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喜讯到边寨》原为
郑路写地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
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地情景。
《北京喜讯到边寨》以充满激情的旋律,生动勾勒出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场景,汲取了当地群众流传的对歌、对舞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采用
苗族、
彝族的歌舞音调来塑造乐曲的
音乐形象,表达了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乐曲分为七个部分,营造了山寨的小伙子、
姑娘们等欣喜若狂的欢乐所氛和喜气洋洋的心情。
紧接着是两小节强烈的
舞蹈节奏,引出了乐曲的第一主题,热情奔放的曲调,铿锵明快的伴奏,展示出一幅炽热的
群舞场面。
接着又出现了模仿牛角号的持续长音,与前段形成对比,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夹杂着
排鼓和
铃鼓声,仿佛是一群
脚脖上套着一串串小铃铛的姑娘在纵情欢跳。
乐曲由一个过渡性的乐句,引出第三主题,由
弦乐弹奏,并伴以清脆的木鱼和铃鼓声,炽热的情绪不断高涨。
乐曲不断转换调性,情绪逐渐向高潮发展。最后,在鼓乐齐鸣声中,再现了第一主题,热烈的
情绪发展到了顶点,辽阔的号角声中,象征着人们奔向美好的决心。
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1954年后在东北、上海、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演奏员。他创作的
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
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