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全长30多里,原是历代京城的引水河道,它从西山山麓通过昆明湖,至海淀麦庄桥,折向东南,遇西直门注入北护城河,再东流至德胜门入“水关”,进积水潭。元代都水监郭守敬引白浮泉及西山诸泉水通过这条河道入大都城,再连接通惠河,以兴漕运。
北京西郊一带,山明水秀,河渠纵横。在这块宝地上,有一条逶迤东流的长河,是明清时期皇都北京城内的御用河道。当时皇家的帝后王妃,赴西郊各行宫御苑,若乘舟行船,都必须通过这条著名的河道。
长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的名字。辽代称“
高梁河”,金代称“皂河”,元代称“金水河”,明代称“玉河”,清代始称“长河”。
长河在明代晚期,由于年久失修,逐渐淤塞。到了清代,乾隆帝兴修水利,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完成了对长河的清挖河底,局部拓宽和整理泊岸的工程。疏浚后的长河,成为皇家由大内通往西郊的御用水路,也成为一条可以灌溉普通农田的河道。乾隆为此还曾赋诗一首:
从西直门外登船处倚虹堂起,到绣绮桥正南泄水闸止,每隔两丈种植两棵水杨,水杨之间,夹种一株山桃;从昆明湖西堤南端到玉泉山静明园东宫门外,每隔两丈种植两棵垂柳,中间夹种一株山桃。经过治理后的长河,绵延二十余里,每到阳春,红绿相间,柳暗花明,景色绝佳。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慈禧在京城内度过浴佛节后,便乘船到颐和园避暑,都会从倚虹堂踏上龙舟,沿长河西驶。
然而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皇都北京再经浩劫。经过治理的长河沿岸的树木再次被烧光。自此之后,清室已无力再进行治理。这条御河也再没能恢复昔日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