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
中国北京市公办高校
北京电影学院(Beijing Film Academy),简称“北电、北影(BFA)”,位于北京市,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建的全日制艺术高校。
历史沿革
萌芽时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电影团团长袁牧之奉党中央的指派于1940年夏赴苏联莫斯科进行电影后期制作。袁牧之在苏联期间考察了莫斯科全苏国立电影学院后,产生了中国要发展人民电影事业也需要办一个“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的强烈初衷。日本投降后,袁牧之回国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并与厂里的党总支书记陈波儿议起此事,深得陈波儿的赞同,于是“办一所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成了他们的共同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在袁牧之、陈波儿等新中国电影事业的领导人领导下,并经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来总理同意,于1950年6月创建了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简称表演艺术研究所),由陈波儿担任所长,王逸担任副所长。该所隶属电影局总支,为第8支部,首届支部书记为谢铁骊。所址设在西城区石老娘胡同4号院,后又逐渐发展了三处校舍(石老娘胡同9号院、受壁胡同、大成巷等四座四合院),占地面积共3200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积有2000平方米。
1950年7月初,表演艺术研究所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开始招生。1950年9月14日,该所第一个大专三年制的演员班38名学生举行了开学典礼。1951年新学年开始,又招了演员二班、编剧班,演员二班有24名学生入学,主任教员是陈怀恺;编剧班有37名学生,主任教员开始是林艺,不久后由耿西担任。1952年,该所又招收了一次插班生,第一批学生毕业时共有55名学生。
1951年5月,表演艺术研究所改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简称电影学校),调任白大方为校长,并兼中国共产党的支部书记。当时该电影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继承了解放区培养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传统,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电影专业人才为主。于是1951年秋,该校演员一、二班、编剧班先后赴湖北汉阳参加土地改革6~8个月。之后,编剧班又深人石景山钢铁厂参加车间工会工作和石钢工人共同生活了三个月。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以孙明经教授为首的南京金陵大学电影播音专修科等三个学校的教学设备,调来本电影学校。至此,电影学校已成为具有艺术系科和技术系科的综合学校。它标志着中国电影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学校迁入北京新街口豁口外皇姑坟新建的校舍。新校舍占地3.3公顷,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其中排练厅300平方米、剧场演出、放映1800平方米,教室、实验室600平方米,另在校址南边设置的简易操场15000平方米。院系调整后,1952年电影学校参加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开办了新闻摄影专修科、洗印专修科及苏州美专转来的动画专修科三个两年制的大专班,洗印专修科除大专班外,同时招收了洗印中专班;为发展民族地区的电影放映工作,举办了民族地区放映师资训练班。直到1954年,又先后举办了新闻摄影干部训练班、第一期放映师资训练班、俄文专修班等在职干部培训班。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改名为北京电影学校,校长为白大方,副校长兼党支部支记为卢梦。同年12月,该校派出一批留学生去苏联和民主德国等地学习电影编剧、电影摄影、电影美术及电影工程,同时又从苏联聘请电影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培养师资,并举办了导演、演员、摄影、制片四个专修班。
稳步发展
1956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电影学校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校址设在新街口外大街的小西天,并任命电影事业管理局局长王阑西兼院长,章泯为第一副院长,钟敬之、吴印咸、卢梦为副院长,卢梦兼党总支部书记。建院后,该院专业学系设置为电影导演系、电影演员系、电影摄影系和放映师范专修科,同时参加了全国统一招生,招收了86名学生。
1958年8月,经文化部批准,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建立。1959年,北京电影学院增设了本科五年制的电影美术系,并进行了招生。同年3月,北京电影学院接受中共北京市委的委托,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摄制定期的新闻杂志片《北京新闻》,以反映北京市各条战线的建设、发展的新成就和新人新事,每月两期。与此同时,还摄制了《建设密云水库》及北京工业、北京农业等方面的大型纪录片多部。1960年,该院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电声、化工、机械三个专业班的新生及教工全部转入电影学院,并建立了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工程系。同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制的《北京新闻》于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到1962年由于电影胶片进口锐减,市委决定暂停摄制。
1961年,北京电影学院又建立了电影文学系。1963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撤消后,美术系在校学生转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美术系(美61届)继续学习。
1973年,“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成立,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表演专业被并入其中的戏剧分院。直到1975年底,转出的导演系教师才转回北京电影学院。
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恢复了原建制北京电影学院。
1978年3月,为迅速重建北京电影学院,建立了由副部长王阑西任组长,卢梦、钟敬之、申伸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恢复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五个系本科的招生,文学系先以举办进修班主逐步恢复本科招生。举办表演师资进修班,各系并举办干部专修班。为给民族地区培养电影干部,1981年招收了新疆、内蒙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四个专业的本科班。
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了学术委员会,创办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随即又建立了电影理论研究室。并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有关电影美学、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道路、中国优秀影片的创作实践、电影与电视等专题研讨会。该院的教师们先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及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有影响的论文300余篇,各专业教师先后完成的理论专著有70余种,其中《摄影曝光控制》《摄影镜头的性能与选择》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国家一级),《元美学》、《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在史论课的建设方面,重建了7个国家的“电影研究”课程以及35门选修课程;学校实行“学年学分制”、“二·四制”(按本科招生,两年后根据学分成绩,少数学生按大专毕业,其余继续学习)并在1985年级6个专业的新生班试行。
1984年,北京电影学院被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合会CILECT吸收为会员学校。同年,该院又被授予“电影艺术与技术”“电影导演艺术与技术”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9月,北京电影学院在西土城路四号蓟门桥的新建校舍,其全体师生及部分教学设施于同年迁至新校舍。1987年,该院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夜大学。1988年,北京电影学院被选为理事学校,又于1989年建立了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培训中心,有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992年,学院决定建立“金烛奖”“北京电影学院奖”,并于次年5月举办首届“金烛奖”“北京电影学院奖”颁奖大会。1987年~1992年间该院获国家及部级优秀教材奖共9种。1993~1994年,北京电影学院建立了“影像工程”与“影视广告”个新专业(本科),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建立了跨校双学位学制班,从1994年开始并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同年,北京电影学院夜大学更名为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中心,成为处级独立教学单位。
1995年,北京电影学院与中国摄影家学会合作办学,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并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董事会。同年,还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成立研究生部,由教学主管副院长直接负责领导。1996年,该学院成立了数字艺术与技术研究中心,并于次年开始招收数字电影技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2007年成为首家主持国家“863”项目的艺术院校。 同年6月,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2011、2012年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对全球25所最佳电影院校的排名中,北京电影学院连续2年居全球第3名。
2012年,参与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申报成功北京市2011计划培育项目——中国电影高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3月,教育部北京市国家广电总局签约共建北京电影学院,根据共建协议,北京电影学院将建设占地面积500亩、可保障6000名学生在校学习的新校区。
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举行建校65周年庆典活动。同年,中信国安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电影学院签署了关于联合办学的战略合作协议,北京电影学院相关专业的二级学院将陆续迁址到位于河北香河的中信国安第一城。
2016年12月25日,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新校区开始建设,其一期工程于2018年2月4日正式封顶。
北京电影学院在2018中国科幻大会上获得优秀组织单位。
2021年9月14日,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正式投入使用,首批有9个院系1400名师生完成入驻。
2024年6月21日上午,北京电影学院青岛研究院及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青岛电影学院举行。8月23日,京电影学院石炭井影视创作实践基地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2月,北京电影学院有本科专业23个,下设16个院系及研究生院、人文学部、思政部。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8月,北京电影学院高精尖学科有电影学、艺术学2个;截至2022年8月,北京电影学院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其中戏剧与影视学包括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目录内二级学科,和电影制作学、表演学、影视管理学、动画学四个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北京电影学院全校教职工有617人,其中专任教师391人、外聘教师75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有10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215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348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9月,北京电影学院专业教室和专业实验室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多媒体影音设备实现全覆盖;拥有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动画新媒体技术实验室、数字影视动画创作工程研究中心、声音创作与工程中心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校还有放映厅、剧场、报告厅、摄影棚等设施,教学设备配置总值高,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艺术创作的需要。此外,该校还有1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5个省级一流专业;有省部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6个;以及《镜头前的表演》《类型电影》《造型艺术构思》《电影摄影应用美学》等精品课程。
合作交流
1984年,北京电影学院成为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的会员学校,并于1988年被选为理事学校。后又于2002年当选为该组织亚太地区电影年会的执行主席。
2008年11月3日至9日,北京电影学院成功举办了为期七天的“2008北京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大会”,来自全球46个国家近百所成员院校的200多名院、校长及代表出席了大会。此后该校又先后与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近30所电影院校建立了电影专业教育、学术研究、教师互访与创作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关系。先后聘请了38名国内外电影艺术家和电影教育、电影学术理论研究专家、学者为学校客座教授及兼职教授。学校每年还聘请外籍电影艺术家和电影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交流。学院派出大量教师“走出去”,与各个国家电影院校进行学术访问、专业交流,执行创作、教学和科研合作项目。先后在近十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电影作品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影院校学生合作拍摄纪录片、动画片。该校还是首都北京对外留学生教育、教学最有影响力的9所高等院校之一,曾多次荣获北京市留学生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的称号。
2024年,北京电影学院与法国高布兰学院(Gobelins)达成了历史性的交流合作协议,北京电影学院首次派遣两名学子前往法国高布兰动画专业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交换学习。
北京电影学院是亚洲电影学术交流的中心,先后开展了学院大讲堂、学院放映厅、校友携片交流、人文讲堂、世界电影大师作品回顾展等各类活动,举办了摄影系先力奖、文学系金字奖、“动画学院奖”、导演系导演奖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同时还邀请了国内外的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家、理论家、管理和技术专家等来校任职、讲学、交流。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北京电影学院拥有国家级研究机构1个,省部级研究机构6个,校级研究机构13个。此外,北京电影学院还建设有“国家电影智库”“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电影学院基地”等科研平台。
研究成果
2009~2018年间,北京电影学院共发表论文(含调研报告)1673篇,出版著作461部,专利发明共计14项,获得了90项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奖项。截至2023年,北京电影学院近三年连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项、获得科技部“十三五”时期唯一面向电影行业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影视制作虚拟预演关键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此外,该校还有5篇论文入选了世界计算机图形图像和互动技术领域顶级会议(SIGGRAPH大会),还有省级获奖成果6个、地市级获奖成果19个。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24421.31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1200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56.48万册,当年新增21301册,生均纸质图书122.86册;拥有电子期刊81.19万册,学位论文867.25万册,音视频120887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2.50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708.45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51.30万篇次。
该期刊由北京电影学院于1984年创办,其主管单位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该期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同时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版A刊及2022版A刊的核心。2002年《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和“北京高等学校优秀社科学报”,2004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其中“大师研究”栏目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当代动画》
该杂志创刊于2018年,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主办,《当代电影》杂志社承办的动画类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10-1582/G2,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7-5623。该杂志为动画业界和学界之间搭建起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下设有产业观察、动画史、理论与批评、技术前沿、创作谈、人物、泛娱乐行业研究、个案分析等相关栏目。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北京电影学院中文名称为“北京电影学院”,中文简称“北影”“北电”;英文名称为“Beijing Film Academy”。
北京电影学院校徽标识遵循国际惯例,以北京电影学院的英文缩写BFA中的A为字形结构,结合五角星和胶片的元素,多侧面地表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定位和鲜明特色,符合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该标识的A字形结构,酷似汉字中的“人”字,表明学院以育人、树人为宗旨;又形似建筑中的屋顶,传达出崇高向上的学术精神和争创一流的信念。A字形结构中被剪裁出的负形五角星则说明了该校是中国电影明星诞生的摇篮,也定义出了中国特色。两侧呈阶梯状上升的胶片齿孔展现了一条通向远方的星光大道,也表现了学院的众多专业、院系。标识运用红、黑二色,象征着电影的特征和发展历程,也寓意学校坚持正确的文化取向和精神追求。
精神文化
北京电影学院的校训为“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由季羡林先生为题写。“尊师”:表达了师生对中国电影一百二十余年、新中国电影七十年及北京电影学院办学历史中,对中国电影教育做出贡献的师长及对学校办学传统的尊重和师承。“重道”:表达了在电影教育中要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遵循艺术规律、教育规律,坚守文艺审美理想,努力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薪火相传”:概括了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中国共产党一手缔造的电影专业高等艺术院校,将代代传承几十年革命、建设和发展历程中凝结的红色基因,以及立德树人,服务祖国、奉献人民,献身电影、精益求精的高品质艺术追求。
北京电影学院的校风为“修身、勤学、精艺、践行”。
北京电影学院的学校精神为“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
2018年5月22日,北京电影学院校歌《光影之梦》诞生。
社团文化
截至2024年3月,北京电影学院有占心哲学社、BPSY心理与交流协会、Linguamania小语种社、北影爱猫者协会、一志剑士会、搏击俱乐部、WM街舞社、ACG社、LiveWire摇滚社、于归华服社、随缘箭社、LTM音乐社等数十个社团。其组织的活动有社团展演晚会、第二届社团文化季等活动。
学院onlineCos社成立于2012年,是帝都高校联盟成员。社团活动包括组织排练Cosplay舞台剧、拍摄Cosplay平面作品、组团逛漫展、线上交流等,社团内后期摄影印花裁缝应有尽有;获奖记录2015北京CJ晋级复活赛、2015金面具决赛、2015武林大会线上团体二三名等;社团产出包括不良人舞台剧、刀剑乱舞舞台剧等团体作品及众多社团成员个人作品。
北京电影学院摇滚社,前身为编曲社。该社团有很多音乐人,很多乐手,很多乐迷,涉及包括但不限于摇滚、电子、流行、金属、核。社团由2014级音乐录音班的电子音乐制作人卢圣伦(Silence Lu)于2015年创建,后来经历了杨程(国内大牌核团萬象COSMOS吉他手),韩卓伟(音乐人桌子),董博瑞(海上空镜主唱)三位社长,现任社长林星谷(落水猫吉他)。
ACG社创立于2016年,旨在为校内ACG领域的同好们提供良好的交流分享场所与创作平台,主要活动为线上ACG文化交流、游戏/视频/音乐/图像制作与线下漫展组队等。社团特色为周期性学术资源分享与专业性聊天。截至到2021年,该社历代成员数已逾200人,是北京电影学院规模最大的老宅聚集地,不少先代成员亦已进入ACG行业工作。
校区情况
北京电影学院有海淀校区和怀柔校区两个校区,截至2023年3月,该校两个校区共有在读生3855人,其中本科生2571人;全校在编教职工共计608人。
海淀校区
截至2024年6月,北京电影学院海淀校区占地105亩,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该校区内部建筑包括标准放映中心、教学主楼、咖啡厅、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校园设施、逸夫影视艺术中心和国际培训中心等建筑设施。
怀柔校区
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瑞丰大街1号,东至龙云路(规划路),南至祥瑞路,西至安平东路,北至怀耿路。截至2024年6月,该校总占地面积约667亩,规划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校区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筑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为教学楼、图书馆、剧场、影院、摄影棚和学生及教工公寓等;二期工程建筑面积约为22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为教学楼、体育场、体育馆、学生公寓、国际影视交流中心等。2021年9月,怀柔校区首期工程投入使用。2021年,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二期将在2022年正式开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风雨体育场
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于2021年5月建成的风雨体育场拥有张拉膜结构雨棚看台、400米塑胶跑道、人工草皮田径场,配备体育照明、扩声系统,可以举办丙级赛事及学校大型活动。
剧场
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新建的影院包含8个电影放映厅,60座至312座不等。剧场包括北侧400座黑匣子剧场以及南侧1200座大剧场。一个千人剧场和一个黑匣子剧场。其中千人大剧场的观众席分为池座和一层楼座,附属空间包括控制室、乐池和音响室等等,顶面设有两道面光和一道追光,两侧各设有两道耳光室,舞台及乐池设有机械升降装置,采用的是科技与艺术结合设计。
胶片走廊
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有“一条路”走遍全校的说法,其新建的“胶片走廊”可连接该校所有楼,从二层长廊可以直接走到放映厅、食堂、教室,一体化的设计减少了上上下下的不便利,也增强了现代化的安全感。
校友情况
北京电影学院以中国电影人才培养为己任,曾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学校在建校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为中国电影事业培育了数万名优秀的电影制作、电影理论研究、电影数字技术、文化事业管理及与之相关的专业人才,在国内外电影教育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培养出各种艺术人才。其培养的艺术人才中有陈强谢添庞学勤于洋吴贻弓谢飞郑洞天李前宽郭宝昌翟俊杰等老一代艺术家;也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唐国强宋春丽张铁林张丰毅张嘉益张子健沈丹萍王志文许晴蒋雯丽黄磊陆川贾樟柯王小帅管虎徐静蕾宁浩陈坤黄渤等中青年电影人代表;还有周冬雨关晓彤王俊凯吴磊张子枫等一大批电影新锐。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北京电影学院简介.北京电影学院.
历史沿革.北京电影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1 09:2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