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北京化工大学的二级学院。其前身是生物化工专业,成立于1986年,2003年更名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历史沿革
1986年,成立生物化工专业。
1996年,获生物化工硕士点。
1996年,列为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0年,获发酵工程硕士点。
2000年,获二级学科生物化工博士点。
2001年,批准成立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
2001年,成立制药工程专业。
2003年,获得粮食、油脂和蛋白质工程专业硕士点。
2003年12月,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4年,成立北京化工大学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获批生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5年,成立北京化工大学国际软物质研究中心,成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2018年,获得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9年,生物安全学科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创新学科。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
专业名称: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工程
学科建设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
师资力量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人数94人,正、副教授71人,博士生导师2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7人,名老中医工作室1个。
教学建设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门、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2门。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中石化协会一等奖1项,中国化工学会、教学成果鉴定1项。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拥有国家研发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精尖中心1个、北京软物质高精尖中心1个。
国家研发中心:能源生物炼制研发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生物炼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全高精尖中心:生物安全高精尖中心
北京软物质高精尖中心:合成生物学分中心
科研成果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68项,包括“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到款达2.4亿元。发表SCI论文近800篇,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等。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学院院徽中间为“DNA的螺旋结构”图案,象征着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对生命的延续,同时对科学的严谨性。外圈上下分别为学院中英文名称环绕。
不求最大,但求最好,不求全面,但求卓越
社团活动
截至2019年12月,学院组织了茶歇活动、昌平校区组织健步走活动、秋季教职工健步走活动、集体生日同庆祝 小小举措有温度、教工集体生日会、退伍大学生宿舍张贴“军人宿舍光荣牌”等教职工与学生活动。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所获荣誉
2022年4月,荣获2022年北京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