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俱乐部建于1973年。从19世纪末的“西绅总会”到成为长安街东延长线上的地标建筑,国际俱乐部一路走来,见证了百年中国经历的风雨沧桑,并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声誉在中国乃至世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历史沿革
北京国际俱乐部的历史,是一部与中国外交史相互交织、息息相关的历史。从19世纪末的“西绅总会”到成为长安街东延长线上的地标建筑,国际俱乐部一路走来,见证了百年中国经历的风雨沧桑,并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声誉在中国乃至世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1878年,驻京各国外交人士、工商业者银行家为开展社交和进行娱乐活动,在京联合成立了“西绅总会”(又称为北京球房)。西绅总会位于东交民巷(当时又称“东江米巷”)怡和洋行与德国公使馆之间,占地4,185平方米。1901年3月,德国公使馆以东交民巷台基厂7号5,500平方米新地与“西绅总会”交换,使其规模有所扩大。
不久,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东交民巷被抢劫焚火,大部分建筑化为废墟,而“西绅总会”却幸免于难。然而,1909年,另一场不明原因的大火却使其付之一炬。
八国联军占据东交民巷后,一些国家陆续设立使馆、银行等,建设一个固定的社交娱乐场所也成为当务之急。1911年,“西绅总会”在现东交民巷台基厂7号得以重建,更名为“北京俱乐部”。据记载,建设费用部分来自“庚子赔款”余额,部分来自各国公使馆的集资款。
北京俱乐部早年为英、法、美掌管,后又为日、美掌管,实行“会员制”。会员按月缴纳会费。经营设施有餐厅、酒吧、阅览室、桥牌室、地球、网球、舞厅等。此外,在莲花池设有跑马场,在东单花园设有马球场。当时的会员多为各国的钦差、驻京司令、银行经理等。据档案记载,北京俱乐部在1949年以前共有会员94名,来自19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会员会费、宴会、以及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的营业收入。
1949年10月,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北京俱乐部也开启了新的篇章。1950年11月底,外交部派军代表段伯宇等接管了北京俱乐部,对其进行改组后更名为“国际俱乐部”,明确规定将以服务,特别是对外交人员的服务为其宗旨。
改组后的国际俱乐部除原有建筑翻修、扩建,设备更新外,还增加了文体项目。文娱活动有电影、舞会、音乐会、杂技及京剧表演。体育运动方面则增添了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等。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邓颖超、贺龙等中国高级领导人经常前来参加活动。为更有利地配合外交工作,国际俱乐部1951年开始经营管理北戴河外交人员休养所,并分别于1962年和1964年建立十三陵服务站和八达岭服务站,专门接待和服务驻华外交人员、常驻记者和政界人士,得到了各国外交使节的高度评价
在管理制度上,国际俱乐部依然沿用原北京俱乐部的“会员制”。除对原有会员进行清理调整外,又增加了许多新会员,包括各国驻华外交官和中央政府的官员,如周恩来、李克农、张闻天、韩叙等。据资料统计,当时国际俱乐部的会员共有289人。“会员制”一直延续到“文革”初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迅猛发展,驻京外交使团日益增多。国际俱乐部的原有设施已远不能满足外事服务的需要。因此,有关部门对国际俱乐部进行了重建。1973年1月,新建俱乐部落成,地址位于北京市建国门外大街21号,全部建筑面积为15,0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为47,000平方米。这样一个规模的建筑和设施,在当时的北京绝无仅有。
新建俱乐部设施齐全,包括室内网球馆、室外网球馆、室外游泳池、乒乓球室、台球室、电影厅、舞厅、中餐厅、西餐厅,大小宴会厅等。周恩来总理曾称赞西餐厨师做的法式菜“很地道”,并特在此设宴接待外宾。二层的仙鹤厅,在新外交部建成以前,一直是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地点。
周恩来总理对国际俱乐部的成长尤为关心,他曾两次前来参加活动,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听取俱乐部负责人的汇报。其他中国高级领导任如邓小平、李先念、邓颖超、万里等也都在俱乐部举行或参加过活动。万里、胡启立、廖承志等同志更是俱乐部的常客。
前来参加各种活动的外国高级领导人、著名友好人士、企业家也不乏其人,如日本的田中角荣首相、大平正方首相、松下幸之助、西园寺公一,美国的布什总统、基辛格、澳大利亚总理霍克等。
除开展自身业务外,国际俱乐部还为中国驻外使馆及外国驻华使馆输送了大批厨师、服务员、理发员,为外交部代培了大量出国后勤人员。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驻京使团及外交人员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中国政府和外交部在京共接待来访的外国代表团和外国来宾约2,800人次。显然,国际俱乐部的现有设施已无法满足需求。1984年7月,国务院批准中外合资扩建国际俱乐部,成立“北京国际俱乐部有限公司”。至此,北京国际俱乐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合资后,俱乐部开始了新一轮的改扩建,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要。既有建筑除保留宴会厅和室内网球场之外,其他设施被改为商业用房,面向市场开展租赁业务,诺基亚、柯达、美联社等知名公司、机构成为首批入驻俱乐部的商户。在当时写字楼市场发展水平较低的北京,俱乐部可谓一枝独秀,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出租率和租金水平。
经营理念
北京国际俱乐部的百年历史,是与时代共沉浮的历史,也是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今天的国际俱乐部形成了酒店、写字楼、公寓、康乐多位一体的成熟的经营模式。展望未来,国际俱乐部将会继续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将品牌发扬光大,谱写外交服务的新篇章。
庭院式办公楼
庭院式办公楼又称“北京国际俱乐部南楼”,建于1973年,主体为复古式两层建筑,天花板至地面的高度为3.8米,因此较之现代新建写字楼显得更加宽敞舒适。楼体周围有绿植围绕,环境安静优雅,亭台楼阁与卵石小路穿插其中,小巧精致,相映生辉。二层的仙鹤厅在外交部新址建成前一直是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地点。该楼于2007年被北京市规委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