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58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自动化专业筹备组开始组建。由于组建当时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没有单独的“自动化”专业,筹备组从中选择了相近的专业名称“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简称工企专业。
1959年7月,工企专业在机械系内正式设立。同时在机械系电工教研室内组建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教学小组,简称工企教学小组,承担专业教学工作。
1963年1月,工企教学小组从电工教研室分离,成立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教研室,仍隶属于机械系。
1972年,采矿系矿山机电教研室的矿山电气化部分教师和实验员并入工企教研室,工企专业同时更名为“冶金企业及矿山自动化”。
1972年7月,北京钢铁学院决定增设“冶金自动化仪表”和“电子计算机应用”专业。为此组建了冶金自动化仪表教研组和电子计算机应用教研组,隶属于工企教研室。
1975年11月17日,北京钢铁学院召开自动化系成立大会。工企专业和工企教研室成为包括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冶金自动化仪表、电子计算机应用三个专业的大系。
1975年11月17日,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中国共产党自动化系总支部委员会。
1976年3月12日,成立自动化系革命委员会。
1976年7月,自动化系成立了三个专业组,即工企专业组、仪表专业组、计算机专业组,相应的领导机构称为专业领导小组,并设置电工实验室,服务于三个专业组的教学。
1976年7月,成立自动化工厂。
1977年9月,成立基础教研室,后更名为电路及电子教研室。
1978年,自动化系革命委员会撤销;同年8月,新的自动化系行政班子建立,各专业组亦同时撤销并恢复教研室。
1979年,学校成立计算中心,隶属于自动化系。
1980年3月,自动化工厂归属学校实验工厂,更名为自动化车间。
1981年2月,学校基础部电工教研室与自动化系电工实验室合并组成电工教研室,隶属于自动化系。
1982年,工企教研室发展为自动控制教研室和电气传动教研室。
1983年8月19日,经冶金工业部批准成立自动控制研究所,隶属于自动化系。研究所下设机器人研究室、相关仪研究室、系统仿真研究室。
1983年,计算机教研室发展为软件教研室和微型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1986年1月,软件教研室、微型计算机应用教研室和计算中心划出自动化系,组建计算机系;同年,自动控制研究所的机器人研究室与学校实验工厂自动化车间合并,成立机器人研究所,隶属于自动化系
1987年,成立计算机室。
1988年,自动控制研究所的系统仿真研究室发展为过程控制研究室和系统仿真研究室,相关仪研究室更名为故障诊断研究室。
1991年,电工教研室与电路及电子教研室合并,成立新的电工教研室。
1991年,在自动控制研究所内成立交流调速研究室,故障诊断研究室合并到过程控制研究室。
1991年,机器人研究所归属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工业园。
1992年,成立电子实习基地。
1993年9月14日,由自动化系和机器人研究所合并成立“自动化信息工程学院”。
1994年,仪表教研室更名为检测技术及仪器仪表教研室,自动控制教研室与电气传动教研室合并成立工业自动化教研室;6月,高庆狮院士牵头成立智能、语言和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同年,成立网络中心,隶属于自动化信息工程学院。
1995年1月6日,成立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心,隶属于自动化信息工程学院。
1996年9月,冶金工业部人事教育司批准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信息工程学院与计算机系合并,成立“信息工程学院”;10月22日,信息工程学院正式宣告成立,学院下设三个系、五个研究所、三个中心、一个实习基地和一个公司。
1997年,成立电子信息工程系。
1999年,检测技术及仪器仪表系更名为测控技术与仪器系。
2000年,将电子实习基地、各系专业实验室和计算机与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合并成立实验教学中心。
2004年11月,成立通信工程系。
2005年,成立信息基础科学系。
2006年11月,网络中心归属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2008年,获批建设钢铁流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8年7月18日,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0年底,北京科技大学决定在信息工程学院的基础上,分别组建自动化学院和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2011年1月12日,学校召开了自动化学院和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成立大会;5月,学院对各系、中心进行整合并更名,设立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仪器科学与技术系、电工电子技术系、实验教学中心。
2012年6月18日,成立导航与控制研究所。
2013年4月,成立智能科学与技术系。
2013年6月,获批成立北京市工业波谱成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4年11月,实验教学中心的电工实验室归属学校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
2017年2月,钢铁流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名为工业过程知识自动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8年7月,由自动化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联合组建人工智能研究院。
2019年,学院60年院庆。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5个教学机构、3个本科专业。
教学机构: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仪器科学与技术系、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电工电子技术系
本科专业: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人工智能
师资力量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13人,教师89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26人,副教授4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
学科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1个。
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2018年软科排名全国第24位。
教学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1个、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国家特色专业:自动化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工智能
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术科研
科研机构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所3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过程知识自动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工业波谱成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所:自动控制研究所、新能源汽车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
科研成果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60年来,学院共承接了千余项国家科研课题和横向项目,其中国家重大项目和百万以上横向项目数十项,科研经费达数亿元;国家级科技获奖及表彰6项、省部级科技奖6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数千篇,其中被国际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SCI、EI、ISTP(CPCI)收录的论文达千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千余项,出版学术著作近百部。
合作交流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
英国邓迪大学、法国图尔工程师学院、
美国罗德岛大学、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等学校开展交流合作。
截至2019年10月,自2011年以来,学院先后派出近200名本科生、50名研究生,前往中国国外高校进行交换生学习和联合培养。数百名学生参加了在中国国外高校举办的学术会议。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院徽的图案由一个电机构成。
社团文化
截至2019年10月,学院开展新生论坛、新生成长对话课、学业辅导、学风建设月等活动。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