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
北京市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Imperial Colleg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历史沿革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国子监始建。
元皇庆二年(1313年),修建崇文阁。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以元朝故集庆路儒学国子学
洪武五年(1372年),实行监生实习历事制度。
洪武八年(1376年),设立中都国子学。
洪武十五年(1378年),改国子学、中都国子学为国子监、中都国子监。
洪武二十六年(1389年),革除中都国子监。
明永乐二年(1404年),恢复国子监名称。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以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原来的京师国子监改为南京国子监。
明嘉靖七年(1528年),修建敬一亭。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开始修建辟雍。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辟雍及琉璃牌楼、碑亭、钟鼓亭历时二年竣工建成。同年,乾隆亲临辟雍讲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末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国子监原址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民国七年(1918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迁至故宫端门午门
1956年,辟雍作为首都图书馆。同年,北京市政府修缮国子监。同年,乾隆石经和“蒋湘帆先生写经图”石碑一同移道北京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
1981年,北京市政府为乾隆石经加盖屋顶。
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同年起,北京市政府耗资2000万元人民币对国子监进行大规模修缮,对建筑物进行修补和加固。修缮后的国子监恢复了历史上的格局和规制。
2006年,国子监和北京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
2008年,北京市文物局对国子监辟雍环水桥面进行修缮。同年,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挂牌并正式对外开放。
2016年,北京市文物局对国子监辟雍汉白玉栏板及望柱头和南廊房、东西讲堂、药房及司房屋面进行修缮。
2017年,北京市文物局对北京孔庙、国子监院内的16座碑亭进行修缮。
建筑特点
结构
国子监坐北朝南,按“左庙右学”之制,东邻北京孔庙,由三进院落组成,占地20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全部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和敬一亭。附属建筑围绕各自的主体建筑分布。
特点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中国唯一一座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主要建筑
文物遗存
十三经刻石
十三经刻石亦称“乾隆石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研究儒学的珍贵史料。清代蒋衡游历长安,见“开成石经”众手杂书,紊乱不堪,深以为憾,决心自书一部十三经,从雍正四年(1726年)至乾隆二年(1737年),历时12年完成这部63万字经文手书。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经考订蒋文并动工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碑刻成,立于太学。此刻石原放国子监六堂,1956年移至国子监与北京孔庙之间夹道内。
“十三经”刊刻完成后,为纪念祖父蒋衡,蒋和以蒋衡自画像为底本刻了一尊“蒋湘帆先生写经图”石碑,并请书画家冯敏昌以隶书题名。此碑高110厘米,宽41厘米。碑前面为线刻人物画,画面上蒋衡右手拄杖,左手捻须,衣衫飘飘,神情自得。碑后面刻有蒋衡行书七绝二首,署名“拙老人”。此碑安放在国子监十三经刻石碑林最南端,1956年该碑与十三经石刻一起移到国子监与北京孔庙之间夹道内。
古槐
据史料载,在元明时,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二百余株,以古槐为多。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四十余株。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已七百多年。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两棵,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吉祥槐”和辟雍西侧的“罗锅槐”。
历史文化
国子监有两个特点,其一,以师为官。从祭酒到一般教学、管理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由吏部任免。明朝对教官的约束极为严格,特别是国子监祭酒,更是要绝对忠于皇帝和职守。他们不仅要取得皇帝的信任,还要迎合朝中各种当权的政治势力。其二,采用分堂积分和拨历(指监生被派往政府各部门历事)的教学制度。国子监学生称为监生,以其出身身份分为官生和民生两大类。若以入学途径可分为荫监举监贡监例监四类。荫监包括官生和恩生两种。官生是指按父祖官品蒙恩入监者;恩生是父祖以身殉国,故蒙恩入监者。举监是指下第举人入监。贡监是地方府州县学向国子监贡送的生员,也称“贡生”。例监是指以纳马、纳粟、纳银等方式入学的生员。监生在国子监分六堂肄业,通四书未通经者入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修业一年半以上文理通畅者,许升入修道、诚心二堂。又修业一年半以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入率性堂。生员入率性堂后,实行积分制,肄业后,可被派往政府部门实习或参加科举考试。在教学方面,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子监从洪武五年(1372年)开始实行监生实习历事制度,即让国子监高年级学生分别到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行人司等中央机关实习。时间三个月、一年、三年不等。这种制度可使监生在未进入仕途之前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是对国子监教育的一种补充。
国子监设有祭酒一人,从四品。祭酒,为古官名,本为首席之意。古代宴飨时推年高有德者先举酒以祭,故有此称。秦汉时以祭酒为名的官很多,隋唐以后则专称国子监主官。属官有司业、监丞、博士等职。国子监的内部管理: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各一人,祭酒、司业全面负责国子监内教学行政事务的管理。绳愆厅分管校内监察,凡是教官怠于师训,生员违犯校规、学业不精,后勤人员搞不好伙食,都有权纠举。博士厅主管教学。监生的功课内容为《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说苑》等。生员日常功课一是练字,二是背书,三是作文。典簿厅掌管文件档案和图书资料。典簿既管出纳,又管教务。掌馔厅负责后勤伙食,为监内师生服务。
研究价值
科举制度,就是通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来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创立于隋唐,终结于清末,在历史长河中,实行了1300年之久,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科举制度造就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教的一体化。公开平等择优原则的推行,给国家政权和社会带来了活力。造就了大批栋梁之材,自下而上地提高了整个社会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影响所及,远播海外,对东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国子监就是元、明、清三朝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它的另外一个名称就叫太学,和科举制度是相伴而生的。国子监也见证了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国子监和科举制度所蕴含的价值与精神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种巨大的文化财富。
文物保护
1957年10月28日,国子监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4日,国子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
门票价格
门票价格:成人30元/人。
每周三免费参观(限额200名)需提前一天(周二)电话预约。
北京市60岁以上老人、离休干部、残疾人、现役士兵、中小学生、北京市见义勇为荣誉人员凭本人有效证件免票参观。
外埠老年人凭本人老年证票价15元;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本人有效学生证票价15元。
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或6周岁(含6周岁)以下儿童免费。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13、84路公交车,在国子监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116、117路公交车,在雍和宫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2、5号线,在雍和宫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距离国子监约2.3千米,驾车约11分钟。
参考资料
北京国子监简介.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2012-06-03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8 14:5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