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
北京大学法学院创办的学术辑刊
《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以下简称《评论》)是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和比较法专业研究生独立组织与编辑的学术辑刊,创办于2001年秋,每年出版一至两期。
内容简介
《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第7卷)(总第10期)》分为“论文”、“书评”、“学术活动”、“综述”、“资料”等栏目,探讨国际法(含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私法)的热点问题。
期刊
《评论》秉承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传统,坚持学术自律、自主和自尊的原则,在国内率先倡导打破国际法与比较法的学科隔阂,重视共同研究的理论取向。其着眼点在于不断推动和促进中国的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为国内学者了解国际法的发展以及各国法律制度创造信息交换的平台,也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现实以及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现状提供透视的窗口。
《评论》兼顾理论研究与实务透视,内容涉及到大国际法(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和比较法研究(包括基本理论、外国法译介、中外法律比较以及外国法之间的相互比较)的各个领域,形式上以论文、译文、评论、书评为主,还开辟了国际动态综述、重要文件资料、学术活动、中国实践、国际法和比较法教与学等专栏。
《评论》借鉴西方法学名刊的办刊模式,依据创始章程建立了一整套编辑、财务、人事和文档制度,采取匿名评审制,并与国内外同行建立起了稳定的交流和合作关系,为实现中国国际法和比较法研究的发展与突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论》定位为高水平的学术书刊,坚持学术自律、自主和自尊的方针。内容以论文、译文、评论、书评为主,还包括国际动态综述、重要文件资料、学术活动、中国实践、国际法和比较法教与学等栏目。
《评论》面向国内外征集稿件。《评论》内部有非常严格和标准的审稿程序规则。审稿人员从全国知名学者中聘请,采用双向匿名审稿制,坚持以学术水平为唯一的审稿标准。初审通过的论文由编辑部隐去作者的姓名和工作单位后,交由审稿人评审,并请审稿人提出书面评审意见。审稿意见包括是否可以采用或者如何进行修改,并阐述相关之理由。对于审稿人提出不予采用或者应予修改的论文,编辑部隐去审稿人的姓名和工作单位后交给作者,作者可以以书面方式提出不同意见,由编辑部复审。
《评论》采用一般学术刊物通行的注释体例。引用他人著作时,请依著作权法的规定注明出处,如出现纠纷,由作者自行负责。来稿请附英文标题,译文请附原文。论文请附250字左右的中英文内容摘要和3到5个中英文关键词,并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学历、任职单位、职称和通讯办法。来稿请尽量提供电子版(存为word文件)。
《评论》长期征稿。对《评论》的任何投稿都会在收到投稿之日起三个月内回复录用情况,请勿在审稿期间内将稿件投向他处,如投向他处,请务必来信告知。
《评论》目前对于决定刊用的稿件不支付稿酬,只赠送作者该杂志一册。但在适当的时候,本刊将支付稿酬。
负责人:李红云 易平
编辑部组成人员:法学院国际法、国际法经济法、法理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
目录
创刊词
Congratulation Lette
论文
人道主义干涉的发展与联合国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在日本的实施
从法院判决看华沙体系的不足及完善
欧共体保障措施制度研究
论WTO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
WTO司法机制的主要特征
电子商务环境下常设机构认定问题探究
评论
对国际人权条约保留的原因
国际人权公约在德国的实施
论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的效力
北约组织制度若干法律问题分析
案例研究
从卡塔尔诉巴林案看海洋划界习惯法的发展趋势
综述
欧美学者谈“9·11”事件及国际反恐怖主义行动中的
国际法问题
国际人权条约的国内实施国际研讨会在北大召开
资料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
后记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1 16:55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期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