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中国北京市公办高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简称“信息科大(BISTU)”,位于北京市,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北京市共建高校,主管部门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是北京市首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平台、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的媒体融合学科交叉联盟首批成员、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历史沿革
历史溯源
1937年,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成立。1946年初开始筹备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6年5月正式建立,招生开学。学校为高级职业学校,设机械、电机、矿冶三科,学制三年。
1949年1月31日,北平获得解放。5月4日,由北平市长叶剑英签署公文:“遵华北人民政府函,本年5月4日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划归企业部领导,请企业部派员接管。”原在解放区的华北大学工学院代表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国立高工获得了新生。1949年10月10日,遵重工业部令改名为“国立北京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归中央人民政府企业部领导。1950年1月重工业部部长陈云签署重密字第122号文,将华北大学高职部与国立高工合并。1951年1月,国立北京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北京重工业学校。
1953年1月,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重工业部将北京重工业学校分设为机器制造学校和钢铁工业学校两所学校,这标志着在新的形势下,国立高工(北京重工业学校)这一综合性的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958年北京机械学院成立,开始大规模本科教育。1961年改名为北京机器制造学校。1969年,学校奉命迁移到陕西,后与陕西工业大学合并,更名为陕西机械学院(现为西安理工大学)。
1978年,北京大学二分校成立。1981年,在陕西机械学院成立北京研究生部,开始培养研究生。四年后,北京大学二分校正式更名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1986年,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机械管理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学院,1990年又更名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小营东路12号,也就是现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小营校区所在地。1996年,三校合并成立新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直到2004年,学校计划开始筹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同年5月,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与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划建立一所以工科为主体,兼有管、经、文、理等多学科的大学。另外,除去已有的五个校区外,学校征地66.7万平方米规划建设现代化、园林式的新校区。
合并重组
2008年3月26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成立。2011年9月,学校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6年12月,学校获评为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学校签约“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并落实“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成果。2021年11月,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2月18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启用大会在新校区文理楼报告厅举行;20日,首批部分师生、部分学院和机关将正式搬迁入住新校区。
2024年8月29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成立。9月1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图书馆正式开馆揭牌。11月,北京市已建设的14个市属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包括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智能感知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平台。11月15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14个学院,45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7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6个学科在2023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进入前50%。现有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学科2个,参与共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061人,其中73%具有博士学位,63%具有高级职称,拥有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509人。拥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7人,北京学者3人,青年北京学者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3人,北京市人才项目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1人,北京市师德榜样、师德先锋、优秀教育工作者等30人,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和首都教育先锋先进个人11人。8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团队、北京市优秀德育先进集体等各级各类国家级及省部级团队35个。
教学建设
截至 2023年1月,学校新增了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新增8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至此,学校有1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北京市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总数达34个,全面实现了专业大类一流专业全覆盖。2022年学校独立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与兄弟院校联合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新增25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遴选40个首批课思政微视频优秀案例示范引领。
学校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截至2024年5月,学校在高端软件、传感技术等领域一批成果实现产业化,2021年-2024年期间,学校授权发明专利396项,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瑞典、爱尔兰、加拿大、波兰、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二十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百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形成了本、硕、博和长、短期结合的多维度培养体系,有经教育部批准的与美国奥克兰大学联合举办的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剑桥大学、清华大学成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还获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另有三个引智平台被认定为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省部级与行业重点科研机构34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2023年成为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的媒体融合学科交叉联盟首批成员,共建数据智能创新研发基地。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入选北京市首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平台,成为北京市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单位。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主持承担科研项目15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1项;高水平学术论文数与专利获权数稳步增长,近五年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322项,取得中国专利优秀奖。产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2007年至2009年学校连续三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 2017年以第二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09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奖励7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36项,行业奖38项。2022年,学校获2项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全年新增各类科研项目250余项,授权各类知识产权169项,其中发明专利94项。
学术资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图书馆由小营校区图书馆、健翔桥校区图书馆和沙河校区图书驿站组成,图书馆设有办公室、图书阅览部、期刊服务部、参考咨询部、特色资源建设部、采编部、流通部、技术支持部八个部门。截至2023年12月,沙河校区图书馆正在建设中,建筑总面积达3.9万平方米,满足师生多样化的教研、学习需求。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纸电资源,科技、社科、人文素养等各类纸质图书123万余册,电子图书、电子期刊330万余册,中外文纸质现刊千余种,中外文数据库六十余个。作为CALIS、CASHL、NSTL、BALIS、全国通信电子类高校图书馆联盟等相关组织的成员馆,图书馆享有馆际互借和原文传递等资源共享服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6年,其前身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学报主要刊登信息技术、现代制造技术、光机电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科学研究、智能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学术论文特别是自2007年,以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学报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维普网、超星数字图书馆、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来源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被评为Caj-cd规范获奖期刊,2020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统计年2021年,学报复合影响因子为0.863,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0.516。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文校名是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于2004年7月题写,作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标识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徽主体元素为三条弧线组成的立体图案,传承学校标志的总体轮廓。三条弧线分别采用中国红、科技蓝和活力橙为主色调,代表学校红色办学基因、信息科技特色的办学定位和朝气蓬勃的活力。弧线组成两个立体平面,可以中心图形为轴心环绕旋转,表示爱国基因和创新活力一直是学校办学的闪耀光环,也表示学校办学一直围绕着国家的需要和创新的需要。标志中心图形为科技蓝的球形,由点和实心的组合而成,科技小球的上面由点构成,象征星光璀璨的光明前景,底面是科技蓝的实心球,象征厚重深沉的科研实力。
吉祥物
比斯兔,以“兔子”为原型,名字取自“BISTU”的中文谐音,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吉祥物,不同的场景下拥有不同的造型。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视为祥瑞,是灵动、仁善和祥和的象征,代表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其勤奋好学、活泼开朗、诚实守信的形象与学校“勤以为学,信以立身”的校训精神相契合,寓意着信息科大学子可以像兔子一样飞速奔跑、奋跃而上、追求进步,乐观、坚强地面对每一个障碍,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学校和祖国的美好未来奋力向前、大展宏图、奉献青春。
精神文化
勤以为学,信以立身
校区情况
清河校区:海淀区清河昌平路南段26号。
小营校区: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小营东路12号(100192)。
健翔桥校区: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35号(100101);
金台路校区: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院;
酒仙桥校区: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六街坊1号院。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太行路55号(102206);坐落在燕山脚下、北沙河畔,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占地总面积约78.9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为69.43万平方米。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大学简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本科生招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16:5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