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是以培养
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
普通高等院校。学院位于朝阳区垡头小区,毗邻
北京欢乐谷,占地面积约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6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3700余人。2018年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将改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健康与环境学院。
历史沿革
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创建于1978年12月。校名为
北京化工学院第一分院,校址位于
什刹海湖畔。当年招收575名学生。
1983年底,市委、市政府对大学分校进行调整,学院更名为北京化工学院分院。
1985年5月,学院加入北京联合大学,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1992年4月27日,学院新址在
朝阳区垡头小区奠基。
2002年6月15日,学院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北京市委副书记
龙新民、市教委主任
耿学超、市教工委副书记
夏强等有关领导到会祝贺。
2008年11月24日,
北京市化工学校整体并入学院,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
2018年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将改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健康与环境学院。
学校简介
北京联合大学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建校40多年来,学校实施“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战略,不断推进内涵式发展,已经建设成为一所经、法、教、文、史、理、工、医、管、艺10个学科相互支撑,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北京市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也是北京市最大的市属综合性大学。
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另有地处北京城区核心区域的分校区11个。在这里,你不仅能够领略奥林匹克中心的宏伟与壮观,感受学院路学术氛围的严谨与浓厚,还能领略CBD 金融中心的繁荣与忙碌,感受皇城根儿老北京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博大。
学校设应用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商务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智慧城市学院、机器人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管理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应用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14个学院。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0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十大学科门类。12个本科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本科专业获批为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20个本科专业进入全国排名前20%(RCCSE)。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4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教材9种、“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15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市级教学成果奖64项;6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学校拥有北京学和工商管理两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中国史、地理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设计学、政治学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拥有金融、法律、教育、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交通运输、中医、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国际商务、电子信息、土木水利、艺术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领域,面向视障生源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填补了国内高等特殊教育空白。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22000余人,作为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理事单位和成员校,我校学生能够跨校际选修其他成员校涉及文学、艺术、体育、医学、自然科学等11个学科领域的优质课程,辅修其他成员校类别丰富的专业并获得辅修证书,享用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领略不同的校园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积极搭建学科竞赛和学生科技活动的实践平台,构建院、校、市、国家四层次学科竞赛体系。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系列赛等知名竞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作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学校依托校级综合孵化园和4个校级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团队指导和实践活动,并荣获“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22年北京市“京彩大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有4支团队获得“百强创业团队”称号;学校荣获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并纳入全国首批“示范基地”建设单位;2011 届毕业生韩磊作为全国唯一大学生创业代表2014 年到中南海参加座谈会,与李克强总理面对面谈创业。学校先后为国家和北京市培养了二十余万名优秀人才,活跃在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各行各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保持在北京市属本科高校前列。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共2600余名,专任教师1551名,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36人、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行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等16人,在聘特聘教授1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9人,长城学者9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入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3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2人,北京市优秀人才27人,北京市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1人,入选朝阳人才凤凰计划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等整体结构较为合理, 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适应首都“四个中心”定位,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把握改革和发展契机,大力提升服务北京的能力和贡献度。学校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5个,院士科研工作站2个,设有人居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49个。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0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项、“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及劳动者知识技能转换应对研究”“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史述论(1921-2021)”2个项目为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获批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2017年、2019年入选首批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教师获批专利408项。《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连续四届被遴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多次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旅游学刊》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收录,是旅游类学术期刊中唯一入选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学术期刊,并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我校教师和研究团队先后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至十六届哲社奖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奖的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学校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亚洲、欧洲、美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余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获教育部批准,与俄罗斯交通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联合大学俄交大联合交通学院”,与多所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2”“3+1”项目、在校生交流项目、硕士学位项目,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举办孔子学院,与黑山下戈里察大学合作举办独立旅游特色孔子课堂。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东欧合作、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主办“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院校联盟年会等重要会议。学校积极引进国外合作院校先进教育资源和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做法,实施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本土化有效融合,并通过聘请外国教学专家、本土优秀双语教师开展双语、全英语教学及非通用语种教学,让学生在校内即可接受到先进的国际化教育。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结合学科布局及综合性大学特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探索围绕北京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城市文化感知与文化传承、人居环境与膳食营养服务体系等全方位领域中的实践应用问题,形成“智慧北京”“人文北京”“健康北京”三个学科集群,促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内涵式发展和核心能力提升,培养适应国家,特别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把学校全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由南北两院组成,南院占地面积46066平方米,由教学楼、实验楼、中试实训基地、食堂及多功能厅、学生公寓等建筑群组成;北院占地28803平方米,由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学生宿舍等建筑组成。市教委支持建设的中试实训基地、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各种大型实验仪器设备以及覆盖全院的校园网络,为学生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学院图书馆藏有国际权威期刊《
化学文摘》等精品图书,实现采、编、流、查询等自动化管理。
学院以工科为主,工科、管理、艺术相结合,以
生物化工学科为重点,以生物新医药支柱产业为依托,与企业管理和应用艺术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现有
制药工程研究所、
生物工程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和测控技术研究所四个研究所。学院坚持产、学、研结合办学,着眼于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和效益的生物医药行业,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和专业布局,先后与北京医药总公司、燕山石化总公司、北京莱恩斯涂料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大力发展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专业,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生物、化工及制药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拓宽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为首都现代化建设一线培养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生物化学工程学院面向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健康北京”“和谐宜居之都”的城市建设目标,聚焦京津冀大健康和环境产业,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学生个性化培养为特色,培养适应新时代健康和环境领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500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建院以来,学院已为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万六千余名毕业生,他们大多已逐步成长为业内骨干。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41人,博士19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学院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02年我院外语教研室荣获
北京市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我院人文社科部被市教工委、市教委评为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我院生物医药系赵玉娥教授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信息与控制工程系杭和平副教授被评为2008年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学院致力于教师特色发展的教授团队建设,积极推进教授“治学、治教、治校”的管理模式,以教授实验室(工作室)为载体,以教授为核心,以团队整体实力提升为目标,促进团队成员的多元化共同成长,充分发挥教授团队在提升学院学科建设、科研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营造科学研究氛围,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3人,特聘教授1人,16个教授团队。专任教师中教授25人,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8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3名,北京市师德先锋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近三年,学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项,科研到账经费4760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60篇,获授权专利78项。
学院专业
学院现有五系二部,即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生物医药系、经济管理系、工程艺术系、工程管理系、公共基础课教学部、体育教学部。2009年招生的本科专业有:自动化、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材料)、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工业设计、包装工程(包装设计)。2009年招生的高职专科专业有:物业设施管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药物制剂技术、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学院从2003年开始,根据北京市专升本有关规定,招收高职专科升本科学生。其中会计学专业面向全市高职相关专业招收专接本学生。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已与英国
西苏格兰大学等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双方互派教师、互相承认学分、共同培养生物医药、经济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人才。
学院学科专业满足北京地区产业结构转移、转型及升级的需求,涵盖化工与制药类、生物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土木类、机械类、工商管理类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7个学科;其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管理等五个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认证);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工商管理硕士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招生方向,以及土木水利(含人工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土木工程三个专业学位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目前共有8个本科专业,专业布局聚焦“健康”与“环境”。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专业为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发展提供理论知识和技术支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工业设计专业为城市环境、生态健康、公共安全提供规划蓝图;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食品质量严格把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健康管理和生态环境制度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学院拥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备案的特殊食品验证评价技术机构“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的“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北京联合大学功能因子与脑科学研究院、人工环境与能源应用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助力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发展。
人才培养
学院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不断深化本科生导师制、完全学分制、创新创业教育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全学分制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平台,学生可自主选专业、选课程、选讲台,辅修第二专业和双学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纵向建班突破学生入学时间限制,以导师为核心,以大带小,对学生性格养成、学科兴趣培养等产生积极影响。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为本科生量身定制《学生个性化成长方案》。30余个学生社团各具特色,国际文化节、大学生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提升了校园生活品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学院获得多项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国家级、市级奖项,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中国大学生散打锦标赛、首都高校学生运动会、北京市高校网球赛等全国、北京市及学校体育比赛中取得一系列优异成绩。
国际交流
学院加速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挪威、韩国、澳大利亚、西班牙、俄罗斯、白罗斯、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交流培养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明尼苏达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斯坦福国际研究所、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等国外高水平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多方位、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研讨。
校园环境
学院占地七万四千平方米,毗邻欢乐谷景区和翠城、华侨城社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拥有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网覆盖所有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和食堂;学院公寓全部安装空调,能够满足全部在校学生住宿的需求;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多功能厅、创格空间和创格之星,以及“一站式”服务的学生事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
发展思路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贯彻落实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学校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校党委工作部署,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疫情防控和学院事业发展,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建)主体责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扎实推进校院“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主要成就
学院学生生活丰富多彩,爱心社、计算机协会、学生记者团等二十多个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院学生的作品多次荣获北京市和校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奖项;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中,我院参赛队代表学校参赛,表现优异。学生记者团承担了我院院刊的部分通讯稿件的采访撰写和编辑工作,已深入人心。建院以来,学院为北京市培养的毕业生以其优良的素质赢得用人单位的好评,许多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创出佳绩,做出贡献,有的成为技术业务骨干,有的被选派到国外工作,涌现出一批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历史回眸.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