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爱
老藤著长篇小说
《北爱》是老藤(滕贞甫)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23年2月。
内容简介
小说从一个小切口入手进行全景式抒写,展现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东北大地从产业结构到人的心理、社会文化发生的深刻变化,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下了这段脱胎换骨般的历史进程。东北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中心,是“国之重器”生产地,制造业这条产业链的顶端是飞机,飞机则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综合科技水平的象征。作品主人公南方女大学生苗青毕业后留在了东北,进入了被外国死死卡住咽喉的飞机制造行业。经过艰辛努力,这个“逆行者”终于杀出一条血路,让自己所带团队攻关的飞机“鲲鹏号”飞上了蓝天,圆了三代人的飞机梦。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改革开放的大潮是从南方开始奔涌的。候鸟南飞,人们亦追寻着“风”的方向到南方去,成为一个时代的景观。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追赶潮流的脚步,都行进在时代的鼓点上。有的人,就是与众不同。他们仿佛内置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指南针与滴答作响的时刻表,依照生命内在的节律,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生活在东北的作家老藤将那些没有选择南下而是怀着一腔孤勇来到东北的勇者称作逆行者。苗青,《北爱》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逆行者。老藤的《北爱》是一曲献给逆行者的壮阔而铿锵的战歌。《北爱》起笔于2012年,十多年来,大国重器的成功研制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以此为对象展开文学创作,展示其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是作者的初衷。
人物介绍
苗青
小说主人公是看似纤弱的名校博士生苗青,毕业后毅然逆行北上,因为她怀揣着一个联系父女两代人的个人计划,那就是设计出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飞机。父亲说正像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诗人一定是蹩脚诗人一样,一个在地上爬行的国家始终难逃弱国命运。为此,苗青从入职国之重器的鲲鹏集团开始,到飞鹰公司挂职生产出独领风骚的小型低空航拍无人机,再到领衔国家级的G-31项目,设计出了隐形超声速飞机并试飞成功。这十年里,她经历了科研与创业、经营与管理,联结了职场、商场,乃至战场,历经诸多人生挫折,最终在收获爱情中重回大型国企成为国家重大项目组的负责人。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作品以中国飞机制造领域的发展历程为叙事线索,塑造了一个敢于担当、不怕吃苦、勇于创新的青年科技人才形象。苗青实现理想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前三年因为没有设计任务而来到一家新组建的无人机民企工作。在这段蛰伏期里,她一直没有忘记父亲“要心存高远之志”的教诲。在成长路上,同样从事飞机设计工作的父亲,不仅教给了女儿科学知识,还将朴素深厚的家国情怀传递给她。终于,7年之后,苗青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时代机遇下,受命主持了G—31项目,成功研制出新型飞机,在科研实践一线绽放青春风采。
作者将对个人奋斗的书写融入时代背景,以宽广视野为人们呈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振兴中焕发出的昂扬风貌。苗青能取得事业成功,除了因为有坚定的个人信念,还有赖于所在集体惜才爱才、奋斗创业的良好氛围。她在新型飞机研制过程中得到的支持和帮助,显示出东北在经历过转型阵痛和体制机制创新后,正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为年轻人实现理想提供坚实土壤。由此,苗青个人的故事折射出东北振兴的现实光彩,呼应着东北续写新辉煌的时代脚步。
从创作角度来看,《北爱》探索了新时代文学如何书写现实这一重要课题。作品以研制国之重器为叙事动力,将讲述个人成长与传递家国情怀融为一体,人物的所思所为闪烁着理想光芒。作品每章都以画作命名,画作主旨契合章节意涵,既表达出作者对科技与艺术关系的理解,也营造出较为宏阔的精神空间。以苗青为代表的奋斗者和他们的故事,体现了作者感悟时代脉动、提炼时代主题、书写时代精神的努力,展现出作者对现实主义的新认识、新探索。当然,这种对时代的记录和思考还有文学提升的空间,还可以更生动、深刻。
艺术特点
《北爱》由人物经历入手,敷写了从2012年到2021年十年间国产飞行器曲折演进的侧面。小说从上海交通大学的女博士苗青的“逆行”的毕业选择开始。所谓“逆行”就是她放弃了与男友南下深圳从事地产业,而追随自己的志向,北上前往大连,进入到专门从事飞行器研制的鲲鹏集团下属科研单位909所工作。因而,这个“逆行”实际上就具有了双重含义:一是地理空间上从南到北,从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南方逆向到发展亟待转型的北方;二是价值目标上从现实到理想,从欣欣向荣、前景(钱景)似乎更看好的地产业逆向到需要坐冷板凳的科技研发。这两重含义可以归结为从世俗的金钱、名利、物质和个人利益的追逐,逆行向知识、精神、梦想和国家利益的探求。
苗青从909所的学习生活开始,到飞鹰公司挂职,设计出小型低空航拍无人机创收,再到领衔国家级的G31项目,设计出隐形超音速飞机并试飞成功。这十年经历了爱情与友情、科研与创业、经营与管理,联结了学院、职场、商场、乃至战场,可以说是成长的十年。支撑她在低谷中始终没有颓废的是“一个人的计划”:“她心头的灯是一个人的计划,具体就是喷气式商用大飞机,目标是让国内干线、支线商飞国产化。”这是将个人志趣和家国情怀关联在一起的计划,因而并不孤独,而是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同行者。苗青的成长与导师、朋友、同事、组织的关心与帮助密切相关,从新型无人机到隐形特种飞行器,再到小说结尾接到研制大型多用途远程运输机的国家级项目任务,无不显示出一种在文学书写中久违了的集体主义协作精神。
正是在集体精神的笼罩下,《北爱》虽然颇具所谓时下颇为流行的“大女主”叙事的色彩,却并非性别视角的作品。尽管不乏爱情的情节,但并没有陷入到儿女情长中去,而是将素朴的志同道合、共同进步作为爱情的基础——坚守信念,不懈奋斗才是小说真正的主题。这种情感结构区别于狭隘个人主义的爱情婚恋话语,而将个人情感同更广阔的事业与人生统一到了一起。
因而,情感与事业、个人与社会家国交织为一,形成了南人北上、南北交融、男女合作和多行业协作的暗喻,念兹在兹的是东北振兴。小说中多次出现对“亲爱的东北”的构想、蓝图和实践,从曾经在东北工作过的苗青父母和有过东北经历的导师,到正在东北生活工作的科学家、商人和艺术家,都对这块土地充满感情和美好的愿景,并且在实际中投入到建设这块土地的工作生活之中。
如果从结构上来分析,《北爱》改造了一个常见的文学书写母题:外来者进入某处并使之发生改变。苗青作为外来者到东北,并没有改变其原有生态,而是创造出新的生态,并将自己融入进去。外来者视角被置换为内部人视角,从而让冲突化为融合,外部启蒙转为自我成长。东北振兴在这里凸显为坚守本心又自我创新,从而也就超越地方性,具有了普遍性的中国故事意味。
所以,话又说回来,个人的“逆行”其实是对整体性时代主题的“顺流”,顺应着的是国家总体上的科技与经济转型的大潮流。苗青的父亲本身也是心怀大志、身负才华,却没有机会得到施展的机会,对比两代人的不同际遇,更可以看出个人的能力和成绩正是在特定时代的适当语境与平台上才能得以展示和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题材虽然是颇为硬核的高科技行业,但是写法上却巧妙地用画家吴逸仙送给苗青的十二幅画暗示了人物未来的憧憬、徘徊期的彷徨、奋进中的激情与收获时的喜悦,并且通过苗青静默时在日记上写下的小诗,对画作和自身的认知进行提点和总结。通过这种刻意的虚构设置,艺术与科技、商业与人文融合在一起,标识了一种经过反省、沉着精进的人生,让人物和他们的生活焕发出理想主义的光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小说可以视为“东北文艺复兴”的召唤与表达。
作品影响
2023年1月6日,《北爱》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第二期支持项目名单。
2023年3月13日,《北爱》获评2023年第一期(1-2月)“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
2023年5月,《北爱》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23年4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
作品评价
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陈晓明:“在《北爱》中,老藤以回归传统的现实主义表达塑造了新时代东北土地上的奋斗者群像,他们是东北的续梦者,是科技力量的实践者,更是人性的召唤者。老藤以朴素的笔法却表达了时代的深刻性,表达了人的大爱和精神,他仿佛书写了一封期盼东北大地焕发生机的公开情书。”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辽宁有一家制造飞机的大型企业‘沈飞’,它坐落在沈阳市郊,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这部小说令人联想到沈飞,并且明显感受到一种粗砺的、难以平息下来的历史呼吸。老藤的‘东北文学’是壮阔的,是温情的,也是诗意的,《北爱》是一部科学与艺术珠联璧合的佳作,也是‘东北文学’的全新之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主人公苗青个人的‘逆行’,其实是对整体性时代主题的‘顺流’,顺应着的是国家总体上的科技与经济转型的大潮流。东北振兴在《北爱》中凸显为坚守本心又自我创新,从而也就超越地方性,具有了普遍性的中国故事意味。”
《中华读书报》资深编辑舒晋瑜:“《北爱》是一部富有时代特色的优秀工业题材之作。老藤以他的文学书写告诉我们,《北爱》中,东北是主人公苗青创业的沃野,是她的圆梦之地。作家老藤以文学的方式为大国重器的研制者们画像、立传,他怀着文学的乌托邦情怀,通过笔下的故事和人物透出现实生活中的曙光,给人以生的热望。”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老藤,本名滕贞甫,1963年生,山东省青岛市即墨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主席团委员,现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长篇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转载。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法、俄等10种文字。曾获东北文学奖、辽宁文学奖。
参考资料
《北爱》.辽宁作家网.
北爱.清华大学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7 17:39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