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北京玉雕),流传于
北京市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元代是北京玉雕的发端期。元代西征的过程中掳掠了很多工匠,他们的到来奠定了元代北方手工业的基础。元灭宋之后,又控制了中原与南方的手工业,扩充了元代的手工业规模。至元世祖
忽必烈建大都于燕京,燕京及其周边腹地成为手工业的中心和官营手工业中心。从元代建大都起,北京逐渐成为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为了满足内外交往及王公贵族的需要,中国玉器之精华集于北京,加上美玉良师、能工巧匠荟萃北京,北京治玉业进入发展时期。从工艺上来讲,元代北京玉雕形制巨大、豪放,如
渎山大玉海。其做工甚至有些“渐趋粗犷,不拘小节”的发展趋势。
明代市镇经济繁荣,手工业获得了发展。治玉业作为明代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产生了许多新变化。
宋应星在《
天工开物》中将玉器工艺归入“珠宝”类,作为手工业行当之一,详细记载了其原料来源、开采、运输以及琢制的方法等,表明治玉业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朝廷规定随进贡之玉而来的额外玉石可以公开买卖,因而每年有较多玉石流通到民间市场。虽然明代对用玉礼制有严格的规定,规定庶人冠服不准用玉,但是当时有财力的富豪及文人都占有数目相当的玉器。
清代的工艺美术与明代相似,都与市场有关系。萌发于明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清代缓慢发展,随之而出现的民主进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维护封建集权统治的程朱理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代的治玉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顺治到康熙为恢复和发展期;雍正到嘉庆为鼎盛期;道光到宣统,手工艺品出现外流趋势,治玉业陷入衰败期。在清代,南北方的治玉技巧有了较好的融会贯通,使得清代玉雕工艺达到了高峰。
1911年以后,北京民间玉雕业日渐兴旺,出现了潘秉衡、刘德盈、何荣、王树森等艺匠,将北京玉雕带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玉雕行业发展迅速,一度达到几千人的规模,这一时期制成的四件翡翠国宝《岱岳奇观》《含香聚瑞》《四海欢腾》《群芳揽胜》精工细作,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文革时期,北京玉雕传统题材被禁,改为创新和现代题材。文革中后期恢复了传统玉雕。
1992年,北京玉器厂成为合资企业之后,高品质的原材料有了保证并且面向艺术品市场。此后,中国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北京玉雕工艺被继续传承。
文化特征
北京玉雕质地坚硬、晶莹细腻、色彩绚丽。常见的玉雕材料有:白玉、碧玉、青玉、红玛瑙、白玛瑙、缠枝玛瑙、水晶、紫晶、绿松石、芙蓉石等。玉雕工艺品,不仅色润形美,而且能保存千年万载。
北京玉雕技艺源远流长,雕刻师能利用玉石的自然形状、色泽、质地、纹理和透明度,创作出许多巧夺天工、妙趣天成的作品。例如,1957年创作的《翡翠三秋瓶》是“巧色技艺”的典型作品,黄色的瓜叶上点缀着深绿色的蝈蝈,淡青的瓶体缠绕着绿色的秋瓜和瓜蔓。它象征着“春华秋实”,给人以金色秋天的感觉。
北京玉雕品类繁多,主要有挂件、把件、摆件、器皿山子。大件有古今人物,还有带故事情节的群像,以及建筑物、山水、花鸟虫鱼、瓶炉熏鼎、仿古器皿等;小件有耳环、戒指、手镯、玉佩、别针等装饰品。
北京玉雕讲究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巧用俏色,以具有特色的“金镶玉”技艺和薄胎“水上漂”技艺等。其风格形成于元代,后世受南作玉雕影响,服务于宫廷皇家。所以玉雕风格基本融合南北玉作之美,集两家之长,以大气磅礴、浑然天成的风格为主。
制作工序
北京玉雕的选料以和田玉为主,如新疆和田玉、俄罗斯和田玉和青海和田玉。这些玉石结构质密,易雕刻,可以较好地表现细节。大型器皿和小件挂件都可以较好地雕刻。还有一部分是翡翠,品相好的基本都会做成挂件一类。具体的玉石都适应于不同的题材,即因材施艺。
北京玉雕工具有钻头、牙机、啰机和横机等。横机马力足、转速快,用于切料、开料。啰机用于修改大的外形。牙机很小,是以前修牙的机器,用于雕琢细节。
北京玉雕制作的工序较为复杂,一件玉雕作品的制作大致要经过审玉——设形——治形——传神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将景与情逐渐融合的创造意境的过程。北京玉雕技艺主要包括相料、清料、开料、设计、磨活、抛光等多个环节
题材作品
主要题材
题材方面,北京玉雕过去皇家用玉有很多定式,如吉祥纹样、地位象征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玉雕的题材虽然仍然以祥瑞文化为主,但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增加了一些当代的题材和重构的吉祥主题,比如很多仿古纹的雕件,就是重构的商周或者汉代的纹饰。
代表作品
现代北京玉雕作品中,在北京工艺美术馆收藏的《
岱岳奇观》《
含香聚瑞》《四海欢腾》《
群芳揽胜》四件翡翠玉雕,因在选材用料、设计构思、形象寓意、表现手法及雕琢工艺等方面,都各有独到之处,具备了高、精尖的综合水平,被称为“四大国宝”。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北京玉雕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玉器作为妇女的装饰品。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历代繁衍,逐渐形成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的玉雕艺术,北京玉雕是原宫廷玉雕工艺的继承和发扬。
传承状况
北京玉雕工艺复杂辛苦,需要很长的时间学习基本功,面对玉雕行业的高要求,能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学习和传承玉雕技艺的人并不多,传承人少。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资金短缺、人才断档,北京玉雕的特色品种和技艺不断流失,抢救保护刻不容缓。
传承人物
宋世义,男,1942年12月出生,2009年5月被评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玉雕(北京玉雕),申报地区:北京市玉器厂。
李博生,男,汉族,1941年10月出生, 2012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玉雕(北京玉雕),申报地区:北京市玉器厂。
柳朝国,男,汉族,1945年3月出生, 2012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玉雕(北京玉雕),申报地区:北京市玉器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北京市玉器厂有限责任公司获得“玉雕(北京玉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玉雕(北京玉雕)》项目评估合格,北京市玉器厂有限责任公司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80年,北京玉雕作品《翡翠三秋瓶》获全国玉雕行业评比“花卉产品”第一名。
1982年,北京玉雕作品《翡翠秋声佳色花卉链瓶》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
1985年,北京玉雕作品《翡翠硕果瓶》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1990年,北京玉雕作品《翡翠群芳揽胜花篮》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珍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