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剧
中国北方戏曲
中国北方戏曲,北剧的作者多为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 以杂剧作为寄寓心志的工具,其作品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
简介
北剧艺术的代表是京剧,特点是男人扮女人。
兴起的内外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
我国祖先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人民“世居其土,世勤其畴,世修其陂也,世治其助耕之氓”(《船山遗书·读通鉴论》)。
“以农立国”、“重本柳末”从春秋就已产生,后来一直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之道。
重农耕、轻工商成为传统的民族心态。农耕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主潮。
元代以前文学作品基本样式就是诗、词、赋、散文,其内容就是抒情写志,其目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天下。
从孔子的“兴观群怨”,到白居易的“为时为事”论,再到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观,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政教功利观的三大高峰。
《元史·食货志》记载:“太祖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
《元史》第2393页记载:“商贾之税,本以抑末,国用亦资焉。元初未有定制。”“逮至大历之际(1328——1329)天下总入数,视至元七年(1273)所定之额盖不啻百倍云。”
《录鬼簿》载,大德以前有三百四十五个剧本,著名的关、马、王、白就在这一时期,正是元杂剧鼎盛之时。
对文人的不重视
使大批富有才华的作家投身杂剧的创作
人强分十级,有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
所谓“书会”,就是文人用民间艺人合作编写剧本和讲唱文艺的脚本的创作团体。
钟嗣成的《录鬼薄》载其前辈玉京书会赵燕才人……自金元董解元先生并元初关汉卿已斋叟以下,前后凡百五十一人。
如关汉卿是“玉京书令”才人;马致远、李时中、花李郎,乃“元贞书会”才人;肖德祥,乃“武林书会”才人。此外还有“古杭书会”、“九山书会”等。
书会活动:①编写剧本;②组织“对棚”,即各创新剧本,各找剧团演对台戏;③书会内部之间也竞赛,如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套曲就是书会才人出题而作出的夺魁之作。
“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
王季思先生说:“科举既废,儒家正统思想的统治跟着松弛,当时流落都市的知识分子才有可能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以新的眼光看待通俗文学的创作,从而开创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形成了一支新的创作队伍。”(《百科知识》1983年9月号《元代杂剧》)
一批优秀演员
的多才多艺对戏曲的普及和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元末复庭芫的《青楼集》是我国第一部记录戏曲演员艺术活动的著作,记录大都名妓117人,其中优伶就占半数之上,他说“我朝混一区宇,殆将百年,天下歌舞之妓,何啻亿万”(《青楼集志》)。
《青楼集》记载资料如下:
“小春宴:姓张民,自武昌至浙西。天性聪慧,记性最高,句栏中作场,常写其名目,帖于四周遭梁上,任着官选拣需索。近世记者,少有其比。”
“梁国秀:歌舞谈谑,为当代称首,喜亲文墨,作字楷媚,间吟小诗亦佳,所制乐府如《小梁州》、《青歌儿》、《红衫儿》等。世所共唱。”
珠帘秀更负盛名,“杂剧为当今独步”,与关汉卿交往甚深,关氏还写过《南吕一枝花·赠珠帘秀》称赞他:“金钩光错落,绣带舞蹁跹,似雾非烟。”
“赛帘秀:珠帘秀之高弟,侯耍俏之妻也。中年双目皆无所靓,然其出门入户,步线行舞,不差毫发,有目莫之及焉。声遏行云,乃古今绝唱。”
“天然秀:姓高氏……丰神靓雅,殊有林下风致,才艺尤高越流辈,闺怨杂剧,为当时第一手花旦、驾头亦臻其妙。”
此外还有翠荷秀、喜景春、王金带等,都是“艺绝一时”的演员。
孙秀秀甚至有“人间孙秀秀,天上鬼婆婆”之誉。
都市经济畸形发展
造就了大批观众,即使皇家、贵族也对杂剧不无爱好。这是元杂剧繁荣的又一原因
元代一方面圈占农田,对社会生产力起着破坏作用。但另一方面,对各种工匠却相当重视和优待,建立各种作坊,集中人数从多的工匠于大都市里。
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一书中,谈到元朝宫内团拜时,即记有“席散后,有音乐家和梨园子弟演剧以娱从宾”的事。
第五,元代的社会矛盾为作家提供了杂剧创作的生活源泉
吏治腐败,冤案丛生。
《醉太平》:“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第六,诸宫调等说唱文学对元杂剧的直接影响
所谓诸宫调乃是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类似散曲的套数,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一个长篇故事,这种形式被称为诸宫调。因为主要乐器是琵琶,故又叫搊(zòu)弹词。
诸宫调与北杂剧的关系:
①诸宫调是唱完一个宫调曲子,立即改唱另一个宫调的曲子,频换宫调,又常换韵,而北杂剧一折一宫调,一韵到底,一般是四折,四个宫调。
②诸宫调,每个套曲用曲子很少,大都在五支曲子以下,所以套曲短得很,而北杂剧的每个套曲,一般用曲子十余支,多则二十余支。虽也有短的,但少见。
③诸宫调用的曲子,常为全阙,并且大都有后叠,甚至一曲包含三叠、四叠,而北杂剧用的曲子,相当于词的丰阙,如要续用,就采用“么篇”的格式。
④诸宫词,每一宫调的首曲,无一定的规矩,而北杂剧,每一宫调的首曲,有一定规定,如[仙名宫]第一支曲子必为[点绛唇],[南吕宫]第一支曲子必为[一枝花]。
⑤诸宫调用第三人称,而北杂剧用第一人称。所以,北杂剧联套,比诸宫调严整雄肆。
曲和南曲的区别主要有如下:
①所用乐器不同:北曲以弦乐为主,琵琶是主要乐曲;南曲以管乐为主,箫、笛、唢呐之类。
②声情不同:北曲雄浑慷慨;南曲婉转悠扬。北曲字多调促,南曲字少调缓。北曲力在弦,南曲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
③宫调不同:北曲有严格的宫调,南曲则不寻宫数调
宫调理论是在古代的七音、十二律的科学基础上产生的。
七音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相当于简谱的1、2、3、4、5、6、7七音。
十二律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它们近似近代音乐的十二个音名。即:C,#C,D,#D,E,#E……每一音名,标志一种固定的音高。
以七音十二律相乘,可以产生八十四个宫调。但实际上运用就没有这么多。唐代燕乐,只有二十八调。宋代只用七宫十二调,到了元代北曲,只有十二个宫调了。
现今保存下来的诸宫调仅仅三本。
①金代无名氏《刘智远诸宫调》和元代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都仅存残本。
②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完整保存下来。为王西厢起了奠基作用。
此外唱赚,对北杂剧联套形式,也有一定影响。第七,各种艺术对元杂剧形成的影响
除了戏剧本身的传统外,音乐、舞蹈、建筑、雕塑、文学,都以不同方式影响看戏剧,戏剧就是它们的综合体。
历史传记、传奇小说的发展为戏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绘画艺术、雕塑的发展,对戏曲的布置、化妆、脸谱、造型等舞台表演艺术以影响。
特点对照表
南传奇形式特点
副末开场
往往长达数十出
以生、旦为主
各种角色均可唱
声有入
一出之中可换韵
衬字少
用南曲
北杂剧形式特点
用宫、商、角、徵、羽五声
一出之中可变宫调
字少而调缓 北杂剧形式特点
题目正名
以正末、正旦为主
一人主唱
无入声
每折一韵到底
衬字多
用北曲
兼用变宫、变徵共七声
每折用同一宫调套曲
字多而调促
与南戏的区别
1. 产生的时代不同。南戏起自宋朝,发源地是温州;北剧是元代形成的,最初流行于河南河北一带。
2. 分场的原则不同。南戏按人物上下场来分场次,整出戏篇幅较长,都有几十折;北剧是一套曲唱完为一折,一般戏都是四折加一个开场。后来大杂剧家写剧本,实在受不了这种限制,就写成几本,每本还是四折,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
3. 曲制不同。南戏比较灵活,一折戏里可以转调、转韵,可以从这宫调转到那宫调;北剧严格按照套曲来,一折戏里一调到底,一韵贯穿。
4. 演唱方式不同。南戏里有独唱、对唱、合唱,每个角色都可以唱;北剧规定只有一人主唱,即男女主角一唱到底,其他角色都是插科打诨的。
5. 唱腔的调性不同。南戏采用五声音阶,北剧用的是北方音乐,七声音阶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8 00:22
目录
概述
简介
兴起的内外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