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
发展历程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学校还没有校徽和旌旗。1917年,蔡元培出面请
鲁迅设计北京大学校徽。8月7日,鲁迅完成北京大学校徽图案的设计工作。
鲁迅将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即被北京大学采用,一直延续到1949年,后又因历史原因长期弃用,20世纪80年代又重新使用。
20世纪80年代,在鲁迅设计的标志的基础上,北京大学标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北京大学教师在标识外圈增加了英文校名和建校时间的装饰环,此时,北京大学标识出现了蓝、红、黄等不同颜色,以及差别细微的不同版式。
2006年5月,北大正式启动了“视觉形象建设工程”。2007年6月13日,
北京大学发布《
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正式推出修改后的北京大学校徽标志。北大对北京大学校徽图案在
国家商标局进行了商标注册,北京大学对其享有商标专用权。
设计要素
北京大学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
瓦当形象,“北大”两个
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
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
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徽章用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笔画安排均匀合理,排列整齐统一,线条流畅规整,整个造型结构紧凑、明快有力、蕴含丰富、简洁大气。
设计理念
对北大校徽意义的解释,大概有三说:一是“三人成众”,二是“民族脊梁”,三是“师生关系”。
校徽上“北大”二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形,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有如一个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意象。
鲁迅用“北大”两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希望北大学生成为国家民族复兴的脊梁。
校徽由篆文‘北大’二字组成三个人形,‘大’字可作为老师的象征,弯着两腿,吃力然而坚定地支撑着肩膀上的两个学生。
北京大学校徽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透出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凝聚了鲁迅对北京大学的希望,对青年人的生命自由发展的希望。“北大”两个字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京大学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北京大学校徽以古色古香的篆书字体构成校徽图案,透出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展现出中国第一学府的深厚底蕴,以及对传统中华文明的敬仰。校徽用“哭脸”时刻提醒着所有北京大学学子,作为一个生长在苦难深重的国家中的知识分子,永远不要失去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五四”前夜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进行肯定与张扬的表现。以大气、简洁的形式诠释着北京大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使用原则
(参考资料:)
完善过程
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制作上还是应用上,北京大学校徽都缺乏统一的规范。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北大于2006年5月正式启动了“视觉形象建设工程”。一年多来,以“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为原则,根据“便于识别、便于传播、便于制作”的设计原理,北大对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标识进行了梳理,并确定以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作为北大标志的核心元素,进行了丰富、修正和规范。
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学发布《
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正式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标识。修改后的北大标志是在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图案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而来。北大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红色为标准色,并将其命名为“
北大红”。
2014年9月3日,《
北京大学章程》正式核准发布,第八章的《标识和校庆日》对北京大学校徽作了如下规范:
第四十九条 学校徽志为双圆套形,徽志中心“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上下排列、左右对称;外环上方是大写“PEKING UNIVERSITY”,下方是“1898”字样。学校标准色为
北大红。
文化特色
1930年,北京大学印发《国立北京大学毕业同学录》,封面上以压凹印制的技术印有北京大学校徽,内页所印校旗上也有北京大学校徽。1931年印行《北大二十年级同学录》,1935年印行的《国立北京大学一览》和1936年印行《国立北京大学毕业同学录》中所印校旗图样之上印有北京大学校徽。
2020年9月20日上午,北京大学2020年开学典礼在五四体育场举行。在嘉宾、老师们的共同见证下,新生集体佩戴北大校徽,与北京大学真正血脉相连。
2021年9月10日上午,北京大学2021年开学典礼举行,在老师们的见证下,新生全体起立,集体佩戴校徽。
社会评价
北京大学上面的篆体“北大”两字,第一次把中国书法用于校徽设计。此后有不少大学也在校徽中使用篆书字体,书法成为了校徽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
中国知识产权报)
一流大学,应有一流的校徽。在所看过的中外大学校徽中,我对北大校徽最为赞赏。(
罗海鸥)
设计者
鲁迅(1881~1936年),北京大学校徽设计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