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是北京理工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1940年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机械工程科发展而成。
2002年,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校附属工厂合并为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2009年,由“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更名为“机械与车辆学院”。
2009年以来,撤销原交通工程系,将机械制造自动化系、工业工程系合并组建制造工程系,将原热能与动力工程系更名为现能源与动力系。
2012年,设立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实验与创新中心系级单位。
2014年,暂停交通运输学科专业招生。2016年国际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被评定为整体“亚洲一流水平”。
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为A类学科(全国并列第5)。
2018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19年获批“光机电微纳制造科学与技术”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机械工程进入USNews排名世界前50强。
2019年,学院下设车辆工程系、能源与动力系、制造工程系、机电科学基础部、工程训练中心、机电基础实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办公室7个系级单位,系、部下设18个研究所。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2月,学院设有3个系,开办6个本科专业。
系:车辆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制造工程系
本科专业:车辆工程、机械工程、装甲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院有教师302人,其中,教授92人,副教授133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40人次,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36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8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工程训练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4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有国家级精品课8门、国家级精品在线慕课3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0本,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教育部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省部级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校级国际联合实验室10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2022年,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2019~2023年,学院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承担各类国家及北京市级教改项目9项,教育部、北京市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各1项。
截至2022年,研究生在NATURE、CELL旗下子刊发表长文13篇,ESI高被引58篇,获北京市、全国一级学会优博37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4篇。2019~2013年,学院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一等奖170项、二等奖156项、三等奖116项。2018年,获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2020年,翼昇节能赛车获全国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冠军。2022年,无人赛车获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唯一五冠王。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院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类新兴交叉重点学科;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5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领域;另在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机械工程为A类学科(全国第5)、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B+学科(全国并列第9)。2022年,ESI工程学科排名全球第36名,USNews机械工程学科排名全球第29名。2023年,机械工程学科(含动力)QS世界排名第98位。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学院建有国家级科研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科研重点实验室8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学院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基础研究项目、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杰青/仪器专项/优青项目等70余项。2022年,科研总经费突破5.7亿元,教师系列人均到校科研经费220万/年。牵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50余项。2019~2023年,总计获授权国家或国防发明专利1370项(含国际专利16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20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900余篇。
所获荣誉
2021年5月,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党委入选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拟表彰对象名单。
2021年6月17日,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党委被中共北京市委表彰为“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2022年4月,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电动车辆第三团支部入选“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表彰对象名单。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