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渔山灯塔
浙江省境内建筑物
北渔山灯塔位于浙江省渔山列岛一座108米高的山峰上,该灯塔始建于1895年,为铸铁塔身,灯塔使用直径2660毫米牛眼透镜,用煤油纱罩灯头,射程25海里。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28°53′.0N 122°15′.6E
塔高:16米 灯高:104米
灯质:闪(2)白20秒 射程:25海里
战争期间灯器、灯笼、房屋均被炸毁。1945年临时恢复发光,1947年在原塔身顶部设五等电闪灯发光,闪(2)白10秒,射程18海里。1985年,利用原铸铁塔身重建。1987年7月1日正式发光。塔身为圆柱形,红白相同横纹,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导航标志,灯塔装有雷达应答器,2006年1月同址建有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基站。
历史沿革
灯塔建置
光绪九年、十六年华轮“怀远”号、德轮“扬子”号相继在附近失事,前者死165人,迫于情势,由上海海关耗银五万关平两(一关平两合37.8克)建置。灯塔圆筒形,白色,铸钢组合,高16.9米(含顶上方向标),灯高海拔103.6米,为我国海关所辖最高灯塔。内置法国巴黎巴比尔公司所制特等镜机,“直径约八呎九吋(2.71米)、高十二呎(3.66米)”,体积之大,时为世界镜机之最,“内部美丽宏壮,引人注目,不啻为透镜及菱镜所造之巨室也,体重十五吨,置于水银浮槽上,以手触之,即可旋转自如,灵巧异常”,“该灯原系6芯灯头,燃用煤油,至宣统二年(1910)始改置白炽纱罩灯头,烛力由九万四千支增至三十万九千支,迨民国十六年(1927)后改装‘自燃式’纱罩,烛力遂增至八十九万支矣”。故其时有远东第一灯塔之谓。“该灯镜机旋转一周,虽需时二分钟,然每半分钟尚能发放白色闪光二次”,晴夜26海内均能见之。灯塔初建时,塔北斜坡建有灯站屋宇院落,院外西北隅高丘上树有海关巡轮输送物料标识用旗杆,在院落东端和旗杆旁筑有警雾炮台二处(后不奏效而拆除)。
两次损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渔山为日军侵占,1944年,美机轰炸日军时灯塔被损坏。1947年,上海海关派技师史瑞昌等修复,灯器改用美国375毫米电闪灯(爱迪生原电池),但效果远非昔比。1955年2月8日,蒋经国由“国防部长”俞大维等陪同,从大陈岛乘大昭舰巡视渔山。13日,渔山列岛解放,岛上已无居民,塔内设施悉遭破坏。
重修纪实
1983年前灯塔属海军管辖,后归上海海上监督局温州航标区管辖至今。1985年,交通部批准原塔重修。同年,温州航标区在附近建高12米、射程13海里太阳能钢架灯桩应急过渡。翌年6月,上海航道局和温州航标区组织施工开始重修,1987年6月30日竣工,7月15日18时投产正式发光;次日举行落成典礼,《中国交通报》与沪、温、台等多家报纸报道。2002年12月30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之灯塔,块石砌筑圆形基座与直筒形铸钢组合塔身(含灯笼骨、塔顶)仍为原物,塔身祛锈后漆红白相间环带。通高16.06米,底部直径5.4米,向上略有收分。塔下部朝北开有塔门。至高7.65米之灯室底面位,向外挑铸出带栏杆回廊,用以塔外巡眺。其上灯室自底面至顶盖檐口高6.08米,灯室下部身壁高2.27米,开有廊门与一圈进气孔,壁顶铸置纵横铁条支撑塔盖,兼作安装玻璃之灯笼骨,该身壁外皮近口沿位置复挑铸出带扶手小回廊,便养护灯笼者立足。塔盖斗笠形,高2.33米,由顶盖与顶子组成,其间留有空隙,资灯室排散热气。原塔顶子上有方向标,今改为避雷针,高1.1米。
新塔灯器引进英国PRB-21型密封式光束旋转灯透镜、D型密封式光束灯灯泡,光强1884000 cd,灯质闪(2)白20秒,灯高海拔103.65米,射程大于25海里,0-360°全方位可见。有自动控制和检测报警装置,备有自动转换之副灯系统。值班、油机、生活等用房及其相关设施均较齐全,周砌围墙,形成塔院,外筑停机坪,为国内等级标准最高之灯塔,温州航标区派员值班管理。
历史价值
灯塔创建早、体量大、科技含量高、作用重要,历经沧桑,在我国灯塔史上地位甚高,对近代航标史和航标科技研究提供实物资料。修复重光后,又成为我国南洋航线和我省沿海关键部位船舶航行重要目视标志之一,有力保障国内外过往船只与渔民生产安全。为渔山列岛重添人文景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0 21:14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