、兑现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心,就可以在此领纳佛法带给你的殊胜利益。
师资力量
对现代佛教教育而言,一支稳定、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能否实现教学秩序与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目前,“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师资队伍主要由北京佛教协会和北京广化寺常住构成,培训部的授课法师为中国佛学院和地方佛学院毕业的法师,能够基本满足课程教学要求。
现有主要师资情况如下:
传印长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怡学大和尚:北京佛教协会副会长 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北京广化寺方丈
定明法师: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办公室主任 广化寺监院 主讲《禅法入门》
广常法师:广化寺监院 主讲《佛教礼仪》
定悟法师: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在读研究生 主讲《法句经》
然教法师:广化寺知客 主讲《在家律学》
静贤法师: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在读研究生 主讲《佛典选读》
广曙法师:广化寺僧值 主讲《佛教信仰与人生》
慈祥法师:广化寺常住 主讲《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义广法师: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在读研究生 主讲《佛法概论》
传空法师: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在读研究生 主讲《梵呗》
培训内容
佛学培训班,目前设有初级班和中级班。
初级,以培养佛法正信为中心,重点围绕佛教信仰的认识,培养居士学佛者正信佛教,理解因果业报、明了人天善法,并感受佛门礼仪的庄严与重要。希望学人能够以理性来思考佛教信仰,并对佛教信仰的内涵有相对全面的认识;其次是掌握生活中运用的佛教礼仪,并从中感受佛法精神在现实中的展现;另外通过初级课程的学习和师生相互交流,建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学习心理自我反思与调适。
中级,以培养佛法正见为中心,重点学习佛教基础义理与经典原文选读,同时了解在家学佛律仪,在禅法方面作基础的指导与入门解说。冀以建立学员对佛教纲要义理的清晰认识;其次是通过对经典的学习、戒律的学习,逐渐能够把佛法的精神与规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还有基础禅修的训练,从逐次体验生命内涵的过程中了解禅法的特质,化解自我的困顿与迷惑。
课程设置
初级班课程目前设有:《佛教信仰与人生》、《佛教礼仪》、《经典选读》、《传统文化经典选读》、《梵呗》、《宗教政策》。
中级班课程目前设有:《佛法概论》、《法句经》、《在家律学》、《禅法入门》,《佛典选读》。
授课形式
法师主讲、分组讨论、课下答疑等方式。
报名条件
1、爱国爱教,具足正信的在家善信及佛学爱好者。
2、身心健康,无精神病及影响学习的各种病症。
3、中级班报名需初级培训结业或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并具有一定佛学基础。
4、报名时随身携带身份证、学历证书和两张一寸免冠彩照。
报名时间
每天上午9:30——下午16:30
上课时间
初级班:每周六(分上、下午班)
中级班:每周日(分上、下午班)
交流
积极开展海内外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与港澳台地区的佛教文化机构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接触交流,与东亚、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国的佛教文化进行资源共享和合作研究。
咨询
研究所要理论联系实际,开门办所,回报社会,为各阶层提高佛教信息服务。可为电视台、电影厂提高相关图形资料,为有关寺院修复提供资料,为信众提供朝山进香出行参考资料。
主办文化活动
1、主办或协办有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2、举办佛教文化摄影、书画展览活动。
3、举办佛教音乐演奏会、联谊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26 09:48
目录
概述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