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1988年4月,第一任主任为费孝通教授,第二任主任为潘乃谷教授。2000年1月,重新组建为“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前者仍然保留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编制,后者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社会学基地,主任邱泽奇教授,副主任刘世定教授、马戎教授。
概况
中心下设城乡社会发展研究室、社会学理论研究室、社会学方法研究室、人类学研究室、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图书资料室等。
学术委员会成员为:邱泽奇教授、刘世定教授、马戎教授、李强教授、李培林研究员、李汉林研究员、李路路教授、杨圣敏教授、李友梅教授。
截止到2014年6月专职研究人员14人,其中教授7人;兼职研究人员13人,其中教授6人。
研究方向
中国社会运行机制与发展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学术地位、作用和意义:
中国社会运行机制与发展研究是中国社会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以来,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为背景,以现实问题为核心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传统上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接续了中国社会学家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的对农村社会的调查和研究;就理论而言,它和形成于西方社会科学界的发展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新制度理论等有密切的联系。不过,有不少问题是中国学者的早期研究和西方的现有理论中未曾或很少涉及的。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学术地位、作用和意义:
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是社会学学科得以确立的核心内容。一门科学学科,也就是对一系列概念、理论命题和预设条件以及研究方法的系统集成。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性,标志着学科的成熟程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潜力,标志着学科的发展潜力。因此,加强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心”在社会学理论研究方面的特色是,强调理论和中国社会现实研究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对话。这种有机联系和对话,不是笼统地判定某个理论适合于或不适合于中国社会,也不是现成理论的中国资料注释,而是深入探讨理论命题存在的条件,并通过对现实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的研究,来深化对理论命题和条件的认识,从而推进理论的进展。
社会人类学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学术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以对中国社会的研究为基础,探讨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核心分支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探索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结合之学术道路。
社会(文化)人类学在国外各主要国家,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国际学术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自从将人类学列入社会学的二级学科之后,社会(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密切合作,在汉人社区及文化研究、少数民族发展研究等领域,已经做出了很多研究,有了较为深厚的学术积累。
社会(文化)人类学以世界各地的社区、地域和族群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深入实地的研究方法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社会及文化的变迁和各种相关的基本问题,对于各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国家和地方社会的关系,跨文化的沟通和对话,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与冲突,促进国计民生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和应用价值。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简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29 11:43
目录
概述
概况
研究方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