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北京市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是隶属于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为财政补助(全额拨款)正局级事业单位;社科院前身是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8月;1986年1月,更名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历史沿革
1978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成立,下设四个研究室:哲学、经济、历史、文艺理论研究室;三个职能部门:办公室、科研组织处、人事处;一个科研辅助部门:图书资料室。此期间,成立了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与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合署办公。
1980年至1981年,增设社会学、法学、国际问题研究室。
1982年,增设城市问题研究室,《城市问题》杂志创刊。
1983年,增设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室。
198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改名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下设八个研究所: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城市问题、国际问题研究所;八个行政、科研辅助部门:办公室、科研组织处、人事处、行政处、机关党委、编辑部、图书资料室、智力开发部;《北京社会科学》杂志创刊。此期间,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单独成立党组,逐步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分离。
1987年,增设情报研究所。
1991年,增设满学研究所。
1993年,情报研究所更名为管理研究所。
2006年,增设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
1987年至2007年,工会、计划财务处、老干部处、保卫处、外事办公室、纪检监察处相继成立。
2024年3月23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5年10月底,社科院拥有在职人员234人,离退休190人;科研人员184人,占在职人员79%,其中博士120人,硕士研究生46人,博士后13人;研究员25人,副研究员74人,中级职称64人;正处20人,副处29人。先后有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被授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3人入选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4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入选北京市“四个一批”理论人才。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孙冬虎、赵弘等
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尹钧科等
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李建盛、赵志强、杨奎等
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李建盛等
北京市“四个一批”理论人才:郭万超等
科研机构
据2018年8月北京社科院官网显示,社科院有14个研究所(中心)、2个民营研究院所及12个研究基地(中心)。
院研究所(中心):文化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城市研究所、外国研究所、满学研究所、管理研究所、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法学研究所/法治研究中心、市情调查研究中心、传媒研究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院研究基地(中心):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北京市社区研究基地、北京城市管理研究基地、北京市区域经济研究基地、北京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学研究中心(名单不全)
设施资源
截至1991年初,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共收藏近15万图书和近1500种期刊。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18年8月北京社科院官网显示,社科院共完成学术专著一千余部,论文一万余篇,研究报告千余份,以及大量的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其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奖励的成果167项,10卷本《北京通史》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北京历史地图集》获全国测绘系统优秀图书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
北京市社科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组织40余位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对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专题研究,形成了《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2)——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这项综合成果。
学术期刊
《北京社会科学》内容涵括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注重对中国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讨;2012年成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5年进入武汉大学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刊行列,被新闻出版局列为2015年度国家“百强学术期刊”北京市5本优秀推荐期刊;《北京社会科学》曾经获得很多荣誉,如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6年获得“北京市优秀出版物奖”,2007年和2008年连续被评为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
《城市问题》设有“本刊特稿”、“城市建设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城市管理”、“城市瞭望”等栏目;为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中国市长协会推荐期刊、北京市优秀出版物(优秀期刊)、北京市优秀学术期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
人才培养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10年8月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
截至2017年4月,共计进站47人,在站14人,出站33人,留院29人,4人被作为高端人才推荐到其他单位工作。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院徽外围为中英文对照的院名,中心图案是由“社”字开头字母S抽象、艺术化形成的图案。
精神文化
办院方针:决策智囊、学术高地、社会智库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院况简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历史回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17-12-07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3 10:3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